健康知识教育心得体会 卫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知识教育心得体会 卫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卫⽣健康教育⼼得体会
卫⽣健康教育⼼得体会
导语:⼼得体会是指⼀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字。下⾯由⼩编为⼤家整理的卫⽣健康教育⼼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卫⽣健康教育⼼得体会⼀
⼈的⼼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个⼈的⼼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的⼼理健康的标准不及⼈的⽣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们的健康有很⼤的意义。⼈们掌握了⼈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进⾏⼼理健康的⾃我诊断。发现⾃⼰的⼼理状况某个或某⼏个⽅⾯与⼼理健康标准有⼀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理锻炼,以期达到⼼理健康⽔平。如果发现⾃⼰的⼼理状态严重地偏离⼼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控能⼒,且能保持⼼理上的平衡,能⾃尊、⾃爱、⾃信⽽且有⾃知之明。⼼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健康社会公民为⽬的,通过运⽤健康管理的⽅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师和学⽣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随着社会⽂明的不断进步,⼈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的追求。⼼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理健康?它的衡量标准⼜有哪些呢?
1、什么是⼼理健康:关于什么是⼼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些表述。英格⾥⼠认为:"⼼理健康是指⼀种持续的⼼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命的活⼒,⽽能充分发展其⾝⼼的潜能;这乃是⼀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理疾病⽽已"。麦灵格尔认为:"⼼理健康是指⼈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活的规范,⽽是需要三者具备。⼼理健康的⼈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为和愉快的⽓质"。
2、⼼理健康的标准:⼼理学家认为,⼈的⼼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智⼒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为协调、⼈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们的整体健康⽔平有重要意义。⼈们掌握了⼈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进⾏⼼理健康的⾃我诊断。发现⾃⼰的⼼理状况某个或某⼏个⽅⾯与⼼理健康标准有⼀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理锻炼,以期达到⼼理健康⽔平。如果发现⾃⼰的⼼理状态严重地偏离⼼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学⽣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学⽣则承受着更⼤的压⼒和挑战。⼤学⽣往往⾃视甚⾼,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系列⼼理卫⽣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活环境等都对⼤学⽣产⽣了深刻的影响,⼤学⽣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强度的⼼智付出等也使⼤学⽣的⼼理压⼒进⼀步加⼤。⼼理健康是⼤学⽣成才的基础:
1、⼼理健康可以促进⼤学⽣全⾯发展健康的⼼理品质是⼤学⽣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向社会,在⼯作岗位上发挥智⼒⽔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个⼈⼼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
着全⾯发展的实现。
2、⼼理健康可以使⼤学⽣克服依赖⼼理增强独⽴性。⼤学⽣经过努⼒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了⼤学,进⼊了⼀个全新的⽣活天地。⼤学⽣必须从靠⽗母转向靠⾃⼰。上⼤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学犹如“天堂”⼀般,浪漫奇特,美妙⽆⽐。上⼤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学⽣必须注重⼼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性,积极主动适应⼤学⽣活,度过充实⽽有意义的⼤学⽣活。
3、⼼理健康利于⼤学⽣培养健康的个性⼼理。⼤学⽣的个性⼼理特征,是指他们在⼼理上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质和性格两个主要⽅⾯。⽓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学⽣的⼼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法如下:
第⼀,培养良好的⼈格品质。
良好的⼈格品质⾸先应该正确认识⾃我,培养悦纳⾃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其次应该提⾼对挫折的承受能⼒,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的⾼低与个⼈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挫折承受能⼒应努⼒提⾼⾃⾝的思想境界,树⽴科学的⼈⽣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经验。
第⼆,养成科学的⽣活⽅式。
⽣活⽅式对⼼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活⽅式指⽣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等。⼤学⽣的学习负担较重,⼼理压⼒较⼤,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活有规律。学会科学⽤脑就是要勤⽤脑、合理⽤脑、适时⽤脑,避免⽤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减退。
第三,加强⾃我⼼理调节。
