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9篇
篇一: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八宝镇中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 点突出,取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 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 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 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计 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试题的区 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县的教学实际,面 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 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 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 11 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 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
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 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 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
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 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 25 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 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如第 10 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 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 20、21、22、23 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 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 1、2、3、5 题, 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 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 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 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第 25 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习过程, 悟法开窍。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
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 21 题、24 题, 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 6、25 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如 6 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 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 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 21、22、 23 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 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3 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 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 不能答出关键点。如 17、21、22 题。
6.计算能力薄弱。
四、不足:
选择题 3 有问题,B 选项也应该是错误的,不是大量分子, 而是所有分子。
五、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
但我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 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 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 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 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 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 0.7 左右),考查面越来越广, 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 高,忽视基础,忽视物理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 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上, 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 复习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 明、课标学习、研究和落实,平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 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物理用语规范、书写认真、 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步骤规范等)。
篇二: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2020 年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三十九《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1.在做“探究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和强弱”的实验时,小明在螺线管周围摆放了一些小磁针。
(1)通电后小磁针的指向如图甲所示,由此可看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_____的磁场相似。
(2)小明改变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转动 180°,南北极所指方向发生了改变,由此可知:通 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的______方向有关。
(3)由安培定则可知乙图中 S 闭合后,螺线管的上端为__________极。若要悬挂磁铁的弹簧缩短,应将滑 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填“左”或“右”)移动。
2.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实验中,采用了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当闭合开关 S 后,小磁针____发生偏转(填“会”或“不会”),说明通电螺线管与小磁针之间是通 过____发生力的作用.
(2)用铁屑来做实验,得到了图所示的情形,它与____磁铁的磁场分布相似.为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磁 感线____真实存在的. (3)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性质,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对螺线管可能的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式进行了 实验,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实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只与它的____有关,且这个关系可 以用____判断.
(4)闭合开关 S,通电螺线管周围的小磁针 N 极指向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
线是从____极发出,最后回到____极.
3.小波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实验中,组装了如图(1)所示电路,实验时:
(1)可通过观察_____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2)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实验中是通过_____来改变通电螺线管 中电流的方向. (3)如图(2)所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板上的小磁针分布状态,观察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 磁场与_____的磁场相似. (4)本实验经过改进,还可以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说出一种你的改 进方法_____. 4.探究磁体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1)小明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磁场如图 1 所示,实验时将小磁针先后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处, 记录小磁针在各处静止时 N 极的指向.通过实验可知,磁场具有方向,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一般_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 (2)小红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如图 2 所示. ①将玻璃板平放在磁体上,并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一层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轻 敲玻璃板的目的是_______,铁屑在磁场中被_______成一个个小磁针,从而在磁场中有序地排列起来. ②再在玻璃板上放一些小磁针,记录这些小磁针静止时 N 极的指向. ③人们仿照铁屑在磁场中排列的情况和小磁针 N 极的指向画出一些带箭头的曲线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物 理学中把这样的曲线叫作_______. (3)小林用如图 2 装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实验时接通电路,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周围 的不同位置如图 3,记录通电螺线管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并画出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感线. ①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再重复上述步骤;
②比较所画的两幅磁感线(图 3 和图 4),可以看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_____周围的磁场相似, 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_______方向有关,它的极性可以用_______定则来判断;
③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的实验中
(1)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通电后轻敲纸板,铁屑的排列情况如图所示,通过铁屑的排列情况 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________ 磁体的磁场相似.为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磁感线___________ (填“是”或“不是”)真实存在的. (2)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对螺线管导体中可能的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式进行 了实验,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情况.实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只与__________ 有关,且这个关 系可以用___________ 判断.
(3)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可以通过观察螺线管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为了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
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提供了如下图所示的器材,请根据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电路补充 完整,要求:①小磁针的指向满足如图所示的方向;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端移动时,通电螺线管中 的电流变小. (_____)
6.下面是小明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时,设计的系列实验装置.
(1)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实验时,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①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②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实验时是通过___来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电 流的方向. ③如图乙所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板上的小磁针分布状态,观察可知通电 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与_____的磁场相似. ④本实验经过改进,还可以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说出一种你的改进方 法______. (2)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强弱”时,设计的电路如图丙所示.小明猜想通电 螺线管磁场强弱 可能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都有关.实验中,他将开关 S 从 1 换到 2 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回形针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控制_____,来研究_______的关 系.
7.在做“探究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和强弱”的实验时,小明在螺线管周围摆放了一些小磁针.通
电后小磁针的指向如图甲所示,由此可看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磁体的磁场相似.
(1)小明改变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转动 180°,南北极所指方向发生了改变,由此可知:
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的________ 方向有关. (2)由安培定则可知乙图中 S 闭合后,螺线管的上端为 ________ 极.若要悬挂磁铁的弹簧缩短,应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 8.科学探究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非常重要,以下是小华和小红对 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进行探究后的展示与汇报:
①我们想知道通电螺线管的外部是否存在磁场?
②因此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③闭合开关,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断开开关又回到原位;
④此现象说明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磁场;
⑤那么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如何?
⑥我们在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上撒铁屑并轻敲;
⑦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乙所示;
⑧由此可知道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根据上述展示与汇报,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填写上面对应的序号)
(1)属于提出问题的有___________
(2)属于进行操作的有___________
(3)属于进行观察的有___________
(4)属于得出结论的有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条形磁体 电流 S 右 2.【答案】会 磁场 条形 不是 电流方向 右手螺旋定则 N S 3.【答案】小磁针 N 极的指向 对调电源正负极 条形磁体 增加电池节数或串联一个滑动变阻 器(或电阻等)
4.【答案】不同 减小摩擦力的影响 安培 显示磁场(方向)
磁化
磁感线
对调电源正负极
条形磁体
电流
5.【答案】条形 不是 电流方向 安培定则
6.【答案】小磁针 N 极的指向 对调电源正负极 条形磁体 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的电流大小不变 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 7.【答案】电流 S 右 8.【答案】(1)① ⑤ (2)③ ⑥ (3)③ ⑦ (4)④⑧
两次实验
篇三: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功和功率的综合计算》
、计算题
1. 如图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拉力 F 拉动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运动了 5m,时间为 10s,
F 做功的功率是 100W,求这段时间内:
拉力 F 做的功;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进入百家姓,如图所示是,质量为
4kg 的清洁机器人某次工作时,在
4s 内沿水平直线运动
了 2m,此过程机器人所提供的牵引力为
50N,求:
机器人所受的重力;
牵引力所做的功;
牵引力的功率.
