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顺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课讲稿三大规律与***思想

|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三大规律与***思想,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三大规律与***思想

党课讲稿:三大规律与******思想

同志们:

按照工作安排,今天我讲党课,题目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改造世界的遵循。******执政规律就是指,处于执政地位的******活动和建设的规律,包括理论创新规律、兴国要务规律、执政为民规律、依法执政规律、从严治党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以及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这一思想载入宪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主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8个明确”、“14个坚持”,这一重大思想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重大思想以全新的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指出: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必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中,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认识******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执政规律

政党政治是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政治运作模式。政党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政党与公民、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无论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只要它掌握国家公共权力并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活动,就会体现出一定的执政方式。执政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执政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政党控制公共权力,实现其公共权力制度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称。狭义的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的途径、方式方法和授予机制的总称。

执政方式的直接主体是执政党,中国执政方式的直接主体是中国******。由于各国政党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阶级基础以及政党制度的不同又使中西执政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政党执政规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对世界政党的比较研究,弄清楚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从而正确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执政方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执政”一词在《辞海》中释义为掌握国家的政事,“执政方式”解释为掌握国家政事的方式,具体是指执政党对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对经济、政治、文化组织和社会群众团体实施领导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总称。

一般而言,执政党执政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执政党居于国家政权机关之上,公共政治权力的运行完全附着于政党之内,可以将之概括为政党决策、政府执行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国家政权机关实际上是取决于政党的需要,是执政党不可缺少的的执行机构。二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政治生活的领导,即政党实际上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宪法、法律,行政机关贯彻执行这些宪法、法律,司法机关实施监督审察的方式来实现公共权力的运作;执政党提出政策纲领,由其占立法机关多数的党员通过上升为法律并由行政机关去负责实施。三是执政党代替国家政权机关行使职权。执政党居于国家政权之外,在维持内部平衡的条件下,直接行使本应由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党本身已经成为一个行政化的组织,直接掌握和操作社会公共权力。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理论上执政党执政方式类型容易区分,但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的政党的执政方式往往不完全采用单一的形式,而是同时兼有几种类型的特点。由于各国政党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阶级基础、执政党取得政权的途径不同,实行的政党制度不同,其执政模式和执政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即便是同一国家的同一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套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政党执政方式。即使是同一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执政方式也是有差别的。执政党要巩固执政地位,保持长期执政,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保证执政的运转有序、有效。

(二)西方执政党的执政方式

执政就是掌握国家政权,执政党就是掌握国家政权并组织政府的党,这是一般的理解。在不同的国家,执政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各个国家具体的政党制度。西方国家政党执政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其渊源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民主思想,以及近代以来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制衡”学说。现代西方政党思想在上述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精神是:现代政党出现的目的,除了代表本集团的利益争取执政外,另外还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政治选择,让社会公众选择自己的政治代表,多党竞选能够使得权力从低层人民的票箱中产生。我们不可否认,这种选举方式的合理存在,想选出真正符合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上台执政也是比较困难的。当代西方政党都是通过选举获得多数选票上台执政的。在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实行内阁制(或称议会制)的国家,执政是指一个政党或政党联盟通过选举并在议会占有半数以上的席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内阁,并担任总理或首相等重要职务。而在美国等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是相互独立的,总统和议会分别选举产生,执政党即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总统所在的政党不一定同时是议会的多数党。在法国这种实行半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总统和议会是分别由选举产生,总统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掌握实际的行政大权,政府的组成和解散都是由总统批准或决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出面组阁,由于总统和议会的选举不是同时进行,所以总统和政府首脑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政党。

