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丰富实践和经验
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组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组织问题,始终把按照正确路线建立组织、发展组织、提高组织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深刻阐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等,并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是党第一次对组织路线作出明确、系统、完整的阐述,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突出学懂弄通做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
紧密联系新形势新任务开展集中性教育。从201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针对党员干部实际需求开展大学习大培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2013年以来全国培训党员7.6亿人次,培训干部1亿多人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坚持以上率下加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不断强化地方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日常理论学习,构建述学督学考学机制。各地各单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功能定位。中央层面,颁布实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央政治局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使党中央的领导权威有了制度承载。地方党委和党组层面,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完善地方党委运行机制,夯实地方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制度基础,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选优配强地方委员会,建立常委会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常委会及其成员职责。修订《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党组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颁布实施《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健全党委(党组)书记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党建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向本级党组织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基层党组织层面,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深化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推动述职评议考核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领域拓展,每年有13万多名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
分领域推进农村、社区、国企、机关、高校和各类学校、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加快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建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城市,强化整体建设,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国有企业,召开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深入研究解决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在机关,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整治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在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稳步推进学校医院领导班子、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两新”组织,统筹整合各方面力量,推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5%。
下力气建强组织体系“神经末梢”。从2016年开始,选派近19万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2.8万个驻村工作队,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国97.1%的村和96.5%的社区得到不同程度转化提升,黑恶势力、宗族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村霸”“街霸”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全国范围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进一步摸清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底数,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组织处置,90%失联党员重新回归组织怀抱。在确保质量基础上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截至2019年底,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增长约20倍。
突出政治要求、完善制度机制,确保组织体系高效运转。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等,为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制定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广大党员组织观念和党员意识得到强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场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守土有责、守土有方。据人民日报5月23日报道,疫情发生以来,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党员共有8971.6万人次,共捐款116.3亿元。疫情期间因公殉职人员中党员占70%以上,展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风采,检验了组织体系的建设成效。
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大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明确标准,鲜明用人导向。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使干部培养有了目标,评价有了准绳。2014年1月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写入条例;2019年3月再次修订《条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科学选人用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制定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努力锻造坚强领导集体。
破解难题,提高选人质量。破除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取人问题,改进推荐方式和考察办法,对干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凡提四必”,落实党委(党组)书记和纪委书记“双签字”等要求。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选人不正之风,提出选人用人的“十个严禁”“四个不得”“五个一律”,加强选人用人监督和倒查追责,强化任前把关,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干部任免事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突出日常,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制定修订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和核查结果处理办法,加强领导干部个人日常情况管理。开展“带病提拔”“裸官”“三超两乱”“干部档案造假”“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吃空饷”等专项整治。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教育。公务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入新阶段。
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各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受到广大公务员的支持与欢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亮明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准、上与下的准绳,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鲜明导向。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制定《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用实绩检验干部,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表彰192名“人民满意公务员”和98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激励引导广大公务员见贤思齐、比学赶超。
着眼未来,培养忠诚可靠接班人。印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对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出台一系列措施办法,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把他们放到艰苦岗位、基层一线磨炼,让年轻干部“墩苗”成长。
突出激发人才创造创新活力,集聚爱国奉献各方面优秀人才
广开渠道,着力凝聚天下英才。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等科学论断,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在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开放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创新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引进国际急需人才。
创新机制,大力释放人才活力。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让同行评、让市场评、让社会评,推动“干什么、评什么”,提高评价针对性精准性。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让人才评价回归激励和发现人才的本质。制定《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着力破解职称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培养国际人才。
搭建平台,引导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编制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人才举措。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深入推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三支一扶”选派2.6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三区”人才计划从2011年至2020年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提供服务。人才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培育爱国奉献优秀人才。把“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写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赋予党的组织工作新的时代内涵,极大温暖了广大人才的心灵。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加强对专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通过组织研讨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国情研修等工作,强化人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认同。截至2017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3.2万人,其中70%以上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国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丰富实践,以下7条经验尤为宝贵: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必须以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必须以集聚爱国奉献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支撑;必须以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