3.
高的工作台上,动
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把重 200N 的钢材运送到离地 5m
滑轮重
绳重和摩擦不计在拉力 F 的作用下,钢材以
的速度匀速上
升•求:
第1页,共 24 页
拉力 F ; 拉力做功的功率;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如图是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示意图,起重机的电动机功率为
量为 1t 的重物匀速提起 24m 时,用时
,当它把质 求:
在这段时间内起重机提起重物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是多少? 若起重机 AB 长为 20m,当 A 端吊起 1t 的重物时,B 端的配重质量为 4t,为使起 重机不翻倒,则 OB 长 为多少? 不计摩擦和起重机自重
5.
度作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行驶了
180s,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小车行驶的距离和牵引力的大小.
在此过程中汽车的牵引力的功率大小.
已知小汽车的总质量为 1500kg,该车以 的速
倍
求:
第2页,共 24 页
6.
示是我市中小学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车,这种校车的性能符合校车
如图所 12 项
安全标准.中考期间,
中学的学生乘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到
10km 外的考点参加
考试.
若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求送考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若校车和学生总质量为 9000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
,求校车对
水平路面的压强;
取
若校车以
的速度在一段平直路面是匀速行驶,
校车受到的牵引力是 4500N ,
求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若此校车平均耗油量为
每行驶 100km 耗油 ,考试时间 2 天,校
车共来回 8 次,求共用柴油多少 kg?柴油的密度 柴油
7.
汽车的总质量为 2t,该车在某段长 的水平路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用时
重的 倍,汽车在此过程中消耗的汽油产生了 段测试过程中:
汽车的行驶速度;
汽车的功率;
汽车发动机的热机效率。
我国自主研发的某品牌汽车进行技术测试, 已知
40s,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车 热量。
取
求在该
8. 如图所示,是最新一款无人驾驶汽车原型图。汽车自动驾驶时 使用雷达传感
器,以及激光测距器来了解周围的交通状况。该 款车以
的速度在一
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了
8km 时,
消耗汽油
假设燃油完全燃烧,汽油机的效率为
知:汽油的密度为
,那么,在这段 第 3 页,,汽共油2的4 页热值为
,已
运动过程中:
第4页,共 24 页
该汽车发动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汽车受到的阻力多大? 该汽车的输出功率为多少?
9.
如图所示为我国自行研制的 052d 型导弹驱逐舰,该舰经常担负我军近
海和远海的
巡航任务。已知驱逐舰的最大航速为
,满载时排水量达 9000t,海水密度约
为
。求:
该驱逐舰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 1h,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若声呐探测器在水下 10m 深处,则声呐探测器所受海水压强为多少? 驱逐舰满载时受到海水的浮力是多少? 该驱逐舰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时,所受海水的阻力为其满载时重力的 此时推力的功率为多少?
倍,则
10.
驱动模式。
新能源汽车可以提供“油”“电”两种 “电动”模式以蓄电池为车上的
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汽车提供动力。某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量
,
电动机功率
,驾驶员质量
,当汽车在水平路面以
的
速度匀速行驶时,汽车所受阻力
f 为总重力的
倍。g 取
。求:
汽车通过
长的桥梁所用的时间 t。
电动机工作的机械效率 。
第5页,共 24 页
11. 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
全燃烧,若此汽车汽油发动机的效率
200km,所用时间是 2h,消耗汽油 汽油完
是
,汽油密度
值
求:
该汽车在高速公路匀速行驶时的牵引力;
牵引力功率的大小.
,汽油热
12. 如图所示,是某校进行力量训练所用体育器械的示意图,运动 员通过拉力 F 的作用
来提升配重,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在一次 训练时,配重的质量为 30kg,在竖直拉
力 F 的作用下,配重在 5s 的时间里,匀速竖直上升了
。在这
个过程中,拉力
F为
20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拉力 F 做功的功率为 取
求: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拉力 F 的功率 P。
13.
内将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 为 375N,物体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
的摩擦及绳重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 5s 2m,所用的拉力的大小
600N。不计滑轮组的重力和绳与滑轮间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多少? 拉力 F 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第6页,共 24 页
14. 如图所示,2016 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盛行,它的出现 既符合低碳出行
的理念,也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下表是 某款单车相关数据。请你计算:
取
车架材料
铝合金
车架材料体积
2500
整车质量
单轮接触面积
一质量为 70kg 的市民在骑该自行车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
该市民在某路段匀速直线骑行
3000m,耗时 600s,若自行车受到的阻力为总重
力的
倍,则他的骑行功率为多少?
15.
如图甲所示是位于宜宾市高庄桥
的国内首座“公路在下、
铁路在上”的金沙江公铁
两用大桥的施工现场照片。如图乙所示,是某次施工中使用的升降与移动的塔吊和 滑轮组,为了保证塔吊
起重物不会翻倒,在塔吊左边配有一个重物
P,已知
,
,动滑轮的质量为 40kg, —块重为
、体积为
的
正方体物块 D,忽略江水流动对物块的影响,不计绳、塔吊横梁及定滑轮的自重
和摩擦,江水密度取 水
若物块 D 从平台上匀速升降,为了保证铁塔不至翻倒, 使其横梁始终保持水平, 求塔吊左边的配重物 P 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第7页,共 24 页
若将物块 D 完全浸没水中后以 是多 少?
的速度匀速下沉到江底,则拉力
若将物体 D 从江底匀速打捞出水面,假如绳子自由端的最大拉力为
那么物体 D 露出体积为多少时,绳子刚好被拉断?
F 的功率
16.