西方执政党的执政方式都是通过制定、执行政策法律和选用干部直接或间接参与执政。西方国家执政党主要靠议会中的党团在制定政策和法律上影响国家政权。

一是在政府预算、官员任命等执政方针方面,执政党都要通过掌握和运作议会来通过。一旦某个政党获得了选举上的胜利,上台执政,政府的执政方针就表现出相当大的独立性。执政党在政府制定执政方针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无论是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总统和政府提出的重要议案都要得到议会的多数支持才能通过。在议案审议和表决的过程中,执政党的议员一般一定会投赞成票。这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表现相当突出,但是总统所属政党在议会中不占多数席位,也要得到其他政党支持。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其少数党政府提出的议案,只有得到议会其他政党的支持,才能保证议案的通过。通常情况下,西方各国的执政党在赢得选举后,组织新一届政府,然后就退居幕后,一般不干预政府决策,更不直接处理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

二是在组织政府方面,执政党通过掌握和运作政府来管理国家。执政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用职权论功行赏,由执政党的领袖任命其亲信骨干或帮派成员为政府官员已成为一种惯例。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所属的政党一般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际权力相当广泛,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只对总统个人负责。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内阁首相(或总理)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因此,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在组阁中能发挥作用,通常来说,政府中的重要职位都是由党内的主流派来担任的。

三是在宪政体制方面,执政党通过影响司法和保障司法独立来依法治国。由于西方在宪政方面奉行“司法独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因此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政党在上台执政后,司法机关不仅不受政党控制,也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关之外。相对于执政党在立法和运作政府方面,执政党对司法的影响程度要弱得多,司法官员也不准参加政党和政党活动。执政党对司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命上,总统和首相往往推荐与本党政见相同或相近的人担任主要法官,有些执政党也通过控制宪法委员会和行政法院来影响司法,从此方面来看,司法带有一定的党派倾向。但执政党对司法的影响以不影响司法独立为底线,执政党不会去操纵或控制司法机关及其审判活动,从而保证了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也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三)中国******执政方式的特色

通过研究西方执政党掌握和运作国家政权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西方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以间接性为其最主要特征。执政党以既定的、民主共和的宪政体制和制度为依托和支撑,在体制和制度框架内来执政;执政党以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权机关为中介,间接来实现其纲领、政策和主张;执政党通过组建、掌握、影响和运作国家政权,间接来治理和管理国家。西方国家***和地方党组织均不直接指挥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主要通过各机关之间、各机关党组织之间、各机关领导人之间的协调来总揽全局。

中国******执政69年来,形成了包括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执政基础等在内的一整套与时俱进的执政理论,并且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系统回答了党在新时代怎样更好治国理政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执政规律的新飞跃,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行动纲领。

一是执政与领导的高度关联性。中国******的执政方式是指党在对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工作的领导中,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而采取的体制、机制、方法、途径和手段的总和。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党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对国家和社会实行领导的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概括地讲,领导方式所涉及的对象、内容和条件要比执政方式宽泛。在中国社会主义语境中,中国******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决定了******的领导和执政又是密切相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领导。”这两个“最”,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的必要性、重要性、优越性。中国******作为领导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作为完整、系统、独立的政治组织,领导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以至于整个社会的全部事务。中国******从***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与同级政府系统具有同构性。这样一种特色的政党属性与政治生态,使“执政”和“领导”具备了更多的内在关联: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必然体现。

二是执政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一致性。执政规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定理。************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一论述明确阐述了******执政的根本目标: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执政的必然要求,中国******执政与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组织和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发展历史,已经深刻烙上了为争取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而奋斗的历史印记。中国******执政地位的取得,既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反复比较作出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是归根于中国******自身先进性的本质使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这一思想抓住这个根本执政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执政规律的认识。

