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品管理与用药指导毕业论文 浅谈药品管理和安全用药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药品管理与用药指导毕业论文 浅谈药品管理和安全用药论文,供大家参考。
毕业论文
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工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价格零散、经常变动、领用频繁,在医院库存中占有较大比例,是医疗业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
强医院药品管理严格控制药品消耗,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起着重合性部门。药房不仅要保证提供给患者准确、质量合格的药品,而且要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确保医疗费用更为经济合理。药房管理机制必须由原来的封闭式经验管理逐步过渡到开放式科学化管理理念并贯彻到药房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促进管理模式的革新。
要作用。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服务等于一体的综
、采购管理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采购计划,确
定采购方式。药品采购应由医疗机构具有请购权的部门统一采购,按计划并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制度》和《新药引进工作制度》。采购最优价格,合理确定不同药品的采购量、供应商,依据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库存情况、临床需要等制定采购计划。通过预算计划,能使采购活动的控制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考虑药品的保险储备,防止缺货药品的发生;又要考虑药品的积压,防止储备成本过高。对药品采购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
药品价格的透明度,降低药品费用及采购成本。纳入政府采购和药品集中招标范围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新品种采购,
1
应有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由归口管理部门集中报本单位药品审批机构审核,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办理请购手续。同时,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紧急情况下,特殊药品的采购流程,以满足临床需要。
2.一些不法经销商会进一些假劣药品,并且以次充好,通过各
种关系和手段使假劣药品进入医院,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商业贿赂或者变相的商业贿赂手段进行操作的。这样就会提高药品的价格,坑害患者,不能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延误病情,更有甚者会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家属和医院、医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所以加强对药品的采购管理,杜绝假劣药品进入医院成了药剂科工作的头等大事。
3.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药品采购制度。通常由药库或药房、病
房等部门对所需购买的药品填写申请单,注明所需药品名称、数量、价格、交货时间,由独立于请购单位之外的其他部门检查订购单的合理性。药品采购回后,要及时验收、入库。验收人员应独立于药库保管员。
二、盘存管理
1.加强药品物资核对管理,建立定期盘点制度。药剂科应每季
度对药品进行一次全面盘点。由药品会计对药品出、入、存进行
结账,并据以编制月末结账信息查询表。药品保管员要根据药品
会计提供的月末盘点表逐一盘点药品库存,做到账物相符。对盘
盈、盘亏的药品要如实填写盘盈盘亏表,并对盈亏原因做出书面
说明,由药剂科主任签字报请院长核准后,财务依据审批后的盘
点报告进行账务处理,以确保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药品的缺损、报废失效药品需及时分析原因,专职药品管理人员对医疗机构的药品保管负全责。
2.药品的期末数量是否正确,取决于药品数量的确定是否准确
和药品计量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而药品的数量要靠盘存来确定,常用的盘存方法主要有定期盘存法和永续盘存法两种。定期盘存法(定期盘存制),是指会计期末通过对全部药品进行实地盘点确定期末存货的数量,再乘以各项药品的单价,计算出期末药品的成本,并据以计算出本期已销
2
药品成本的一种药品盘点方法。通常称“以存计销”或“以存计耗” 。永续盘存法(永续盘存
制)也称为账面盘存法(账面盘存制),是通过设置详细的药品明细
账,逐笔或逐日记录并计算金额的一种药品盘点方法。医院应对药品进行不定期的盘点,每年至少应全面盘存4 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医院按规定要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以代替以往的“以存计耗”,从而真实反映药品进、销、存情况。
三、明细化、信息化管理
医院药房还要实行信息化管理。要想提高药房管理服务质量,医院药房业务流程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根据医院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医院信息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应该建立医院管理系统(HIS),以实现药房资源共享,使药房的流程更加科学化,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效
率。如实现门诊就医患者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包括患者主诉信息、过敏史、用药史、影像学分析、理化检验数据等辅助诊断结果及医师诊断结论等资料,药师据此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良好服务。
四、充分利用药品电脑网络化管理
1•根据管理模块的功能,进行药品请领。首先根据每周常用
药品的消耗量计算出每种药品的高低限量并设定,然后每次领药
就可根据高低限量或根据上周用药量自动生成入库申请单,对一
些用量变化较大的品种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通过网络传输到药库,申请领药。药库接受请领单后,根据确认后的实发数生成出库单,发送到门诊药房。门诊药房对实物核对后便可上架入帐,实现了帐目数据的自动管理。对一些积压药品,系统可显示现阶
段用量很少的记录,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避免不必要的积压。对告急药品,管理人员也可按系统提示及时领取,这样就可保证门诊药房药品流动的合理性从而压缩门诊库存。
2•按《药品管理法》规定,凡药品均应标明有效期,未标明效期
的药品禁止流入患者手中。对效期药品进行列表管理,每月定期进行检
3
查,对效期较近的及时通知有关医生,或与相关科室进行协调使用,减少浪费。发放时依效期的远近依次发出。对已失效的药品及时报废处理,杜绝流入患者手中。
药师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回答病人关于药物的问题,还是进行主动地用药指导,都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信息内容准确,可靠。在调配处方时要注意一下医生在处方前记中明确书写
的临床诊断,这便于药师有针对性地与病人沟通,解释用药知识,增加其用药的依从性,消除病人用药时的盲目感。药师在回答咨询者问题时要抓住重点,充分利用自己的药学知识提供详实的答案,切忌不懂装懂,提供错误的药学信息。感到答案不确定时,应认真查找资料,向工作经验丰富的主管药师请教,得到证实后,再予回答。惟有如此,才能树立药师的威信和地位。随着药师职能和工作模式的转变,门诊药房工作的重心已经由单纯的配方发
药逐步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上来。药学服务的目的
是为了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的核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向病人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指导病人安全合理的用药,是每一个药剂人员都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
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
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
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效果处方,可为
4
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 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
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
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
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
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
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
给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
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如苯磺酸氨氯地平就有五种。贵
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 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5
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提升,更多的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有仁心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向自己的家人一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由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人命关天的重要事情,所以工作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能在工作期间干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药学服务时贯穿整个用药过程的全程服务,包括药品品种的选择剂量给药的方式和途径药品的提供和给予患者的从以性治疗效果的判断以及药品信息的提供等。
参考文献】
[1] 宁洁:4 种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 .天津药学,2007(3).
[2]张海波:3种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决策树分析[J].中
国药房,2007(32).
[3]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 .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