所示的滑轮组提土,他用 20s 的时
在农村常有家庭挖井取水。小明同学用如图 甲
间把重为 120N 的土从井中匀速提升 5m,拉力做的功 W 随时间 t 的变化图象如图乙 所示。求:
有用功;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拉力的大小;
拉力的功率。
图 I 甲)
图 (乙)
17.
个冲程活塞在气缸中移动的距离
是 50mm,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
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气缸活塞面积为 ,一 ,飞轮 1min 转动
1800 周,当汽油机满负荷工作时
不计摩擦,若 1min 消耗汽油
;汽油的热值为
求:
汽油的密度
第8页,共 24 页
汽油机的功率. 该汽油机的效率.
18. “长鼻子”校车已在深圳投入使用,
质量为
,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
如图所示,校车的 ,校车
在水平路面上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此时校车所受
的阻力为车重的
倍取
求:
校车在 内行驶的路程。
校车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强。
校车行驶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72kg 的重物 A,当工人师傅对绳子施加
300N 的拉力时,物
19.某建筑工地的工人师傅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质量为
体A以
的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不计绳重和摩
擦,取
求:
拉力 F 的功率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第9页,共 24 页
20.
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为
建筑工地上,工 230N 的建
材从地面匀速送到 6m 高处,所用拉力为 125N,时间为
求:
工人做的有用功;
工人做的总功;
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工人做功的功率。
21.
到高
所示,他在地面与阳台间放置一长
暑假里,小明家装修新房,要将一箱重 600N 的瓷砖送 的阳台上•如图
的斜木板•他用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
为
的拉力将这箱瓷砖从木板底端以
的速度匀速拉上阳台.g
取
3 RT
台
求拉力 F 做功的功率. 这箱瓷砖在斜木板上被匀速向上拉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瓷砖拉到阳台上后需要浸泡一段时间,若一块瓷砖重为 测得重 40N,求该瓷砖的密度大小。
60N,瓷砖浸没在水中
第10页,共 24
页
22.
工人将重为
的拉力为 500N,货物在 1 分钟内匀速上升了 6m,求:
如图所示装置,绳重及摩擦不计。装卸 900N 的货物提至高处。人对绳
分钟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人拉绳子的功率。
第11页,共 24
页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解:
由 一可得,
拉力 F 做的功: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受到的摩擦力:
一
答:
拉力 F 做的功为 1000J;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200N。
【解析】 知道拉力的功率和物体运动的时间,根据
求出拉力 F 做的功;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 小相等。
本题考查了做功公式的灵活应用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2.
【答案】解:
机器人所受的重力:
牵引力所做的功:
牵引力的功率:
答:
机器人所受的重力为 40N ;
牵引力所做的功为 100J; 牵引力的功率为 25W.
【解析】 已知质量,利用 已知牵引力和移动的距离,利用
计算机器人所受的重力;
计算牵引力所做的功;
已知牵引力做的功,又知时间,禾 U 用
—计算牵引力的功率
此题考查重力、功和功率的计算,应用重力、功和功率公式即可正确解题,难度不大.
3.
【答案】解:
承担物重的绳子有 2 股,所以施加的拉力为
由图知:
-
绳子拉下的速度为
拉力的功率为
有用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答:
施加的拉力为 120N;
第12页,共 24
页
拉力的功率为 24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解析】此题考查了滑轮组的特点、机械效率变形公式和功率变形公式的应用,在选择 具体公式时,应该
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确定,其中,正确数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是解 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之一。
使用滑轮组时,承担物重的绳子有
n 股, 不计绳重和摩擦,提起物体所用的拉力就
是物重和动滑轮重的 n 分之一;
使用滑轮组时,承担物重的绳子有
n 股, 手拉绳子的速度是物体上升速度的
已知拉力和手拉绳子的速度,利用功率变形公式
得到拉力的功率;
n 倍;
有用
已知物重、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和拉力大小,
利用机械效率的变形公式
%得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答案】解:
起重机对重物的拉力:
对重物做的功:
机械
提起重物做功的功率:
起重机的电动机做的功: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A x L(fJ , n
;;
物体的质量:
,配重的质量:
配重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 将数据代入得: 解得:
配重
答:
在这段时间内起重机提起重物做功的功率是
机械效率是
;
若起重机 AB 长为 20m,吊起重物时 B 端的配重质量为 4t,为使起重机不翻倒,则
OB 长为 4m。
【解析】本题考查了功、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及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属于 综合性计算题。
计算出货物的重力和货物上升的高度,
可利用公式
计算起重机对货物做的功,
再利用
一计算提起重物做功的功率;
根据
算出电动机做的总功,由
计算机械效率;
电
左边添加配重物体使起重机不翻倒,应将
0 点视作支点,将整个机械看作杠杆,已
知货物质量、配重重力以及 AB 长,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可求力臂 0B 的长。
5. 【答案】解:
由 -可知,小车行驶的距离: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由平衡条件得:
牵引力的功率:
第13页,共 24
页
答:
小车行驶的距离为 5400m,牵引力为 2400N;
在此过程中汽车的功率为 72000W.
【解析】 已知速度与行驶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路程;小车做匀速直线 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以求出牵引力;
由功率公式求出功率. 本题考查了求路程、力与功率问题,分析清楚小车的运动过程,应用速度公式、平衡条 件、功率公式可以解题.
6. 【答案】解:
由 -可得,送考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校车匀速运动的速度
,
则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牵
;
由题可知,校车一次送考通过的路程
,
则校车来回 8 次通过的总路程:
总
已知此校车平均耗油量为 则校车总共消耗柴油的体积:
每行驶 100km 耗油
由 一可得,总共消耗柴油的质量:
答:
送考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 15min ;
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为
;
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为
校车共来回 8 次,共用柴油
【解析】 已知校车行驶的路程和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所用的时间;
校车对水平面上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
求出其大小,再根据公式
-求出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已知牵引力和校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根据
求出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已知校车一次送考通过的路程和来回的次数,可求出校车通过的总路程;又知道校 车的平均耗油量,据此
求出总共消耗柴油的体积;
最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总共消耗柴油
第14页,共 24
页
的质量. 本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重力公式、压强公式、功率公式和密 度公式的掌握情况,难 点是对校车平均耗油量的理解.
