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际,走近革命英烈纪念馆,聆听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缅怀英烈,铭记历史
刘胡兰英雄民兵班队员们在老班长郭玉莲家中学习党史。 胡蓉摄
石楼预备新兵在东征纪念馆学习。许雪涛摄
毛春桃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讲解。张琦摄
中共民革山西省委会机关支部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郭紫健摄
省检察院干警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王丽民摄
编者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值此清明节之际,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扎实开展时刻,走近革命英烈纪念馆,聆听讲解员、研究员、民兵讲述弘扬红色文化、缅怀革命英烈,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我省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帮助党员群众更直接地触摸党的历史脉搏,更直观地感受党的伟大功绩,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更走心。
史锦明与高君宇故居纪念馆
23年守护红色遗址
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山西最早的中共党员高君宇16岁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1995年,中宣部批准在此修复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史锦明曾是峰岭底村的一位小学教师,听着高君宇的革命故事长大,对这位共产主义战士充满了崇敬和钦佩。
从1998年起,史锦明凭着对革命先驱的敬仰、对红色文化的热爱,自觉承担起了对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的管理看护工作,一守就是23年。这是一个艰苦的岗位,每天开门关门、打扫卫生、接待游客、讲解,还要负责文物保护。看门人、清洁工、讲解员、保安、馆长,史锦明几乎承担所有工作。2012年故居全面修缮,史锦明主动加入施工队伍帮忙。
高君宇彗星般的传奇人生,令无数后人追思缅怀。23年来,史锦明利用故居保存的资料潜心研究高家家世、高君宇生平,经常与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倾心交流。为了更好的做好讲解工作,解答好参观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史锦明认真研究纪念馆保存的文物、资料,自费购买书籍,翻山越岭走访调查,积极配合党史工作者搜集革命文物30余件,提供资料3万余字,接待参观者60余万人次,为参观者义务讲解2万余次。在尽职做好故居日常工作的同时,史锦明还发表研究论文3篇,并为连环画《高君宇的故事》撰写解说词2.5万余字,协助《生死之恋》《回望高君宇》剧组完成了现场拍摄工作。
由于史锦明等人的精心维护和热情传承,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每年都有3万余人次的游客量,许多单位都选择在这里举行入党、入团仪式,学校也组织学生来此聆听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还带动了老百姓开办农家乐,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史锦明说:“高君宇故居,拥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资源,我会继续守护下去,继续加大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梳理挖掘,努力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凝聚起全省上下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磅礴动力!”(陈俊琦 李璇)
刘胡兰英雄民兵班
弘扬英雄精神 继承先烈遗志
3月5日,刘胡兰英雄民兵班前往第二任老班长郭玉莲家中,开展学党史、话英雄、讲传承活动;3月24日,赴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参加“学习百年党史,传承刘胡兰精神”道德讲堂活动;3月25日,在开栅小学举办“学雷锋、学胡兰、心向党、见行动”主题活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刘胡兰英雄民兵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弘扬刘胡兰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74年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1964年,“刘胡兰英雄民兵班”在文水县正式组建,建班以来,一代代女民兵们继承先烈遗志,苦练技能当尖兵,艰苦创业作奉献,在传播党的理论、提高军事技能、参加脱贫攻坚、投身文明创建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如今的班长李娜,已是第二十三任。她介绍,刘胡兰班一直把军事素质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不管刮风下雨,工作任务多重,队员们都不忘参加军事训练,每天都要按时进行体操、军体拳、单兵战术、战场自救互救等军事科目的训练,并利用民兵整组、“军事日”活动、参加省军区对抗表演的时机,强化训练。刘胡兰班队员在各类比武竞赛中获得的冠军早已数不胜数,中华志愿者协会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会在刘胡兰班参观学习时,看到队员们的军事训练,大加赞誉并给予“要求严格、训练有素、军容严整、英姿飒爽,不愧为胡兰传人”的充分肯定。
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之余,刘胡兰班还坚持广泛宣传刘胡兰精神,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打头阵、作表率。李娜介绍,近年来,围绕刘胡兰精神,刘胡兰班创作编排了脍炙人口的舞剧歌剧文艺作品《胡兰魂》《接过姐姐的枪》等;创作了快板《我是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员》,并深入乡村、广场、军营进行巡回演出;开展“刘胡兰故事进百校”宣讲活动;开展文明专线、科技下乡、爱心救助、宣传国防政策等活动。