⾃我调节⼼理健康的核⼼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等。⼤学⽣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的性⽣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活跃状态。从⼼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的⼼理发展的某些⽅⾯落后于⽣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积⽉累,就有可能成为⼼理障碍⽽影响学习和⽣活。让学⽣正视现实,学会⾃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实现⾃⼰的理想⽬标。所以⼤学⽣在学⽣过程中应学会⾃我⼼理调适,做到⼼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觉地跃⼊浩瀚的知识海洋⾥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的能⼒,以提⾼⾃⾝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境,⼤学⽣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境,对未来充满信⼼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际关系乐于交往⼼理健康的学⽣乐于与他⼈交往,在交往中能⽤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和睦相处。通过⼈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学⽣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
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理适应能⼒,能与他⼈同⼼协⼒、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学⽣⼼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对⼤学⽣⼼理产⽣影响和作⽤的环境包括⽣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的⽣活,⽽且为⼤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学⽣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们的内⼼世界,有利于⼼理保健。
第五,求助⼼理⽼师或⼼理咨询机构,获得⼼理咨询知识。
⼼理⽼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活实践经验,对学⽣所⾯临的⼼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式和处理技巧。⼤学⽣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理咨询医⽣或长期从事⼼理咨询的专业⼈员和⼼理⽼师。⼼理咨询是指通过⼈际关系,运⽤⼼理学⽅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强⾃⽴的过程。从⼼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度来说,⼼理咨询属于⼼理治疗,作为⼀种治疗⽅法和治疗⼿段,⼼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和有轻度⼼理障碍的⼈。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的各种⼼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新型⼈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理⾃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理。⼼理咨询兼有⼼理预防和⼼理治疗功能,通过⼼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个良好的社会⼼理环境和条件,提⾼其精神⽣活质量和⼼理效能⽔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理障碍,防⽌精神疾病,保障⼼理健康的⽬的。
学习是⼀项艰苦的脑⼒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学⽣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观作为⾃⼰⼈格的核⼼,并以此为中⼼把⾃⼰的需要、愿望、⽬标和⾏为统⼀起来,树⽴远⼤理想,“以天下为⼰任”,从⽽产⽣强⼤的学习内驱⼒,推动⼤学⽣努⼒完成学业,⾃觉攀登科学⾼峰。⼼理健康是⼤学⽣掌握⽂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且有益于终⾝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化知识的合格⼤学⽣。综上所述,⼼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学⽣整体素质的要求,⽽且也是⼤学⽣全⾯发展,成为“四有”⼈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只有健康的⼼理素质和健康的⽣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学⽣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理素质在青年学⽣全⾯素质的提⾼中起着举⾜轻重的作⽤,它必将对⼆⼗⼀世纪⼈才的质量产⽣积极⽽⼜深远的影响。健康的⼼理是⼀个⼈全⾯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学⽣⼼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提⾼跨世纪⼈才质量已成为⾼等学校所⾯临的迫切任务。
现在对⼼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具有充分的适应⼒;
⼆、能充分地了解⾃⼰,并对⾃⼰的能⼒做出适当的评价;
三、⽣活的⽬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际关系;
⼋、能适度地发泄⾃⼰的情绪和控制⾃⼰的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个⼈的基本需求。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锻炼⾃⼰慢慢达到这些标准,做⼀个⼼⾥⾝体各⽅⾯都健康发展的新时代接班⼈。
卫⽣健康教育⼼得体会⼆
时代的发展,对⼈的素质提出了更⾼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理是现代⼈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因素,导致部分⽼师厌教,部分学⽣厌学等不健康⼼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作。故⽽,我⼀直对⼼理健康的问题⾮常感兴趣。
⾸先加强对中⼩学⼼理健康教育,提⾼学⽣⼼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做⼯作。
⼀、加强教师学习,提⾼教师⼼理素质。
要对学⽣进⾏⼼理健康教育,⾸先要提⾼教师的⼼理素质。现代化⽣活⽇益紧张和繁忙,给⼈们带来许多⼼理变化,⾯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社会各⽅⾯有形⽆形的压⼒,使⼀些教师产⽣⼼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为,对学⽣产⽣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的⼼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我调节情绪的能⼒。教师要⽤科学知识调整⾃⼰⼼态使⾃⼰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教育教学⼯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泛开展⼼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掌握⼼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进⾏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理健康,懂得⼼理学专业知识,掌握⼼理辅导技能和⼼理训练⽅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理健康教育⾄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整体改⾰,端正教育思想,改⾰教育教学⽅法,融洽师⽣关系,创设⼀个使学⽣⼼情愉快的学习⽣活环境。