三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群关系回答执政权力的来源和目的。执政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执政党获得和巩固执政权力、执政地位的一般规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党群关系,实质是政党与选民的关系,或权力与选票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处理党群关系的方法和经验,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这些制度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狭隘性、虚伪性,对于争取选民支持、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党群关系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党群关系,其实质是坚持******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是执政与民主党派参政的统一。************指出,“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是以西方没有领导党、“多党竞争”的旧式政党制度为比较参照的,从制度自身来看,它具有“中国******的领导”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两大结构性特征,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与制度效能,为世界政党政治乃至民主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西方竞争性的政党政治框架下,各个政党之间没有领导关系,虽然多党组阁、政策制定等也体现某种程度的合作,但主流是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的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第一个结构特征是“中国******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政党制度的结构框架和现实实践中,中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它通过领导的作用和制度的力量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中国******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接受中国******领导,同******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中国******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它们之间主要通过政治协商的“合作”关系而建构政党关系格局,推动社会政治发展。因而,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结构中,“领导”与“合作”是一体两面,二者相互支撑,才能完整地揭示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在特征与运行状况。中国政党制度的“领导”与“合作”和西方政党制度的“多元”与“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显著、最鲜明的体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二战后,中国在贫穷落后的物质基础上建立了不同于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并且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在总结经验尤其是反思违背经济规律得到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社会实际规律性的新认识。面对新世纪全面深化改革新任务、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也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坚持道路自信,就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时,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俄国十月革命,不仅印证了马、恩的设想,而且使列宁关于“在帝国主义世界统治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可能首先获得胜利”的论断成为现实。不仅如此,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色彩。”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使列宁的预言成为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既远远落后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落后于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而是穿越了一个比俄国十月革命更为狭窄的“卡夫丁峡谷”。如果用比较来说明中国这条道路走得比较成功,最有说服力的对象一个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个是和中国同时期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但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拉美国家。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时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探索,曾经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因国内战争爆发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危机。列宁果断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提出走迂回过渡的利用资本主义的道路,建立了“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为经济落后的苏维埃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

列宁还提出,“要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历史上是我们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据此,他在晚年对社会主义概括出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经济落后国家在政治上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但商品的市场化、生产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是不可能跨越的。斯大林执政之后,很快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开创了始于列宁,成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以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封锁下,在国内经济异常困难和政治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加快经济建设,从1928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英、法、德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生产发展速度居世界之首,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普遍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经济的优越性。

1917年前,苏联是一个脱离农奴制最晚的落后农业国,虽然号称强国之一,但工业化基本空白。1929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前,苏联制造业产值只相当于美国的7%、德国的15%,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接近美国的一半,是德国的两倍多,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是美国的70%左右。苏联只用短短10年就走完美国100多年的路程,成为世界的工业强国。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和西方进入经济滞胀期。1970-1990年,美国GDP年增长率2.7%,英国2.3%,德国、法国均为2点多,苏联保持在3%左右。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苏联依靠斯大林模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二战后,苏联进一步强化国家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并把苏联一国模式发展为多国普遍模式,造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领导、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高度僵化局面。

斯大林之后,尽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一些改变,但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框架,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家最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拉美地区。拉美是发展中国家最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地区。18世纪,拉美地区逐步脱离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走向独立,在受殖民掠夺的同时,欧洲等地大量移民进入拉丁美洲,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为满足西方工业革命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拉美向宗主国大量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换取资金发展本国经济。二战后,拉美各国纷纷走上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1950年至1980年年均经济增长5.3%,20世纪70年代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经济奇迹”。

长期以来,拉美国家靠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金,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外部资金占拉美国家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拉美外债总额由59亿美元增加到161亿美元,到70年代,外债总额翻了13倍,达到2303.6亿美元。由于外债总量过大,1982年,拉美地区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困境,从经济高速增长迅速陷入到“失去的十年”。

199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华盛顿召开了讨论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研讨会,提出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10条政策主张,即华盛顿共识,核心是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收到“华盛顿共识”所期待的预期效果,使拉美走出原来的困境,反而问题重重,社会危机四伏。21世纪初,拉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4%,10%的富人与10%的穷人分别占有国民收入的48%与1.6%,贫富差距悬殊极大,陷入到“拉美陷阱”。