“刘胡兰班成立至今,虽然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一代代刘胡兰传人却在英雄精神的传承中,始终坚持勤学苦练、精兵习武、争创先进。”李娜说,“作为刘胡兰传人,我们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积极发挥优势,不仅要学习好,还要继续讲好刘胡兰故事、弘扬刘胡兰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杨文 王笑丽)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
生动鲜活讲好革命故事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雄壮豪迈的《八路军军歌》记录了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一座英雄的关。1937年,正当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于关下设伏,并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这一仗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兵力,我军1万余人,日军2.2万余人;手枪,我军3821支,日军9476支;轻机枪,我军274挺,日军541挺……”
这张收藏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的对比表,详细地列出了抗战初期两军兵力的差距。
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打赢了这场仗?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说:“八路军将士发挥了在红军时期练就的特长,冲到沟底和敌军展开了刺刀见红的肉搏战,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次胜利,更多靠的是八路军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亮剑的精神。”
时光流转,硝烟已散尽,被英雄热血染成的红色山河永不褪色。近年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接待量不断攀高,也早已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每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毛春桃生长在平型关下,从小听着平型关战斗的故事长大。2012年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工作后,毛春桃立志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从革命先辈的光辉奋斗历程中汲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馆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们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毛春桃说,将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出红色声音,生动鲜活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记者邓伟强)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康彦红和李青
将晋绥红色文化传播到全国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蔡家崖,地处晋西高原,吕梁山西麓、蔚汾河北岸。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地曾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讲解员康彦红和义务讲解员李青日常工作就是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为他们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
16年来,康彦红立足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一线宣讲工作,坚持干一件事,那就是不断深挖研究兴县革命历史,不断将晋绥红色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红色讲解员’是学党史讲党史的排头兵。”在她看来,把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结合革命旧址现身说法,讲给大家听,首先是自我学习、重温党史的主动教育过程,应该说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自我挑战。
立足于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陈内容,立足于自己服务的群体,康彦红追求成为一名研究型党史宣讲员。今年她尤其注意学习党史研究者的新著,并且会带动身边同事一起学习。“在讲解中我们要不断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与观众一起感悟革命先辈们那崇高的信仰,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灵魂和无畏无惧的力量。”康彦红说。
李青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刚到纪念馆时还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5年里,李青积极学习历史知识,把前辈的讲解词进行录音,回家后认真听回放,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讲解员。“讲解员的工作是神圣的,我要继续在我的岗位上发挥能量。”李青说。
