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眼中的吕梁故事
在山西省117个县(市、区)中,曾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今年年初,我国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的学生走进了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听当地人聊聊他们的故事。
老张的葡萄梦
“当下就可以挣钱的事情可轮不到我。”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来堡村村民张春明猛地蹦出这样一个“金句”。张春明是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带头人之一,经过去年村里的动员,他承包下了一片面积达20亩的采摘园。
几年前,村委会从“葡萄之乡”太原市清徐县引进葡萄种,进行小规模培育,成功后承包给了张春明。今年,他已经搭起了三个葡萄大棚。
(应璐洋摄)
在张春明看来,村民们之所以响应不高,是因为大家普遍看重短期收益,希望种下的果实当年就能有收益,而采摘园的种植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张春明带着同学们进了他的葡萄园,大棚里密集又整齐的葡萄架像是在走方队,颗颗紫得发黑的果实等待着教官的“号令”。这是他承包以来种出的第一批葡萄,暂时还没有实现盈利。
不过张春明似乎不着急,他预估明年葡萄的产量就能达到3万斤,自己前期投入的10万元很快就能够收回,“前一两年肯定是不怎么挣钱的,但如果发展得好,慢慢地会有收益的”。
(应璐洋摄)
话语间,张春明脸上盈满笑容,满是丰收的甜蜜。但甜蜜的背后,承载着看不见的艰辛。一开始,面对这么大一片土地,不太懂技术、只有小学文凭的他犯了难。他曾尝试着找师傅来帮忙,但由于并不熟悉当地的气候和土地,花钱请来的专家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200块钱干了20分钟就跑了”。几番挫折后,张春明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所幸村里很看重张春明的采摘园,给他买书、提供信息。
2019年的春天,在村里的支持下,张春明得到了去晋中市太谷县学习的机会。在为期10天的培训中,张春明学习了许多有关种植和市场的知识,还和其他农户进行了交流。培训上有个阳曲县的老伯承包了15亩地种植水蜜桃,一年的营收能够达到30万元。“以前不敢干这样的活,聊了很久之后也就放心了。”这次学习交流后,张春明下定了决心,回来承包了采摘园。
目前,张春明和老伴两人负责采摘园的打理与经营,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开始干活,一直到晚上8点。这样的生活作息和劳动强度在张春明的身上也留下了痕迹:他皮肤黝黑,脸上有很多看上去抹也抹不平的皱纹,身子也有些佝偻。如果不是他亲口说出自己生于1965年,张春明看着实在不像只有56岁。
(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头人张春明,孟明伟摄)
除了三个葡萄园,张春明还种植了6亩红梅杏和6亩红袍李子。然而,露天种植的杏子和李子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给采摘园的经营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春季开花的时候,如果气温骤降,花被冻住,就结不了果子,这也是采摘园未来需要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
振兴!看千年古县
(秦冠宇摄)
关于来堡村的故事已经讲了千年。相传,这里的“堡”始建于南梁,却直到唐中期才依堡建村,天灾、人祸、贫穷……但仿佛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这位“讲述者”失声。
目前,来堡村登记在户的人口共433户,1096人。但张春明表示,村里实际只有三百多人。他自己的3个儿子1个女儿也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平常放假或者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回来看看。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在村里种地,这是来堡村的现状,也是我国之前扶贫路径的一个缩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就曾强调过就业脱贫的重要作用,“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
庞克勤是来堡村的党支部书记,已经在这里负责了4年的扶贫工作。据他回忆,2014年建档立卡时,来堡村共有贫困户248户,贫困人口729人,占总人口的近70%。
(党支部书记庞克勤,孟明伟摄)
之后,在扶贫政策的引导支持下,该村逐渐形成了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三大收入来源,并于2020年年底正式脱贫。
目前,全村人均稳定年收入达到了6000元,以甜玉米种植、肉牛养殖为典型产业,共种植玉米1541.5亩,杂粮215.2亩,马铃薯148.5亩;畜存栏牛387头,鸡26950只,存栏繁殖母牛210余头。
(徐俊奕摄)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来堡村的下一步,就是守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张春明的20亩果园就是当前村集体产业振兴中的重点支持的对象。之所以选择发展采摘园这类特色农业,是因为来堡村经退耕还林后耕地变少,而传统农作物的利润又相对较低。“通过支持老张把园子种起来,把经济搞上来,带动村里更多老百姓,加入到集体经济中。” 来堡村的第一书记秦冠宇今年的5月份来到村里,主要负责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工作,避免村民返贫。
(第一书记秦冠宇,孟明伟摄)
张春明的葡萄园产量慢慢上来后,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对此,秦书记给了张春明一颗定心丸:来堡村正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如果当地的文化旅游搞好了,带来更多的游客,采摘园的发展也会被带动起来。
来堡村是“古今第一廉吏”清代名臣于成龙的故乡。依托这一品牌,目前来堡村已经推出于成龙故居和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两个景点,未来将在此基础上打造全国性廉政旅游基地。除此之外,该村与“三晋第一名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武当山相距不足10公里,文旅开发潜力十足。
“工作队和村干部都很关心销售渠道的问题,都在想办法把它(农产品)销售出去。”谈到吕梁市直工委驻来堡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努力,老张十分感动。最近,工作队联系了市里和县里的电视台来帮忙宣传老张的葡萄。媒体人上午顺手发的朋友圈,下午就有人因“圈”来到了老张的葡萄园。
(媒体宣传视频截图)
“我可不想进城”
来堡村被峪松公路一分为二,从葡萄园出来穿过公路,路过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后再多走几步,就到了张春明的家。
张春明的家是由黄土高原上常见的窑洞改建的。通过前几年的装修,这个有着三十几年历史的窑洞表面被贴上了白瓷砖,门窗也经过了加固,和邻居家的形成强烈对比。据张春明介绍,这是父亲留给他的。
窑洞前有个小小的院子,院子前是个单层的小屋子,包括一间卧室和一个厨房,这间小屋是张春明自己在十多年前盖的,卧室里布置着桌椅、沙发、空调等日常家居,简单而整洁。
(老张家窑洞和邻居家的对比,徐俊奕摄)
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张春明似乎和这片大地融在了一起。他不想去城里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或是放不下他的葡萄,或是担心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被问起这个问题时,他只是笑着摆了摆手。张春明想,如果有一天采摘园发展起来了,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回来帮帮忙。
张春明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秦书记表示,如果来堡村的文化旅游发展起来,产业链完整后,像张春明这样的老同志可以干农活,而年轻人则可以回村开饭馆、做买卖,“大家都有事情做,乡村也会变得有活力”。
后记
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蝶变,探听千年古县的脱贫之路。位于黄河流域,坐落于黄土高原,奇特的地貌孕育了三晋大地的独特文化。
来堡村的短暂一行,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黄土背朝天”人民所拥有的最质朴的情感。在这里同学们听到了很多故事,这些都是有关扶贫攻坚、绿水青山、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叙述,它们像是一块璞玉,值得被好好讲述。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期待,一切古老的都有新生命,一切厚重的都能被听见,一切辛苦的都会有收获。
采访现场
(来源:FDU国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