7. 【答案】解:
汽车的行驶速度:- ---------------------- ;
因汽车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则此过程中汽车牵引力做的功:
汽
汽
汽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发动机的效率:
放
答:
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汽车的功率为 汽车发动机的热机效率为
;
;
。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由
-解题;
汽车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
出牵引力做的功,根据
一求出牵引力的功率;
根据
放
求出汽车发动机的热机效率。
本题考查了速度、功率及效率的计算,要明确汽车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 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
力。
8. 【答案】解:
由 一得,消耗汽油的质量为: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由 =得该汽车发动机做的有用功是:
放
放
由
得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汽车受到的阻力:
由 -得汽车运动的时间:
第15页,共 24
页
该汽车的输出功率:
答:
该汽车发动机做的有用功为 该汽车的输出功率为
;汽车受到的阻力为 2025N ;
。
【解析】 根据
-求出消耗汽油的质量,利用 放
求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再利用效率公式
的变形公式
知道前进的距离,利用公式 到的牵引力等于阻力,可求阻力;
放可求出牵引力做的功;
放
求出汽车的牵引力,知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
知道前进的距离,利用
-求出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
一即可求出功率。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功、功率的公式、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明确哪些是 有用能量、哪些是总能量是本题的关键,要求灵活运用所学公式。
9.
【答案】 解:
由
-可得驱逐舰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
1h,通过的路程为:
声呐探测器所处深度:
受到的压强:
;
;
海水
吨
kg
;
导弹驱逐舰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满载时,武汉号受到浮力:
浮
排
排
由物体漂浮得, 物
浮
;
驱逐舰功率:
答:
驱逐舰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
1h,通过的路程为 54km;
声呐探测器在水下 10m 深处,则声呐探测器所受海水压强为 驱逐舰满载时受到海水的浮力是 ;
导弹驱逐舰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时,推力的功率为
【解析】此题考查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功率的计算、热机的效率等,都是力学 最重要的公式或规律 的应用,考查角度全面,综合性较强。
已知速度和时间,由
-变形可求路程;
已知深度,根据公式
可求该处受到海水的压强;
满载时船所受的浮力等于满载时排开水的重力;
已知受到的牵引力是总重的
倍,可求得牵引力,根据一 一
可求得航
第16页,共 24
页
行时驱逐舰的功率。
10.
【答案】解:
根据匀速运动速度公式 -得,
汽车通过
长的桥梁所用的时间:
设汽车所受牵引力为
功率:
有用 总
答:
汽车通过 电动机工作的机械效率
,动力的功率为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 N;
W;
。
长的桥梁所用的时间为
75s。
为
。
【解析】 根据
-算出汽车通过桥梁所用的时间;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出汽车的牵引力,根据
表示出功率,根据
有用
算出机械效率。
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等知识,是一道综合性题目,难 度不是很大。
11.
【答案】解:
由一可得,燃烧汽油的质量:
汽油燃烧放出的热量:
由一
可得,牵引力做的功:
汽车在咼速公路上行驶这段时间的牵引力:
牵引力的功率:
答:
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这段时间内的牵引力
牵引力功率的大小为
。
630N ;
【解析】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热量公式、效率公式、做功公式以及 功率公式的应用,熟
练的应用相关公式是关键。
知道消耗汽油的体积和密度,根据
求出汽油的质量,根据
求出汽油
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利用
一
求出牵引力做的功,再利用
求出汽车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这段时间的牵引力;
知道牵引力做的功和做功时间,根据
—求出牵引力的功率。
12.
【答案】 解:
由图可知,连接动滑轮绳子的股数
第17页,共 24
页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拉力 F 做的总功:
总
配重的重力 拉力 F 做的有用功:
有用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有用 总
拉力 F 的功率:
总
— ------- 。
答: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拉力 F 的功率 P 为 40W。
, ,
,
,
;
【解析】 由图可知,连接动滑轮绳子的股数根据
求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根据总 根据有用
求出总功, 求出有用功,最后利用
有
即可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总
知道拉力 F 做的总功和时间,利用
—即可求出拉力 F 的功率。
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时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和功率的计算,明确有用功、总功的 含义是关键。
第18页,共 24
页
13.
由图知
【答案】解:
-一 ,则拉力端移动的距离:
物
,
拉力做的总功:
总
,
拉力的功率:
总
;
克服摩擦力做的有用功:
有用
物
,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有用
总
答: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
;
拉力 F 做功的功率是 300W;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解析】本题考查了做功公式、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明确有用功和滑轮组 绳子的有效股数是关 键。
根据
-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速度;
根据
物求出拉力移动距离,再根据总 求出拉力做的总功,根据
总求
出拉力的功率;
根据有用
求出克服摩擦力做的有用功,根据
有用
求出机械效率。
总
14.【答案】解:
人和自行车的总重力:
总
人
车
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
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
该市民在某路段匀速直线骑行时,自行车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阻力和动力是一对 平衡力, 所以,动力的大小:
动力做的功:
他的骑行功率:
第19页,共 24
页
答:
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
;
他的骑行功率为 80W。
【解析】 根据
求出自行车和人的总重力,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车和人的
总重力,受力面积为 2 轮接触面积之和,根据
-求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
该市民在某路段匀速直线骑行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阻力和动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力大小相等,根据
求出其大小,根据
求出动力做的功,再根据
一求出他的骑行功率。
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和压强公式、做功公式、功率公式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 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
自身的重力相等是关键。
15.
