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构建“1+3”制度体系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硬杠杠”让选任明明白白
“得益于‘1+3’制度体系,一大批‘80后’市管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为我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能量。”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科长杜富乐介绍。近年来,该市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构建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1+3”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3”制度体系中的“1”是今年7月印发实施的《2020—2023年呼和浩特市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重点任务》,它从优化干部年龄结构、加大发现培养力度、建立梯次选拔机制、注重源头储备培养四方面,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目标、比例、数量、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健全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
“一段时间以来,年轻干部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但在推动解决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较少,实际效果不明显。《重点任务》的制定,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使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有了‘硬杠杠’,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普说。
“1+3”制度体系中的“3”是指建立健全常态配备、配备联审和培养发现机制。
“这个专业型年轻干部库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以前想找个专业对口、经历丰富的年轻干部,得费一番功夫翻档案、查年龄、看专业,现在几分钟就能从库里调出信息、拉出名单。”托克托县委组织部张佳节感慨,“明年是换届年,我们可以提前开展换届分析研判,充分考虑年龄、学历、党派、性别等结构性需要,做好干部配备计划,这样避免了急用现找找不到的被动,也能够为全市换届工作下好‘先手棋’。”
按照“近期使用、中期培养、长期储备”的思路,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常态配备计划,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结构性需要,分领域分类建立专业型年轻干部库,出现岗位空缺时优先选配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专业匹配的年轻干部。
“根据市委《重点任务》要求,结合你地区年轻干部配备情况和配备计划,经综合分析研判,建议本次选拔至少5名35岁左右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对清水河县干部调整动议请示的书面答复意见。
呼和浩特市建立配备联审机制,实行“凡调整必联审”,各地区各单位选拔科级干部动议时,市委组织部相关干部科室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按照市委重点任务中关于年轻干部配备的年龄、比例要求,分析研判动议地区单位年轻干部配备情况,重点审核优秀年轻干部年度配备计划落实情况,书面提出答复意见。对年度配备未达要求的,在联审中要求严格按照比例配备年轻干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要求留出岗位,加强培养,在规定时间予以补充。如果没有按照答复意见配备的,不予备案。今年8月联审机制实施以来,市委组织部共审核各地区各单位17批次动议,已经选拔35岁左右科级年轻干部50名。
“今年8月,我到清水河县的韭菜庄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在乡镇工作中切实体会到年轻干部提升七种能力的迫切性,基层工作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刘斌深有感触地说。
该市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信访维稳一线、重大项目工作岗位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交任务、压担子,引导他们将工作重心向经济发展一线、矛盾调解一线倾斜,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今年,在全市实施“五个一批”挂职计划,市委组织部从旗县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共选派131名干部,进行双向挂职。
同时,呼和浩特市实行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推荐、年度实绩考核推荐、重大任务督查推荐、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推荐,通过定期摸底、日常谈话、实地调研、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等方式,经常性、近距离考察了解干部,及时把发现的优秀年轻干部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库,确保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
作者:中国组织人事报通讯员 杜富乐 武慧英 武慧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