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党建学科建设与发展
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党的建设是研究党的学问、人民的学问,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党建学科建设要积极提炼与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发展;同时更要推动党的建设实践得到更好发展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立足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历史与实践,立足当代世情、国情、党情,批判吸收其他社会科学资源,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不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党建学科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的普遍原理运用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践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明确党建学科定位,加强党建学科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建设学科发展历程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建学科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建学科建设。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学科,主要是根据党的政治路线和历史使命,在各级党校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要把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1924年5月,党的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指导人才。”1925年10月,李大钊亲自创办的中共第一所高级党校——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开学,陈乔年讲授党的建设课程。1926年3月、6月,中共上海区委举办的第一期、第二期党校开设“党的组织及纪律”“党的组织”课程。1929年,周恩来在上海主持筹办党的干部训练班与特别训练班,审定讲课提纲并讲授党的建设。1933年3月13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在中央苏区所在地瑞金开学,李维汉专门讲授党的建设课程。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恢复,并正式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是一门主课。为适应教学需要,成立了党的建设与群众工作教研室。这一时期,一些中央局、中央分局、省委党校也开始成立,并开设党建课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建学科建设。这一时期党建学科建设的主阵地依然在党校,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系统党建学科也开始发展,初步形成以党章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框架,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这一时期的党建学科建设受苏联影响较大。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规定,高中级党校开设5门课程:中共党史、苏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经济问题、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党的建设;初级党校开设3门课程:政治常识、理论常识和党的基本知识,并要求全国高、中级党校成立党的建设教研室。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建学科建设。改革开放后,党建学科建设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1977年10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明确规定各级党校必须以整风精神搞好党的建设这门课程的学习。1983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确定“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作为法学门类下一级学科政治学的二级学科。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首次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把党建专业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定名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从属政治学一级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建学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建学科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党建学科的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党建类立项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涌现出一批反映新时代特征、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紧密联系实际的项目,基本涵盖了党建学科的各个领域。
回顾党建学科建设发展历程,有以下经验启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必须坚持党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必须坚持党员、干部教育与国民教育同步推进。
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建设
党建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基本原理、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的本质特征、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并用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基本原理是基础,研究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初心使命等基本问题,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党的领导理论是核心,研究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方式方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以及新型政党制度等领域;党的执政理论是主体,既包含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也包含执政党建设比较研究、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研究等方面;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是应用,立足于党的自身建设,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更侧重知识性、操作性、程序性。
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目标。课题组认为,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深入研究党建理论与实际问题,总结党长期执政与自身建设的实践经验,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学理支撑,为构建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学术贡献;准确阐释与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建设伟大成就,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党建研究、党建教学与党务工作专门人才。
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党的建设学科不同于一般性的理论宣传、政策解读及精神阐释,要求以科学态度来研究党的建设,揭示党的建设内在规律。党的建设学科还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是党的第一属性,这就要求党建学科建设不仅要讲科学,更要讲政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推进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具有鲜明的目标追求,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强化目标导向离不开分析各种矛盾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科建设的目的。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切实提高党建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党的建设是研究党的学问、人民的学问,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党建学科建设要积极提炼与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发展;同时更要推动党的建设实践得到更好发展。坚持保持特色与包容镜鉴的统一。我们党取得政权的路径、肩负的初心使命与西方政党大不相同。既要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注意抵制盲目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与理念,坚决防止简单照搬西方政治学分析框架裁剪我们党的建设实际和理论体系等错误做法。
党的建设学科归属。党的建设属于社会科学,但它属于哪个门类、哪个学科群,与其他相近学科的边界在哪里,还存在不同认识。客观地讲,党的建设与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与二级学科中共党史都有密切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法学界党内法规研究热的出现,党的建设与法学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党建学科究竟属于哪个学科、哪个门类,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明确,必定影响党的建设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课题组认为,应该跳出党建学科究竟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是政治学的争论,立足于党史与党建学科彼此离不开的基本判断,将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定位为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二级学科。
党的建设学科学术体系建设
学术体系包含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知识体系侧重于概念、思想、理论、观点、学说、知识、原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体系强调解题思路、策略、技术、程序、工具等。党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应坚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统一。其中,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决定了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