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前上中⼩学这代孩⼦的⽗母,很⼤部分受教育程度不⾼,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童⼼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17⽇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理学⽅⾯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理发展规律,懂得⼼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的正确⽅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个特殊年龄阶段,学⽣情绪反复,⾏为多变,对此要有⼼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教育既要⿎励,也可以批评,但⽅法的使⽤⼀定要符合青少年⼼理规律。对孩⼦的期望值不要过⾼,希望孩⼦成才,这是⼈之常情,但压⼒过⼤,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更要特别留总关⼼,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理问题。
三、在中⼩学开设有关⼼理健康课程,对学⽣进⾏⼼理素质教育。
⽬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理健康教育课中进⾏⼼理训练、⼼理指导。⼼理健康教育
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真正提⾼学⽣抗挫折能⼒和⾃我⼼理调节能⼒,减少⼼理障碍及其他⼼理问题。使每个学⽣都能达到智⼒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为协调、⼈际关系适应的⼼理健康标准,全⾯提⾼学⽣⼼理素质。
四、建⽴学校⼼理健康服务体系。
⽬前学校开展⼼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员是⼀⼤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理医⽣,但教育⾏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员的指导下,开展⼼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理咨询室,⼼理阅览室,⼼理活动室,开设⼼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举办⼼理健康、⼼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进⾏学习指导、⽣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健全学⽣⼼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作的依据。使⼼理健康⼯作落到实处。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以下⼏点体会,希望和其他⽼师共同交流: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理健康教育的推⾏者、具体实施者,⼀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格和⾼尚的品德。教师的⾔⾏对学⽣有很⼤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更是如此,在他们的⼼⽬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母还⾼的权威⼒量。教师的⾐着举⽌,⾔谈风度,以及待⼈接物等,都会使学⽣受到深刻的影响。⼈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种和谐与温馨的⽓氛,使学⽣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种紧张或恐怖的⽓氛,使学⽣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理素质和⼈格,是构成良好师⽣关系的基础,是实施⼼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从⾃⾝的⼼理健康的⾓度,完善⾃⼰的⼈格,提升⾃⼰的⼈格魅⼒。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的⼼理调节及保健⼯作,了解⾃我,辩证地看待⾃⼰的优缺点;学习⼼理卫⽣知识和⼼理健康知识,掌握⼼理调节的⽅法,学会缓解⼼理压⼒,改善不良⼈格,提⾼⼼理承受能⼒;调整情绪,保持⼼理的平衡;善于选择⾃⼰⼼情愉快的⾓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起良好的⼈际关系;乐于为⼯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作热情投⼊到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化的中国有这样⼀句格⾔"3岁看⼩,7岁看⽼"。这充分说明了⼩学阶段学⽣的⼼理健康对其⼀⽣有何其重要的影响。
学习之后,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前正处于⼀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升学、就业、竞争等⽅⾯的压⼒,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顾多年来的中⼩学教育教学⼯作实践经历,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作,尤其近⼏年也取得了不⼩的成绩,但审视我们⽬前学校的学⽣⼼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前,存在种种不⾜也是明显的。为何不⾜?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学⽣的不良⼼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等。
可惜,我们⽆⼒摆脱社会风⽓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家长有科学地教育⼦⼥,我们惟⼀能做做的是改善⾃⾝。例如,我们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理健康教育
活动,可以与学⽣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将其全⾯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总之,教学的⽬的就是教书育⼈。⾸先,为了让学⽣形成健康的⼼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的⼈格,不断提升⾃⼰的⼈格魅⼒。良好的性格、⾼雅的⽓质、卓越的才能以及⾼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产⽣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真正作到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理健康教育⽹络,齐抓共管,学⽣的⼼理素质和⼼理⽔平⼀定能朝着健康的⽅向发展。
最后,我也希望各类各级学校和社会、家庭都要把教师与学⽣⼼理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重视起来,作为⼀项战略任务来抓,并在机制上、师资上落实到位,⽅能使⼼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从⽽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具有现代素质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