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供大家参考。
绪
论
绪论
(一)预防医学概念
1.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 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 健康生态学环境”,它以人群健康为目的,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2.预防医学的内容
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包括卫生系统功能、卫生决策和资源配置、筹集资金和健康措施评价等),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 三级预防措施。要求所有医生应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如何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 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找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早逝的目的。
3.特点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 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同样,尽管预防医学在目的和许多方面与公共卫生有重叠,但它也不等同于公共卫生。公共卫生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的力量来保护和促进人群的健康。其对象是全社会整个人群,实施的措施更为宏观和宽泛。
(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当代健康观
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的健康观,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当代的健康观,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诠释。在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三个维度定义了健康的组成。
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进一步延伸,强调了健康的作用,指出:“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为达到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努力满足需求和改善环境”。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 4 大类: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体因素,以及卫生服务的可得性。
(1)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受教育程度;就业等。
(2)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分类:
①按有害物的性质分为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②按物质的来源分为来自自然环境中的各类物质、来自工业生产的有害物质,及在农业耕种等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有害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的各种有害因素;
③按所存在的载体分为空气、水、土壤和食物中的各类有害物质;
④按接触的地点分为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
⑤按接触的途径分为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消化吸收、皮肤渗入和被咬伤等。
(3)个体因素:包括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习惯、个人的能力和技能,以及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包括拥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服务健全的卫生机构,完备和质量保证的服务网络, 一定的经济投入和公平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保证服务的可及性。
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学模型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总结和指导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的重要理论模型。
(三)
三级预防策略
1.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1)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其中有几个明确的阶段:①病理发生期;②症状发生前期;③临床期;④结局。
(2)健康疾病连续带(HDC):从健康→疾病→健康(或死亡)的一个连续过程。
(3)预防的机会窗:根据疾病自然史的几个阶段以及健康疾病连续带的理论,危险因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一个过程,从而为预防疾病所留出的时间。
2.三级预防策略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 根本性预防。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对于传染病,除了 “三早”,尚需做到疫情早报告及患者早隔离,即 “五早”。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 治疗和康复措施,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三级预防措施的落实,可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或个体,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
社区预防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的预防工作。
临床预防服务是在临床场所,以个体为对象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也可根据干预对象可能发生病伤的危险度而采取不同的干预强度,分为 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
【例题】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A.环境因素
B.有害行为、不良生活方式
C.卫生服务
D.遗传因素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例题】以下哪项既属于第一级预防,也属于第二级预防
A.控烟
B.体力活动促进
C.高血压管理
D.环境有害因素的整治
E.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锻炼
『正确答案』C
【例题】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是
A.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B.改善环境措施
C.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D.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E.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正确答案』A
【例题】预防医学的特点不包括
A.着重于疾病预防
B.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C.着重于个体治疗
D.以环境、人群为研究重点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正确答案』C
【例题】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工作属于
A.第一级预防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四级预防
E.综合预防
『正确答案』C
【例题】预防医学以下列哪一项为主线
A.环境-人类
B.环境-生物
C.环境-健康
D.环境-生物-健康
E.环境-人群-健康
『正确答案』E
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某种 变量值的集合。总体的指标用 希腊字母表示。样本是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的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样本的指标用拉丁字母表示。
2.同质与变异
严格地讲,除了实验因素外,影响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因素相同被称为同质。但在人群健康的研究中有些非实验因素是难以控制或未知的,如遗传、营养、心理等。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对被观测指标有影响的、主要的、可控制的非实验因素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就可以认为是同质。