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新时代,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出口大国、重要对外投资国。人民生活水平在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基础上,正在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道路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产物,既继承了前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自身实践中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重大问题,在认识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设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是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分别是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圣西门看到了“阶级对立”,傅立叶提出了“和谐制度”,欧文进行了“共产主义公社”实验,但都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现实。(1)马克思、恩格斯在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吸收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同时把它们推向前进,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2)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价值源泉”入手,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发现剩余价值:即一方面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提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从经济根源上找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依据。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相当的曲折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借助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而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在探索革新的道路上,则发生了一连串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各国纷纷探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和改革理论。从南斯拉夫不愿完全效仿苏联模式,追求“独自特色社会主义”或称“自治社会主义”开始,社会主义开始在革新中探索前进。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波兰改革实行***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开始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和***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捷克斯洛伐克借“布拉格之春”的时机,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熟程度。特别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社会主义是不是应该多样化存在分歧,加上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致使这些国家的改革大都不能成功。

2.什么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首要回答的都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科学、清醒,因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犯了很多“误以为是”的错误。比如,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简单搬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论述,仅凭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今后要把“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作为自己的目的”。赫鲁晓夫继续沿着“超越阶段”的思想急进,1959年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并提出“苏联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同样在中国,1956年前认识比较正确。但受苏联影响,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估计发生了变化,认为可以不考虑物质条件,凭借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向前发展,“十五年超过英国。”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20多年时间,中国社会生产力虽然迅速发展起来,但仍然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以后,中国******从中国实际出发,纠正了急于求成的错误。1982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同时,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深入总结和思考,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总结出“十个不是社会主义”,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正是从否定的回答中,邓小平概括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在界定什么是社会主义时,大胆而鲜明地提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冲破姓“资”、姓“社”的藩篱,邓小平从正面肯定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的伟大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坚持制度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迄今为止,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实践上只有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是美国。建国200多年的美国,能够迅速发展为世界霸主,在于美国站在欧洲老牌资本主义的巨人肩上创立了新式资本主义模式,并创立了资本主义的范例。

一方面,美国具有天然的资本主义制度精神。美国是先有资本主义制度精神,后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1620年9月,102名英国清教徒搭“五月花号”船离英赴北美,12月到达普利茅斯,上岸前制定了《五月花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公民社团”,“拟制并订立最合乎和最有利于殖民地福利的公正而平等的法律、法令、规章、条例及官职”,“为了更好地管理、维护和发展这个自治体,将来为公共利益随时制定和履行的公正的法律、法令和行政,都必须保证遵守和服从。”这个公约内涵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和法治精神,根据这个公约,最早建立北美殖民地的地方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宪章。在这些自治宪章中,最著名的是被美国学者称为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基本法令》。

《五月花公约》开创了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管理国家的先例,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奠定了美国三权分立为政体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并与1619年的弗吉尼亚议会并列,被称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两大基石。更重要的是,《五月花公约》提出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与资本主义崇尚自由,商品经济追求平等,市场经济注重契约的精神高度契合,为美国在一片崭新的处女地上创造一个更加自由、更富活力、更有竞争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发展模式在思想本源上奠定了前提和基础。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在北美13个殖民地的统治,遵循这一思想本源,美国建立了不同于英法的新式资本主义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纪元。

另一方面,美国没有制度的历史包袱。美国在社会制度演进过程中没有历史包袱,在美国建国前,北美几乎一步由土著印第安人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过渡为带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地。恩格斯多次论述:“美国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而且在一开始有历史的时候已经有了17世纪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因素。”它“没有封建主义的过去”,“没有土地贵族、没有君主制度”,是“在纯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无安宁闲逸的封建背景的过去。”

美国之所以没有经历奴隶制、封建制历史阶段,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在北美的移植。美国是一个由以英格兰地区为主体的外来移民建立的国家。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基本上是早期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市场经济,而不是封建主义的自然经济。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欧洲移民在北美的扩张,很快成了北美社会的主导力量。

美国没有经历奴隶、封建主义阶段并不等于没有其残余的影响。19世纪中叶,美国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国内市场、限制奴隶制发展、补充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实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种植园奴隶制利益的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种植园经济,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的商品棉花,实行低关税,并从英国输入廉价的工业品。