【答案】 解:
重物的质量:
物
物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总
配,
即:
物动
配,
解得:
物动
配
由题可知,不计摩擦和绳重,由图可知,绳子的有效股数
,
物块 D 完全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浮 水排
,
水对滑轮的拉力:
F = C 村一 F f = Sx - HMKMLV = 7(MKM)tY
拉力:
i
i
F S ^,1;) - ” (HMKMLV 十
J
绳子自由端的移动速度:
x Hgg = — .V, ■i
!'=:加竹=:〕X
川“,
拉力 F 的功率:
';
,
当绳子自由端的最大拉力为 大
时, 由大-拉 动可知物体拉滑轮的力 拉为:
第20页,共 24
页
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
=(7 林 尽■ / % H?AT 74 附叭丫 = 5 KHLY ,
浸在水中的体积:
Ft
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
:I
::
I I O ;
』.:
;1:
■■:
答:
若物块 D 从平台上匀速升降,为了保证铁塔不至翻倒, 使其横梁始终保持水平, 塔吊左边的配重物 P 的
质量为 24120kg ;
若将物块 D 完全浸没水中后以
的速度匀速下沉到江底,则拉力
F 的功率是
28160W;
若将物体 D 从江底匀速打捞出水面,假如绳子自由端的最大拉力为
,那
么物体 D 露出体积为
时,绳子刚好被拉断。
【解析】 以 O 作为支点,将物重和配重分别看作动力和阻力,已知两力臂 的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列式求解即可;
OA、OB
根据题意,由
-物 动求出拉力,由
求出拉力的功率;
根据题意,当绳子自由端的所受最大拉力为
时物体对滑轮的拉力,由
浮
拉求出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此时浸在水中的体积,据此解题。
本题考查杠杆、浮力及滑轮组的有关的计算,综合性强,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应 用。
16. 【答案】解:
有用功:
有
;
由乙图可得:
总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有
;
总
绳端移动的距离:
拉力的大小:
总
;
拉力的功率:
总
第21页,共 24
页
答:
有用功为 60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拉力的大小为 80N; 拉力的功率为 40W。
【解析】 有用功;
已知土的重力和上升的高度,根据
由乙图直接读出 20s 内拉力做的功即为总功,根据
求出克服土的重力做的功,即为
有
-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由图可知绳子的有效股数为 2,根据 力的大 小;
根据
一求出拉力的功率。
求出绳端移动的距离,根据
求出拉
本题考查了功、功率、机械效率、拉力的计算,关键是明确有用功和总功以及从图象中 读出总功。
17.
【答案】解:
燃气对活塞的平均压力:
一个做功冲程中燃气对活塞做的功:
;
曲轴每转两圈对外做功一次,所以
lmin 转动 1800 周,要做功 900 次,所以
该汽油机 1min 消耗汽油质量:
效率:
%。
答:
汽油机的功率为 2070W;
该汽油机的效率
。
【解析】本题考查了压强公式,功的公式,功率公式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生对汽油机 效率公式的熟练掌
握,本题的综合能力较强,是一道好题。
热机工作时的压力和燃气的压强和活塞的面积有关,
做功的多少和燃气的平均压力和做
功的距离有关,计算功率要在对应的时间内计算做功的多少, 计算效率也应是在对应的 时间内燃料完全燃烧
放出的热量和做的功。
18.
【答案】解:
已知, ,
由 -可得,校车在
内行驶的路程:
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第22页,共 24
页
校车在水平路面上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此时校车所受的阻力为车重的
倍,
牵
,
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牵
。
答:
校车在
内行驶的路程是 18km;
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为
;
。
【解析】 已知校车的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根据速度变形公式求出路程;
校车对水平面上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
求出其大小,再根据压强公
式求出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根据
求出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本题考查了速度、压强、功率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和规律的灵活运用以及知道水平面上 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
力相等。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9.
【答案】解:
物体重力 ;
重物由 3 段绳子承担,绳子移动速度为:
物
拉力的功率为:
机械效率为:
有 总
答:
拉力 F 的功率为 90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
;
【解析】根据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得出绳子的移动速度,再根据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
可表达出拉力做的功,即总功;再根据
然后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可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明确绳子段数,熟练运用计算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
【答案】解:
工人做的有用功:
有
工人做的总功: 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有 总
工人做功的功率:
总
__ _______ 。
,可求功率; 表达出有用功;
第23页,共 24
页
答:
工人做的有用功为 1380J; 工人做的总功为 1500J; 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 工人做功的功率为 75W。
【解析】 已知物体重和上升的高度,根据 由图可知绳子的有效股数为 2,根据
工人做的总功;
求出工人做的有用功;
求出自由度移动的距离,根据
求出
利用效率公式
有
——
总
求出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根据
一求出工人做功的功率。
本题考查了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关键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和有用功、总功、机 械效率的理解与掌握。
21.
拉力 F 做功的功率:
【答案】解:
由题知,
,,
;
木块匀速上滑过程中,总功为 总
,有用功为 有用
,额外功为 额外
因为 总 有用 额外,
所以
,
所以
-
------- ;
因为::;-h 所以瓷砖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为:
二,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浮 水排可得一块瓷砖的体积为:
浮
排
水
一块瓷砖的质量为:
--------- ,
所以该瓷砖的密度:
-------------
答:
求拉力 F 做功的功率为 100W;
这箱瓷砖在斜木板上被匀速向上拉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
40N;
第24页,共 24
页
该瓷砖的密度大小为
【解析】本题考查了功率、功的计算、摩擦力的计算以及密度的计算,注意摩擦力通过 额外功来计算,这是
该题的难点。
已知拉力和拉力的速度,根据公式
求出拉力 F 做功的功率;
根据总 有用
额外可得
,代入数据即可求出这箱瓷砖在斜木板上
被匀速向上拉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首先通过力的平衡求出瓷砖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根据
浮 液排计算出
一块瓷砖的体积大小;再根据重力公式
度公式
-即可求出该瓷砖的密度大小。
求出一块瓷砖的质量大小,最后利用密
22. 【答案】解:
由图可知, 绳端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为:
有用
拉力做的总功: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人拉绳子的功率:
答:
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人拉绳子的功率为 100W。
12m;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滑轮组中相关量的计算、滑轮组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和功 率的计算,
关键是确定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和公式
的应用。
由图可知绳子的有效股数,根据
求出绳端移动的距离;
知道物体的重力和上升的高度,根据
求出有用功;根据
求出拉力做的
总功,利用
有
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知道拉力做的功和做功时间,根据
—求出拉力的功率。
第25页,共 24
页
篇四: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常采用实验方法在实验方法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只有一个条件实验因素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此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法要采用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中要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非实验因素方面尽可能一致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初中科学解题技巧指导
科学探究是《科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 题既能有效地考核考生对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考生的科学 素养和学习能力,因而科学探究题常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考生对于科学 探究类试题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此类题目在中考上的难度一般都不是很大, 是在考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考生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 步骤,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就能应付自如的。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 得出结 论――科学解释。因此,在中考的考查中,大都围绕着上述六个环节和已学知识和经验 的基础进行。科学探究题中“素材”常来自《科学》书本内的知识内容或生活中大家都非常 熟悉的事例,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素材”,完成有关的科学探究。例如:在某食品包装袋内 有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状固体 A(或黑色粉末状)的小纸袋,上面写着“XX 剂,请勿食用”, 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粉末粘在 一起成为块状固体 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白色粉末状固体 A 是什么?有何用途? (2)猜想与验证:
猜想一:白色粉末状固体 A 可能是生石灰,是干燥剂。
猜想二:块状固体 B 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Ca(OH)2、 CaCO3 。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 A 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 B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猜想三:固体 B 溶于水可能有 放热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你的这一猜想:
取二个相同的烧杯,加入相同量的水,再在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 B,用手触摸二烧 杯外壁 (或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猜想四:取适量块状固体 B 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 白色固体 C。就白色固体 C 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甲同学认为, 白色固体 C 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 C 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 C 还可能是 Ca(OH)2 和 CaCO3 的混合物 。
(3)实验方案评价:为了证明白色固体里是否含有 CaCO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白色固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将试管内的气体导入到澄清的石灰 水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于是得出白色固体中不含 CaCO3 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 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不可行 为什么? CaCO3 高温下才能分解 。
如果是你, 该怎样设计?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白色固体,滴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含有 CaCO3。
这是一道较为“全面性”探究性中考题,它涵盖了探究性考题的各种考核内容;也是典 型的探究性中考题,它的命题紧扣课标和教材,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生石 灰)作为试题的情景,考查的目标是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食品包装袋内白色粉末状固 体(或黑色粉末状)是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及其性质。食品袋内的非食用物质一般有 两类:一是干燥剂(常用生石灰) ,二是防氧化剂(常用还原性铁粉) ;根据题目中对 A 的描述,可以确定 A 为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即能吸水,具干燥作用, 是干燥剂。回答此题,考生同时还要知道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热;
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 化碳气体等基础知识。
从上所知,要有效解答科学探究题,必须要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熟练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因为各种探究活动都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 上,没有科学知识作支撑,探究活动就会无从着手。同学们要善于将探究题中的探究内 容与你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结起来,这就有了解题的方向和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好科学的 基本知识是解题的关健。
其次要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基础,要善于从题目的素材中 提出适于研究的问题,问题的表述要用疑问句型。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方向,要根据“提 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的猜想,猜想的表述要用陈述句型,要以肯定的语气出现,不能以疑 问的语气出现;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乱想,它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为依据,但也不是正 确的结论,可以是错误的(与你的结论不一致) 。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常采用实验方法, 在实验方法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只有一个条件(实验因素)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验, 研究此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 “控制变量法”要采用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中要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非实验因素方面尽可能一致,目 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断是个难题,一般来说,在对照实验中, 进行了实验处理的事物是实验组,自然状态(未加处理)的事物称为对照组;如在“光合 作用与光的关系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遮光组是进行了实验处理,曝 光组是自然状态,所以遮光组为实验组;又如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中,甲组饲喂 甲状腺激素,乙组不饲喂药剂,甲组是进行了实验处理,乙组为自然状态,所以甲组谁 是实验组。结论得出要建立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结论不是模棱两可。科学解释就是利 用到科学原理等知识去解决科学探究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再次要会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和对探究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 议。实验设计要求同学们对实验对象的性质、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都比较熟 悉;还要考虑实验方案简单易行、原料价格低廉、无污染等因素,所以在设计时要根据 题意搞清或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紧紧抓住原理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评价主要从原理 是否正确(即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 、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与廉价、操作是否简单(即 操作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是否有实验误差、方案是否有新创意、 安全性是否好等方面来评述。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基于上述几个方面再结合题意来提 出符合要求的建议。
解答科学探究题归根到底还是要求考生掌握好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于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教社的彭前程老师在给我们这些参加宁波中学高级后访问学者活动的高级和中青 年教师的讲座中介绍了探究学习的背景;提到探究学习的本质探究者通过自身主动参与,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举例说明了 中外探究教学策略及模式;最后展示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一张探究课记分表,探讨了 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机制。我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虽然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努力理解新 课程理念,在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探索。但听了彭老师的讲座, 还是感觉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美国和日本的探究课堂,并且引发了我更 多的思考。
问题一:如何质疑自己潜在的思想认识?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可我们的学生却很难对现有的事实进行深入思 考、或是进行批判,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 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女孩玩洋娃娃, 男孩玩小汽车。这样的谈话就会给孩子一个片面的认识。如果父母未能实践对批判能力 的培养,未能纠正一些偏见和歪曲的陈述,那么儿童的文化素质就只能得到部分的发展。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讲授某个问题或是某个仪器的名称的时 候,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我们小学老师讲的跟您不一样”。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 会一直沿用小学时的说法,而不接受新的。也许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就已经形成 一种习惯——服从老师,服从课本。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中小学实验室的限制,科学 教学经常采用讲授-渗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由专家所生产的信息,许多课堂教学和科学 实验课,不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调查、思考和解释,而是注重内容和技巧的学习。学 生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提炼脱离具体情景的事实,以及能否在实验室重复人们已经明了的 结果。例如我在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现了实验得到的水 的沸点与书本中所写的 100℃不一致, 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提出为什么, 当这些提问的学生 得到我的解释后也就不再深入思考,更不用说会有学生质疑教师的解释或是书本的数据 了。又如在进行“高分子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举例生 活中的塑料产品,以及它们的特性。学生能举出一些例子,如饮料瓶、塑料脸盆等。但 是学生对这些塑料的特性的认识,比如:可燃性、热塑性等,基本来自书本或教材,很 少有学生有兴趣亲自去体验,更不用说能在体验中发现新的问题了。
我想,要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潜在的思想认识提出质疑。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会将需要探究的问题告诉学生,请他们围绕这一 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实际上,真正认真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他们会去搜索足够的信息,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质疑现有的认识。但是大多数学生他 们的许多观点都是受他人影响而形成的,也就是人云亦云。我想也许给这些 “人云亦云” 的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或是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考试的压力,或是我们教 师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他们也许会有兴趣静下心来真正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问题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正确认识有关道德与伦理的问题?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进行实验和收集有关证据。记得有一年,我在 初一进行“青蛙的生理结构”一课教学。其中一个步骤是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每 2 人解剖 一只青蛙。事隔一周,有位语文老师拿了一篇学生的周记给我看,文中纪录了那堂生物