5年讲解生涯中的点滴故事感染和激励着她。前不久,一名大学生党员在听完她的讲解后问她如何才能从党史中汲取力量,李青谈了自己的体会。“100年前,就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中国青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在浙江嘉兴南湖的小船上点起了星星之火,如今星星之火早已在神州大地上燎原。他们积累了无数成功经验,都值得精心传承、发扬光大。”李青的体会和鼓励让这名大学生充满力量。
“晋绥红色文化经久不衰和不断发展壮大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力量。”李青说,我们要让走进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每一个人从党史中重温永不忘却的初心,感悟历久弥新的精神。
灵芝英雄民兵班
义务宣讲英雄故事
站在寿阳县堆台梁上,俯瞰白马川,一座白色的雄伟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纪念馆。
1947年秋,尹灵芝为了群众的安全和保住村里的公粮而被捕。敌人软硬兼施,让她“自白”,交出埋公粮的地点和共产党员名单,她拒不回答。敌人穷凶极恶,对她施以各种酷刑,在严刑拷打下,尹灵芝右眼失明,左腿骨折,遍体鳞伤,但始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个字。后来,敌人设下刑场,场中放一铡刀,先用刺刀穿死几名不肯“自白”的共产党员来威胁她,尹灵芝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被敌人腰铡三截,壮烈牺牲。
踏着烈士的足迹,尹灵芝英雄民兵班自1971年建班以来,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们坚守着“英雄名下无弱兵”的诺言,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为“尹灵芝”这个伟大的名字增光添彩。
“得儿楞登一楞登,我们是儿童军。我们生在炮火里,我们长在战斗中……”尹灵芝英雄民兵班班长、寿阳黑水村党支部委员安然经常在讲解中唱起这段尹灵芝曾唱过的红色歌曲。2010年,大学毕业后的安然经常到纪念馆参加各种活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她牢牢记住了战斗历史、英雄故事,也为她从事志愿讲解工作埋下种子。此后,她一有空就来到纪念馆作义务讲解。她说,尹灵芝短暂的16岁生命,做出了超龄的壮举,尹灵芝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和舍生忘死的革命斗志,永远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立足于尹灵芝纪念馆的展陈内容,面对自己服务的群体,尹灵芝英雄民兵班民兵、尹灵芝纪念馆讲解员史锦男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党史宣讲员。今年她尤其注重学习党史研究者的新著,并且会带动身边同事一起学习。“我们要做到‘因人施讲’,比如面对青少年,应该更注重故事性、情节性,多互动多提问;党员干部来参观时,我们要多做一些总结提炼,交流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让灵芝故事,代代流传。”史锦男说。
在寿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尹灵芝英雄民兵班秉持着英烈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激扬起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汇聚起逐梦奋斗的正能量。(记者杨文俊)
太原解放纪念馆讲解员曹艾洁
青春担当传承英烈精神
“我们看这张照片,这是解放太原时64军战士冒着炮火冲过汾河桥的场景,这也是当年太原汾河上唯一一座桥,又叫洋灰桥,之后拆除建造了我们今天的迎泽大桥……”3月26日,太原解放纪念馆展馆内,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跟随年轻讲解员曹艾洁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前驻足,回望太原解放时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丸子头,迷彩装,在诸多听众面前,曹艾洁英姿挺拔,讲解起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条不紊地导引参观者、协调志愿者,娓娓道来文物背后的故事,年纪不大的她,有着比同龄人更稳重、踏实、谦逊的态度。5年积累和磨练,她已经成为讲解员岗位一名年轻的“老兵”。
为了把陈列内容向参观者讲述得细致准确、形象生动,曹艾洁随讲解团队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资料,苦练基本功,注重外在仪表,提升内在修养,怀着敬畏与热忱之心,把烈士们英勇奋战解放太原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每件文物都在诉说扣人心弦的故事。从听讲解,到学讲解,再到自己一遍又一遍讲解,别人看似单调重复,而对曹艾洁来说,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与收获。每讲一次,她都要总结自己哪里讲到位了,哪里有疏漏,以利提高。每次讲解,她都关注参观者兴趣所在,仔细介绍;根据他们参观时提出的问题,搜集补充更多的资料,让下一次讲解更精彩、更厚重。“我做得还不够,纪念馆老同志说起烈士事迹和文物背后的故事来都是如数家珍,在他们帮助下,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大家团结精神、集体意识特别强,烈士精神已经深深融入血脉。”
太原解放纪念馆位于太原东山的牛驼寨,这里当年曾是解放太原的主战场。连日来,赴太原解放纪念馆缅怀英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党员、干部、学生络绎不绝。目前,“山西英烈展馆”正在加紧布置陈列,太原解放纪念馆正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优化服务内容,提升宣传教育功能,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干部群众从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记者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