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南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在评价美国资本主义时曾指出:“有些国家,例如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这种发展异常迅速。”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对马克思的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美利坚合众国是资本主义的乐土。资本主义要完整且纯粹地得到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最先在这里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没有赋予资本主义这样的条件,允许它发展至其最高阶段。”

相反,中国经历5000年封建社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结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不过50多年,能够跨越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一个人口十几亿的国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强国,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必胜的信心,不仅来源于中国把握了自身前进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运动规律,而且来源于社会主义给中国创造了空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更来源于在同资本主义的反复较量中的出色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在前无古人的条件下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完美无缺,探索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经济制度上,开始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缺乏足够的认识,曾设想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出现过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大优势就在于其强大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能力,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正是通过不断深入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完善。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如今,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定型。

(四)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主要是指文化价值的自信,或者是价值观的自信。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文明还是愚昧,是发展还是停滞,主要不是看它的形态和样式,而是看文化所包含和体现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具有内在联系。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等等。2.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指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以担当民族大义、为人民牺牲奉献和报国为民、艰苦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财富,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历经汉唐、宋明以及近代以来的开放融合,所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伦理原则,包括能够体现人类理想和精神追求,能够有利于涵养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反映道义高度和美学追求的人文精神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自信。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志士仁人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也尝试和经历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政治模式。但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多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多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党领导人民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选择的文化价值取向,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同样具有自信的底气。一是从文化价值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二是从文化源流看。中华文化具有独立起源,自成体系,延绵不绝,这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传承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也受到过外来文明的两次大的冲击,一次是汉魏隋唐佛教文明的冲击,儒学文明没有因此而沉沦中断,而是在吸收佛教精华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升华。另一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此间经受过痛苦和磨难,但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中华文明并没有被取代。今天,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科学的传承态度,达到了新的高度。三是从文化使命看。中华文化具有两个着力点,其一是注重道德教化。通过经史子集的传习教化,建立政治、社会、伦理秩序,同时启发个体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注重修身修为。其二是看重历史镜鉴。重视反思,以古鉴今,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的叙事方式,通常是运用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以事论理,启迪后辈。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其具体表现形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世界各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关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序列的设想

社会发展过程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会表现出一定的重复性、常规性和序列性。对于社会发展的序列性,马克思认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阶段。另外,马克思对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社会三大经济形态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序列进行了探索和设想。

1.五形态说的提出及其内涵。马克思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原理,具体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首先是出于分工所造成的,同时又认为分工的后果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和不同的所有制关系的建立。他说:“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于该民族的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而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所有制即后来通称的原始社会,这种所有制的特点是生产力水乎低下,分工很不发达,物质生产仅以渔利为主,只有部分人从事农业。与此相适应,只能存在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以原始家庭为基础而扩大起来的社会结构。第二种社会形态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即奴隶社会。它是在生产进一步发展,分工更加扩大,已经出现了动产私有制和国家的情况下产生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是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构成这个社会的已经不是自由民、奴隶和奴隶主,而是地主和农民。这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基础是: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在农业中,分工因土地的小块耕作而受阻;在工业中,各业手工业内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也是非常少的。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扩大,大工业也诞生了。马克思把视线放到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现实,这就是第四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所有制。它的产生是从商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分离开始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器的采用,分工的细密,交通的发达和市场的扩张,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显得过于狭窄,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人所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这时,历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第五种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所有制,这是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理想的社会形态。它和以前的一切社会形态一样,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是共产主义必胜的物质前提,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使共产主义革命成为绝对的必需。共产主义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三形态说的提出及其内涵。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的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三种宏观经济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所决定的。换言之,以这三种宏观经济形式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这两个三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是内在一致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第一大形态是指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形态,这是人类进入人的依赖性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性在于原始的“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赖”,于是形成原始社会的“家庭、氏族、公社”及其成员的依赖关系,后来进入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历史时期,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第一大社会形态经济领域的表现必然反映到政治领域,而在政治领域又表现为权力分配,统治与服从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最初也是完全自然产生的。后来,阶级出现后,具有了政治性,表现为剥削关系与被剥削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在社会历史上表现为“家长的、古代的、封建的”几个社会统治形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就说明,在同一经济形态条件下,也可以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