课的全过程,并且把我描写成了一个可怕的屠夫,因为青蛙是益虫,而老师却让那么多 同学杀了那么多青蛙。为此,我只好解释说,为了坚持 “客观性”的原则,只能牺牲这些 益虫了。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但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好几年。我们教师在进行科 学教学时,不断把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先进的实验方法带进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却很少引导学生 去关注,人类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本身以及整个自然界。
这位学生的周记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开始怀疑此次探究活动的必要性。还有众 所周知的“克隆”实验、转基因、化学中的新材料、新技术等等。我们教师不应只向学生 强调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我们这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更应该引导 学生思考,它们的破坏作用和不利影响。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 年级)提出的分目 标(四)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 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我想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探讨科 学学科中以“客观”方式进行探究活动的种种缺陷,使我们能更多地去考虑一些与我们生 活息息相关的更广泛的问题。
问题三:如何营造自由表达的气氛? 探究式教学中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我发现有些 学生,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发言,不与人交流。我猜想他们也许不想因为出 错而被嘲笑,以至于不愿意说出可能出错的答案,或是不希望表达与老师不一样的观点 而得到一个较低的分数。我也曾关注这些沉默的学生,跟他们交流过,但结果总让人失 望。我常采用的交流方式有两种:一是小组派代表发言;二是小组内部讨论。这两种方 式中似乎都听不到这些学生的声音。课程标准的第一个教学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无 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 差别,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 决定的。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 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都能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呢?这也 是在探究式教学中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我想,也许我们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发言动机。
或者在安排小组的时候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性格与爱好,将品性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 小组,以消除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惶恐或是自卑的感觉,而创设一种安全而舒适的环境。
并布置能引起他们足够兴趣的任务,让他们有话可说。或是教师可以让不善于发言的学 生先把对问题的想法写下来,再读出来,效果可能会好些。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 作用相当重要的方面也表现在这里吧,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 究式学习的过程, 应该比最后的结果更重要。
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深入地了解学生,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信任的;如何抓住教 学环节中的细节,从中察觉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找到学生认 知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都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解中考实验题的七种思想 1、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 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如气体的性质, 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 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2、等效替代法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 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实验中,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的速 度不易直接测量,可用水平位移代替水平速度研究;在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时,用电流 场来模拟电场等都用了等效思想。
3、累积法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准确测量的物理量用累积的方法,将小量变大 量,不仅可以便于测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减小误差。如测量均匀细金 属丝直径时, 可以采用密绕多匝的方法;
测量单摆的周期时, 可测 30-50 个全振动的时间;
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时,可隔几个点找出计数点分析等。
4、留迹法有些物理过程是瞬息即逝的,我们需要将其记录下来研究,如同摄像机一 样拍摄下来分析。如用沙摆描绘单摆的振动曲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位置;用频闪 照相机拍摄平抛的小球位置;用示波器观察交流信号的波形等。
5、外推法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观察或测量,作为它的极端情况,不易直观观测,如 果把这局部观察测量得到的规律外推到极端,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 电阻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 I=0(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电动势)和短路(U=0)时的 电流强度,通过一系列 U、I 对应值点画出直线并向两方延伸,交 U 轴点为电动势,交 I 轴点为短路电流。
6、近似法在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体运动中,影响物理量的因素较多,有时为了突出 主要矛盾,可以有意识的设计实验条件、忽略次要因素的影响,用近似量当成真实量进 行测量。
7、放大法对于物理实验中微小量或小变化的观察,可采用放大的方法。例如游标卡 尺、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都是按放大原理制成的。
科学课教学的“六”法
乐于动脑和动手,就是乐于思维和思考,只有学生乐于动脑和动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实践证明,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等特点,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下面就来谈谈几种能够调动学生乐 于动脑和动手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同行们。
一、 激将法 激将法是教者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故意用反语去刺激他们思考问 题的方法。如在讲《动物怎样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先用投影或标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 的陌生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然后让学生联系我们周围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动物, 说说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为了调动部分性格较强的学生乐于思考的积极性, 可说:
“能 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去想就能说出几种动物是如 何来保护自己的。有几位同学虽然平时学习很好,但是今天不肯动脑,还不如学习一般 的同学,到现在为止这些同学还没有说出一种动物来……”那几位没有发言的同学受到刺 激就立刻眉头紧锁,一会儿,一个说蝈蝈用绿色保护自己;一个说河螺用自己的外壳保 护自己。使用“激将法”以不伤学生为前提,把“激将”当作变相的“鼓励”。
二、 想象法 想象就是在人脑中利用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指导学 生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是所以的自然事物都可以之间 观察到的,即使采用挂图、模型、实验等直接观察到的教具,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里的自然事物的情况,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借助于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这 些自然事物。想象法就是教者利用想象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认识自然事 物的方法。如在讲《地球的引力》这一课时,地球的吸引力是一种摸不到、看不到、体 验不到的强大无比的神秘的力,让学生认识、理解它是有一定的难度,如用想象去理解:
地球好比一个硕大的球形磁体,地球的吸引力如同强大的磁力,地球周围的人和其它物 体如同一块小铁块,在磁力的吸引下,它们仅仅贴在地球周围的表面上,人和其它物体 不用担心会掉到空中去。这样,学生对地球引力的认识就减少了难度,同时苹果落地、 物体有重量等不解之迷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 悬念法 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停留在表象上,但他们求知欲望盛,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有一定 难度而通过学习和努力又能揭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向理性认 识发展。如在讲《浮力》一课时,首先用悬念法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出示一个 一头封口一头敞口, 直径大于乒乓球长约 30cm 的玻璃直筒立在桌面上, 里面装上乒乓球。
问同学们:“不准把玻璃直筒倒过来,不准用铁丝钩,不准把玻璃直筒打碎,看谁能想出 办法把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跃跃欲试,加紧思考。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 后地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在教者的引导下,同学们统一了认识,教师水到渠成、顺 手牵羊,靠水的浮力顺利完成了这个实验。
四、 质疑法
