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南下干部档案征集记
为了进一步丰富馆藏档案,积极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的真实面貌,2019年夏,山西省档案馆正式面向全社会发布了《关于征集山西南下干部档案的公告》,为纪念南下工作团入川70年,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殊而耀眼的革命群体
“南下干部”,是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历史环境而产生的一个特殊而耀眼的历史革命群体,是中共中央为顺利接管广大南方新区而派出的干部队伍,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作为老解放区,山西从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下半年,成建制地抽调大批地方干部随军南下:太行太岳干部南下福建,晋中干部南下湖南,晋绥干部南下四川、西康。
1949年3月起,中共中央开始从晋绥解放区抽调地方干部等人员组建南下工作团,1949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分批向四川进发。南下入川的干部和干部学校的学员,按系统分别编为5个梯队,加上3个警卫团,总人数约1.5万人,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简称西北南下工作团),直接受贺龙、李井泉等领导同志指挥。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入川工作团”(简称西北入川工作团)。
西北入川工作团的同志进入四川后,先后被分配到川北、川西地区、成都市及西康省工作。抵达新区后,山西籍干部担任了新区各级领导职务,积极参与接管建政,完成了剿匪、征粮、土改等多项重要任务,不仅保证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迅速建立,还推动了南北融合和文化交流,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下干部这个特定的群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和保管的档案史料是独具历史特色、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献、资源,由于大部分亲历者年事已高,抢救性地征集、挖掘这批珍贵史料迫在眉睫。
2019年10月,省档案馆在官方网站和南下干部子女微信群里发布公告,征集南下干部的日记、信件等纸质档案,老照片、录音录像等音像档案,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口述档案,还有各种证件、生活用品、军功章等实物档案。公告一经发出,众多南下干部子女积极与省档案馆取得联系,表达了捐赠档案的意愿,这就有了工作人员两赴四川,以及发生在征集档案背后的故事。
通情达理的南下干部子女
王勇策曾任四川省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其父任景龙,1916年10月出生,是我省稷山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新军团政治处副主任,晋绥军区保卫部科长、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川西区委统战部、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副部长,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四川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老人已经离世20多年了,几个子女将老人生前的遗物保存得十分完好。但是,随着子女年龄渐长,如何保存和继承成了一个大问题。在得知山西省档案馆正在征集南下干部档案时,王勇策经过反复考量,最终下定决心,将老人生前的荣誉证书、军功章、勋章、臂章、纪念章、各种证件及反映晋西事变、新军决死六纵队历史的史料等共计112件(枚、张、册)全部捐出。并由他对父母生平进行回顾,形成了口述历史档案。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所有捐赠档案一一梳理,形成目录,并颁发《山西省档案馆收藏证书》。面对工作人员,王勇策感慨地说:“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你们的宗旨,所以交给你们我放心。”
郭建华是另一个让工作人员称赞不已的南下干部子女。她是原四川省纪委副书记郭实夫的女儿,也是原四川省委书记杜心源的小儿媳。当年和王勇策、郭林杨等南下干部的20多个子女,曾在太原清徐插过队。2018年他们故地重游时出了一本纪念册。她当时便委托村里人捐赠给了省档案馆,与工作人员有过电话交流。这一次她再见到工作人员时,便毅然捐出了父亲当年的日记、履历表、工作证、离休证、讲话材料、老照片等,尤其是一张1958年全国成都会议时拍摄的两米长的黑白老照片,更是弥足珍贵。
感人至深的耄耋老人
