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与支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经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与支撑,供大家参考。
生态经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支撑 ——Ecological Economy:The Foundation and Suppo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作
者:
周宏春/管永林
作者简介: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等,E-mail:1047760747@qq.com(北京 100010);管永林,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都江堰 611837)。
原发信息:
《生态经济》(昆明)2020 年第 20209 期 第 13-24 页
内容提要:
生态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济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论文在分析生态经济内涵外延、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逻辑框架,简要总结了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全民行动,目标导向、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依法施治、永续发展等)和重点任务(覆盖夯实产业基础、强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内核、坚持系统治理、培育发展动力等);并就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各社会主体作用,促进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Ecological Economy:The Foundation and Suppo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关
键
词: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ecological economy/ecological civilization/green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与保护》 复印期号:
2021 年 01 期
建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位置。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引领、激励约束、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措施的推动,生态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得到大力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基色调。在“十四五”及未来较长时间内,生态经济可以更好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发展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乃至加快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 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经济的内涵外延
准确理解生态经济内涵外延,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建设路径,给人类生态文明提供中国经济生态化实践成果,深度调整面向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质量控制标准,更大程度地把人民生活的“美好”诉求扎实转化为发展质量,惠及当前、影响未来,具有对接全领域全面发展的增量价值,将全方位影响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军事乃至党建、意识形态等工作,实现万紫千红、多维发展的实践基础,对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1.1 生态经济基本内涵
(1)生态经济的本质特征。生态经济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在生产消费过程中高效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生态”不是“绿色”所能完全涵盖的,“一绿到底”并非生态经济的本真样态,生态经济更能体现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2)生态经济的相关形态。生态经济主要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形态。这几种经济形态在出发点、内涵外延、实施路径、评价考核等方面各有侧重:绿色经济要求尽可能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循环经济侧重于资源循环利用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低碳经济侧重于优化能源结构以应对气候变化,其都是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传统经济模式反思后诞生的经济发展模式,统一在绿色发展理念之内。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和经济学,强调资源效率、环境质量、生态平衡、气候友好,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生态经济有着更宽泛的含义、更长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3)生态经济是实体经济的最佳形态。实体经济,是一国的立国之本、财富之源,是我国繁荣兴盛的经济基础,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支撑体系。生态经济,不仅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工业生态化)、生态服务业等部门,可以扩大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还包括绿色消费以及一切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多赢的活动和过程,具有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等功能,是实体经济的最佳形态。发展实体经济,生态经济具有最大的优先级。
(4)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经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经济发展也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人类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资源环境可持续作为支撑体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而资源环境问题最终也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态文化是灵魂和软实力,生态经济是基础和支撑,目标责任是主体和抓手,制度体系是关键和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前提和底线。
我国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国家 300 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压力、难度和开创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必须坚持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
基本原则,引领、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的的生态经济,无疑是首要选择和内在要求。换言之,生态经济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1.2 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①生态经济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规律,特别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等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规律。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绿色发展经济学等,均基于“生态经济人”假设,要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生态经济学抽象出整体性、层次性、地域性、融合性、协调有序性、动态演替性等生态经济特性,以及协调发展、生态产业链、生态需求规律、生态价值增值等规律;资源环境经济学概括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倒“U”型曲线关系;绿色发展经济学提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概念,提出绿色是种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3]。
生态经济各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其中前者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森林等自然资源,后者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资空间、条件和状况;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绿色发展经济学等研究的环境系统,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共同
作用于经济系统,构成生态经济系统。参照王克强等[2]和郝淑双[4]的研究,本文构建了绿色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见图 1)。
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系统性。生态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点、链(或线)、面等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等层面,包括农合组织、工业企业、服务实体等单个经济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产业链(或线),以及生态园区、生态城镇、生态市(县、区)、生态省等区域和生产生活复合循环链接的社会大系统层面。
(2)地域性。各国、各地发展阶段、自然禀赋、价值理念、文化等的不同,使得生态经济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例如,德国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国家生态经济战略在整合已有生态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和其他跨学科尖端科技,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可循环和创新性的工业 4.0[5-6];美国重视高新科技研发,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推进产业生态化;日本通过完善的产业政策和法律制度体系保障、生态产业园区的有效探索和生态产业发展;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发挥农业科技核心作用、推行农产品安全卫生记录和认证制度、推广休闲农业等而成为生态农业标杆[5]。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各地推进生态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阶段性。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演进趋势和特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7]发现了 3 个倒“U”型曲线关系规律,并将其叠加在一张图上以形象地展示这种演进趋势和特征(见图 2)。
作为生态经济发展最重要基础的能源,也需要绿色低碳化转型。美国的罗伯特·海夫纳三世[8]用其著名的能源转型图,揭示了人类能源由固体能源转向气体能源的趋势。德国的 H.Scheer[9]认为,人类使用的能源最终将转向可再生能源,“100%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工业时代以来的最广泛的经济转型”。
1.3 新时代生态经济的逻辑框架
(1)基本内涵。生态经济既包含传统产业生态化,也包括生态保护产业化,是生态与经济的全面交融。既要“经济生态化”,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础上,形成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和气候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也要“生态经济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取经济效益,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更可持续地发展经济;更要“产品生态化”并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要求产品在使用和报废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损害,以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②。
(2)典型特征。生态经济是高效经济,是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其表现在产业类型上,是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是由生态产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集群;在生产工艺上,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体系的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是,到 2035 年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 21 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着显著的制度优势,有明确的长远目标、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保障,也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最大区别和显著特色。
(3)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上述六条基本原则,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通过综合研究,我们构建了由生态经济(核心和基础)、生态政治(引领和导航)、生态文化(灵魂和软实力)、生态社会(载体和主体)和生态资源(约束和支撑)等五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子系统组成的中国特色生态
文明建设逻辑框架(见图 3),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次级子体系(或要素)构成。
2 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2.1 总体概况
(1)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党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建设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基本建立“四梁八柱”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经济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在 2019 年 3 月参与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概括为“四个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四个要”,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基本完善。
(2)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资源环境绩效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2019 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清洁能源和煤炭消费比重分别为 53.9%、23.4%、57.7%,相比 2012 年分别提高 8.4%、8.9%、-10.8%;7 年间单位GDP 能耗、水耗累计分别下降 24.66%、39.08%,以年均 2.74%、5.47%、-0.33%的能源、电力和水资源消费增速,支撑了 6.98%的经济
增速;2005-2019 年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 50.3%,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二氧化碳...
上一篇:莱78-斜13-改【精选推荐】
下一篇:莱78-斜11-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