第二大形态是人类社会进入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它与第一大形态相比较,最突出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不同。第一大形态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而第二大形态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即以物力和财力的依赖为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再生产中“交换”的地位不同。在第一大形态中,交换是附带性质的,对整个社会经济不起决定作用。在第二大形态中,商品交换具有普遍性,全面性。也就是说,一切劳动产品、能力、活动都能进行交换,转化为交换价值和货币。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普遍的依赖关系和社会联系只能通过交换为媒介来实现,这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再直接表现为生产中生产者之间人与人的联系,而是通过交换劳动产品,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本来直接的关系,现在需要通过物来表现。同时,不仅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而且人的能力也转化为物的能力,即代表财富的货币。商品经济时代,看一个人的生产能力大小、自我价值实现的情况,不是看他生产出来产品多少,更重要的是看这些产品能交换多少价值量,即货币量。由此可见,在第二大形态下,人的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货币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集中表现为货币的力量——财力。

第三大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社会,这是第三大形态的显著特征,也是第三大形态的总体水平的集中表现。从人自身的个性发展进程来看,第一大形态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第二大形态是人的独立性社会,而第三大形态是人的自由性社会。在第三大形态中不存在阶级,人类社会进入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阶段,社会生产力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即社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也不存在着商品经济。虽然存在交换,但交换已不是第一大形态下的满足生存的交换,也不同于第二大形态下的为追求货币的交换,而是为所有成员全面发展而进行的交换。由于政治上的无阶级、经济上的高度发达,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实现,所以说第三大形态是人的自由性社会。

3.马克思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由于马克思所预言的欧洲革命风暴迟迟未来,而东方社会的民族革命不断的高涨。他开始把视线由西方转入东方,在系统研究俄国土地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发展状况之后,他认识到东方社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展的全部复杂性就在于它实际上已经无法重复西方资本主义曾经走过的路。他开始反对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看作欧洲模式的复印,开始突破原有的欧洲式道路思维,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东方,开始以科学求实的精神探索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指出,跨越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可以进行的跨越,而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力的自然发展阶段是不可能跨越的。可跨越与不可跨越都是相对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表明:生产力发展阶段不能跨越、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跨越、人类文明成果不能跨越。可跨越的方面也有许多方面,所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是可以跨越的。我们应当辩证地对跨越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跨越。

(二)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纵观人类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史。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过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四个”自信,坚守******人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党和国家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如******讲的:“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三大 党的三大作风党课 党课大讲堂第三讲内容

热门文章

反对形式主义②:调研不能一味讲究接待规格

“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蹚出“居民自治”新路子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坚持党建领航、多元参与,解决居民热难点问题,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阳泉市扩大事业单位自主引才用才范围

自《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试行)》出台以来,我市部分事业单位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积

凝心聚力,务实高效——太工环境与安全工程系第二阶段讲党课活动深入实施

在7月份讲党课活动稳步开局的组织实施下,我系8月份讲党课活动迎来了新气象,党课主讲人的参与度大幅提升

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工作会议在农大召开

8月11日下午,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工作会议在我校龙城校区召开,研究部署大会筹办有关工作。大会主席张

交口县委组织部举办2020年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

8月18日上午,交口县委组织部举办的2020年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在党校

理工大欢送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出征

8月14日下午,我校召开座谈会,欢送2020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出征。校党委副书记刘润

长子县:严把三关,做好2020年入党发展对象培训工作

为做好2020年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有关要求,长子县严把疫情防控

晋中市潇河流域管理处邀请市委党校教授讲党课

为进一步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内涵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中全会和市委四

打造年轻干部培养的优质“黑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提出:“要保护好黑土地,这是‘耕地里的大熊猫’。这儿是‘黄金玉米带’,也是

朔州:知事识人看平常,精准考核见真章

为深入贯彻《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考核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重要指示,近

忻州: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进!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西视察,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