变异是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之问的差异。如同性别、同年龄、同地区、同体重儿童的肺活量有大有小,我们称之为肺活量的变异。
3.变量的类型 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如身高)称为变量。测量的结果被称为变量值(如身高值)。
变量分为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和有序数据。
(1)定性数据:
亦称分类变量、计数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2)定量数据:包括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离散型变量只取整数值,如一个月中的手术患者数;连续型变量可以取实数轴上的任何数值,如血压、身高的数值。
(3)有序数据:也成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 定性的,但各类别(属性)之间有程度或顺序上的差别。如药物治疗效果按照显效、有效、好转、无效分类等。
4.参数和统计量 总体的统计指标称为参数,如通过普查得到中国 25 岁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参数。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如用随机的方法抽出一部分地区 25 岁以上的人进行体检,计算的高血压患病率则为统计量。
5.误差 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为误差。误差包括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包括:过失误差(观察过程中由于错误地判断、记录或录入计算机所致的观察值与实际值之差导致的);系统误差(纳入观察对象的方法、标准不正确导致的选择偏倚;仪器若未经校准,或者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观察值的偏差;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使研究因素与效应之间的联系被掩盖或歪曲所产生的混杂偏倚)。抽样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因素,由于随机抽样所造成的某变量值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存在差异。
6. 概率
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为概率,常用 P P 表示。P P 值的范围在 0 0 ~1 1 之间,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 1 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 P 越接近 1 1 。习惯上把 P P≤5 0.05 的随机 事件称作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医学统计工作 基本步骤有四 :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这四个步骤是相互联系的。
1.统计设计 医院研究主要包括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研究设计有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专业设计包括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或观察方法、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等;统计设计包括实验分组或抽样方法、样本含量估计、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拟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
2.数据整理 是指对数据质量进行的检查,考虑数据分布及变量转换,检查异常值和数据是否符合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
3.统计描述 用来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其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达清楚并便于分析。
4.统计推断 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则是比较参数的大小,各种假设检验得到的 P 值是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 集中趋势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位置的指标。平均数是描述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的一类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体系。常用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与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1.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它是一组变量值之和除以变量值个数所得的商。用 表示样本均数,μ表示总体均数。适用于呈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大多数正常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都宜用均数表达其集中趋势。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直接法和加权法。
(1)直接法:当样本观察值个数少时,采用直接法计算:
公式(2.1)
∑为求和的符号,X i 为各变量值,n 为样本例数;若为总体资料,例数 n 用 N 代替,均数 用μ代替。
(2)加权法:当样本观察值个数多时,可以在编制频数表的基础上计算均数的近似值:
将数据编制成频数表,得出每组的频数 f i ,计算各组的组中值 X i ,即第 i 组段的下限与相邻较大组段的下限之和除以 2。式中频数 f i
(又称作权数)与组中值 X i 之乘积,近似地等于该组变量值之和;各组中值与权数之乘积的总和,视为所有变量值的总和;总和除以总频数的商,作为全部观察值的均数。
例 2-1 某年某地区 120 名 18~35 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μmol/L)见下表。用频数表法近似的计算该数据的算数均数。
某年某地区 120min 18~35 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的算数平均数计算 组段 组中值 X i
频数 f i
f i X i
6~ 7 1 7 8~ 9 3 27 10~ 11 6 66 12~ 13 8 104 14~ 15 12 180 16~ 17 20 340 18~ 19 27 513 20~ 21 18 378 22~ 23 12 276 24~ 25 8 200 26~ 27 4 108 28~30 29 1 29
合计 — 120 2228
将表中的∑f i X i =2228 及∑f i =120 代入公式(2.2),得
2.几何均数 几何均数用 G G 表示,适用于某些呈非正态分布,但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也可用于观察值之间 呈倍数或近似倍数变化(等比关系)的资料, 如抗体的平均滴度、药物的平均效价等。计算几何均数时观察值中不能有 0;一组观察值中不能同时有正、负值。
3.中位数 是一组由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用 M 表示。在全部观察值中,小于和大于中位数的观察值个数相等。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特别是偏态分布资料以及频数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资料的中心位置。例如,某些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人体的某些特殊测定指标(如发汞、尿铅等),其 集中趋势多用中位数来表示。
(二)离散趋势指标 离散趋势指标是反映一组同质观察值的变异程度。常用的描述变异程度的统计指标包括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极差 也叫全距,用 R 表示,是一组资料的最大与最小值之差。全距越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大。全距仅考虑两端数值之间的差异,未考虑其他数据的变异情况,且不稳定,易受极端值大小的影响。
2.标准差 为了全面考虑观察值的变异情况,克服全距和四分位数间距的缺点,需计算总体中每个观察值 X 与总体均数μ的差值(X-μ),称为离均差。同时还应考虑观察值个数 N的影响,用其平方,即总体方差,用σ2 表示:
实际工作中,用样本均数作为总体均数的估计值,用样本例数 n 代替 N:
因方差的度量单位是原度量单位的平方,故将方差开方,得到标准差。
标准差大,表示观察值变异度大;反之,标准差小,表...
推荐访问:讲义 期末 复习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 预防医学的期末考试及答案
下一篇:预防溺水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