今年94岁的李凯恩,是原凉山州总工会主席,我省吕梁临县人。得知山西省档案馆在征集南下干部档案的消息后,老人异常激动,委派儿女与收集征集部的同志多次联系,询问征集的要求和保管条件。在了解家乡档案馆的具体情况后,下定决心将珍藏70多年的档案原件捐献给档案馆。老人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坚持每日整理一些,将自己保存的所有档案资料做了梳理,军属优待证、笔记本、文稿、信函、老照片、回忆稿、荣誉证、军功章分门别类整理妥当,还为每份档案的来历、年代做了备注。老人抚摸着颁发的《山西省档案馆收藏证》,眼含泪花,言语哽咽,“我终于给自己的珍藏找到了理想而满意的归宿。”老人见到家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倍感亲切,把他们当作远道而来的亲人,不住地说“见到你们真好,人亲、话亲、乡音亲”。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能联系到的南下人员通讯方式写在一张A4纸上,并标注了哪些人有捐赠意向等,送给了这些“娘家人”。
95岁的老人张其伟,原四川省凉山州财政局局长。见到家乡的同志,悉数拿出他的个人简历、回忆录、发表的文章、南下途中10多张老照片,让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挑选。更让档案馆工作人员感动不已的是,两位老人自己行动不便,便派出了自己的女婿黄宗富和另一位南下干部子女张建林同志,从档案馆工作人员一到,就陪着挨家走访。
将烈士遗物全部捐献的遗孀
1969年,我省娄烦县人王凤仪曾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县革委委员、“金灯公路”指挥部副总指挥。11月22日,因公在外出差开会时,被一股流窜的武装匪徒袭击,全身刀伤31处,当场壮烈牺牲。在现场,王凤仪留下了多年背在身上的染满血迹的黄色挎包,包内有一本《毛泽东选集》、一张《国际歌》歌谱、一个烟斗烟袋,一个吃饭的盅子和一把断勺子。家里留下的是6个年纪还小的子女和只有38岁的妻子赵贺英。51年来,赵贺英老人独自拉扯大了孩子,也将烈士的遗物珍藏了51年。老人及子女们得知省档案馆征集南下干部资料后,主动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当工作人员到她家时,她将烈士血衣、黄挎包、结婚时用过的箱子等所有遗物悉数拿出。工作人员建议老人先将遗物留作纪念,待未来没有保管条件的时候再做捐赠,但是老人从大局考虑,将所有遗物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档案馆。在场的同志无不动容。不仅如此,得知工作人员要走访的下一家是其二女儿同事时,老人还让二女儿专门打车送他们去。
回到太原后,工作人员与成都市一位叫段蜀生的南下干部子女联系时,听说她父母家乡在娄烦汾河水库边,就向她介绍了同为娄烦县人的赵贺英老人的事迹。没想到,段蜀生说,她有一个失联多年的亲戚可能就是赵贺英。工作人员立即把赵贺英大女儿的联系方式给了对方。结果,段蜀生的母亲赵青正是赵贺英的姑姑。赵贺英的女儿转达她妈妈的话说,“感谢你们为我家找到了寻找多年的老亲戚”。
留住历史永久珍藏
2019年12月和2020年6月,省档案馆两次专门派出征集人员入川征集南下干部档案。他们先后前往四川省成都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走访了20余位健在的老干部和他们的子女、亲属,征集了记录和反映这些老前辈战斗、工作及生活等的生平事迹材料,包括纸质史料、照片档案、实物档案,还采集了口述档案,总计300余件散存于民间的南下干部档案史料被永久保管珍藏。
就在工作人员返回后的10多天时间里,他们又陆陆续续收到了十几条线索,还收到多封信函。
在记者3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对那些接触过的老人及其家人心存敬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吉鹏宇对记者说:“通过这两次外出,南下干部及其家人们的无私精神和对我们的信任,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从成都到西昌坐了七八个小时的大巴车,中间还有汽车爆胎,在高原的强光和高温酷暑中很是辛苦,但拜访的老人及子女们把我们当成亲人,用真心叙真情,令人倍感珍惜。”陈晓峰说:“我总觉得我们行动得晚了些。毕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所以,抢救这些珍贵的档案非常有意义。我们要加快进程,下大力气征集南下干部的档案史料、保存这段光辉伟大的历史,使南下的山西儿女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所作的贡献永载史册,流芳千古。”丁晓东说:“实干成就事业,档案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在征集工作开展的征途中被人们传播、宣扬。征集工作为建设和打造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载体多样、利用便捷的具有山西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组织基础、人员基础,这就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初心和担当。”(山西日报记者冀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