党建学科学术体系建设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学科的学术体系迎来了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术体系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党建学科注入了学术潜力和定力。目前,党建学科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在研究对象不清晰、基本的学术框架不明确、研究方法单一化、缺乏跨学科融合发展等问题。总体来看,当前党建学术体系建设是党建学科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党建学术理论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经验总结型,主要是通过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形成理论成果;二是理论阐释型,主要是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学等理论范式来解释党的建设实践。这两种做法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前者难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后者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党建学科学术框架。学术框架是系统性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和逻辑路径。在党的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诸如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党的路线、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纪律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基本理论框架。
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党的建设学科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法。应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同时,党建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有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等。
党的建设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党建话语建设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宣教话语吸引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构成。党建话语体系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话语呈现或话语表达,用以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构建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基本概念。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概念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概念,如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等;第二层次是基本概念,如党的性质、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等;第三层次是重要概念,如党的性质下的“两个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等;第四层次是具体概念,如“两个先锋队”下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等。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论断、观点,形成原理,方能构建完整的话语体系。
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特点。党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优势转化为党的话语优势,避免因话语权缺失陷入被动局面。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党建话语体系可以分为工作话语、宣教话语、对外话语和学术话语等类型。各种话语之间并不是割裂和分离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演进的。二是实践性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党建话语,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的全部实践。三是来源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基层党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人类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提供了许多新的话语。
推进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加大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研学与感悟,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观点和方法,把牢党的建设话语的政治立场,忠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本源。要立足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历史与实践,立足当代世情、国情、党情,批判吸收其他社会科学资源,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不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要秉承继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原则,多方面吸收各方面的话语表述。要把握话语的层次性、系统性、整体性,从概念出发,展现论断、原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构建良好的党建学科话语生成机制。党建话语具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党建话语与党内法规、规范性文件发布的党建话语,构成最权威、最有效的党建话语;地方和基层党组织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的建设探索实践中生成的党建话语,被党中央采纳、推广后也可以成为全党的党建新话语;党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被党中央采纳、推广,经党员干部接受和学术界认可后,可以正式成为党建话语体系中的新话语。要综合运用这三种方式,特别是要鼓励党建智库专家、学者提出新的话语。着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建话语要有生命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及时对社会重大问题,特别是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出科学回应;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实地走访,让民众表达自己的心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建话语体系中的主人翁地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汲取养分,丰富党建话语的文化基因;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将抽象概括的党的执政理念通俗化、大众化。促进党建话语的国际表达。要善于提出独创性话语,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聚焦世界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防止故步自封、自说自话,使用西方学者和民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让国际社会接受中国,认可中国,提升话语权。提升话语传播的温度。要紧扣时代特点和受众特点,善用通俗形象的理论话语,例如用打比方(“中国梦”、精神上的“钙”等)、讲故事的方法。要借鉴时尚大众的时代话语,把居高临下的说教变为平易近人的娓娓道来,比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都是追梦人”等。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与习惯,创新与时俱进的话语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用民间化的话语方式对时政新闻进行解读,形成个性化的话语体系。
党的建设学科教材体系建设
加强党建学科的教材体系建设是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它反映了党建学科达到的认识程度,是百年建党历史经验的知识结晶和系统集成。在建党百年之际,通过编研党建系列教材,系统总结百年建党经验,使其知识化、体系化,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党建学科教材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要求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快建设党建学科教材体系。
尽快形成“1+N”的学科教材体系。具体来说,“1”是指一本能够将党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准确传递给学生的学理性概论性原理性教材,可以把全国党建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作为基础;“N”是指在“1”的基础上,围绕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内法规、统一战线等不同主题,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编写“N”部更具有专业性、业务性的教材,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建学科教材体系。
统一党建学科教材编写的根本指针和基本原则。要立足于“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基本定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主线,加强对党建学科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审核把关。重点审查教材是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准确地体现到教材之中,是否把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是否真正做到体现时代发展、适应教学实践、满足学生需求。
提高党建学科教材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建学科教材的学理意识,提高系统化水平,厘清基本范畴,界定基本概念,明晰基本原理,归纳基本经验,总结基本规律。当前急需编写一本中共党建学概论性质的基础性教材,科学界定和规范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要素等。加快整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建设经典文献资料,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