常言说:无疑不思,有疑则思。质疑法就是以疑促思的方法。如在讲《什么力使苹 果落 地》上时,首先给学生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讲牛顿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筋,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后,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物体由 静止变运动,由运动变静止,均需施加外力”,对学生提问:①树上的苹果落下来,由静 止变运动,受到什么力的作用?②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飞到天空中?同学们都踊 跃地思考起来。
五、 变式法 变式法就是教者依据学生新异感强的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出的多种多样的题式启发、 诱导学生从许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水的循环》这一课时,重点是指导学生 认识太阳的热、大气浮力、风力、地球的引力使水在地球上日夜不停的循环着。讲完新 课,可以设计变式题:
①填空:水在地球上不停地循环是受到太阳的热、大气() 、 ()力、地球()的作 用。
②判断对错,并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地势高低和地球引力使水在地球上日夜不停 的循环着。
③选择正确答案:A、太阳的热和地球的引力。B、受季风的影响。C、地球是圆形 之故。
④在卡片里找答案。
⑤用箭头画答案。
⑥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循环的道理。
…… 由于思维训练变式,学生的动脑积极性很高。
六、 比赛法 学生富有力争上游、不甘示弱的精神,依据他们这种心理,多用竞赛形式激发他们 动脑效果也不错。比赛分口答和笔答两种:口答有观察比赛说理,实验比赛说理和制作 比赛说理;笔答有课堂测验赛、单元考核赛和期末整体赛等。竞赛名堂有“夺红旗”、“争 冠军”、“带红花”等,总的目的就是以赛促思、以赛促想,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乐于动 脑、努力思考的好习惯。
加强习题教学 培养解题能力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单元 过关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 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 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 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 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 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 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 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 正确的解题思路和 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 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 类举一反 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 的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 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上好习题课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课中要注意 典型题的解法,要练得精和透,才能达到掌握一些重要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 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 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 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 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学生的练习要"少而精",教师 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 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 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目的。
三、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 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 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可采取一题一 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 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 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 题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 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 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 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 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 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 样可使学生解题 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进行单元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 在各单元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书面考试(两次平行测验) ,检测试卷由教学中学习目 标范围内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的试题组成,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有各自的检测意图,以 便测试后学生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什么方面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还有哪些 方面有缺漏,应进行补救。试卷都应及时批改反溃讲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方式 有讲述、对答案、变形训练等。讲评的过程首先是明确该道试题的意图、答案,然后就 全班同学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认真讲解,尤其是个别考查重要知识点的试题在讲完原型题 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能力层次上进行变形训练,没有疑问的就通过。利用考 试进行训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 这样的一次考试讲评,力争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讲评完后紧接着进行第二 次(平行)验收考试,第二次考试后讲评因答卷中错误问题较少,所以讲评主要以个别 的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和纠正不同学生在个别知识 点上的漏洞。通过这样有目标的教学和考试,学生看到了经过努力达到了目标,从而产 生了极大的成功感,满足了成就欲,也激发了学生进行继续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六、习题教学中几点注意事项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化学习题类型繁多, 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 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 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
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培养能力、传授方法是习题教学的目的。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而要 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 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 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正确认识习题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不仅能巩固知识,培养解题 技巧,提高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取得 优异的成绩。
德清县初中科学培训体现三“重”四“多”
德清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初中科学的培训,除认真完成省统一的培训模 块外,着力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整个培训过程体现三“重”四“多”。
1.重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与提升。培训时,有目的地安排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 专业知识讲座,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了解初中科学教学知识点在高一层次上的延伸,有 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基准点。培训中安排较大比重单位时间邀请名教师讲授科学解题方 法、技巧。导师准备好各种类型的典型题目,编印好发给学员人手一份,通过“讲—— 导师讲;听——学员听;练——当堂练;问——导师提问学员答;思——学员导师共反 思;找——找准教材知识落脚点”等过程,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解题水平,更有利于教师 对学生的答疑和竞赛辅导。
2.重教材体系教学策略的探究。培训中导师们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归纳出初中科 学课堂教学基本类型——新授课、概念课、规律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操作课、科 学探究课、问题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然后按照类型开展培训,针对怎样的类型应进行怎 样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培训中许多导师通过自己先上示范课再进行讲座,理论实践相联, 生动明了针对性强,培训效果好。同时“领雁班”的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提高教师教学水 平的平台,导师在宏观上解读教材,学员针对初中科学教材进行更详细研读:理清教材 体系;找出重点难点;反思教学难点;探究教学模式;明确前后延伸;研讨解疑方法;
商讨教学策略。
3. 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
邀请特级教师周吾仁和市科学教研员汪永泰老师进行 《命 题与有效课堂教学》讲座。导师们以中考为例,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原则,命题 与课堂教学的关联,具体分析了各个板块各个考点以及相对应的题目,使教师对科学课 堂教学、组织学生备考以及教学难易度的把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 的课堂教学。讲座中,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各个环节的流畅与承上启下,理科教学 语言的精练与生动,课堂板书与多媒体应用,教学引人与课堂小结,学生为主与教师的 点拨等,导师从细节入手,典型案例切入,操作性强,实效性高。
4.市县名师示范多。培训中不仅有省特级教师、市学科教研员的高起点讲座,更 有县内省、市、县科学名教师的示范与讲解。从教学第一线来的县内名教师,以自己的
成长历程和课堂教学艺术感染每位学员,使培训更有可学性和促进性。实践培训中要求 每位导师至少有 3 节示范课,学员根据培训的任务,按照课的类型,尽量上好每一类型 课一节,名师引领、学员实践、相互研讨、不断提高。
5.解题研究数量多。在初中科学的培训中,提高教师解题能力的培训是很重要的一 个方面。为此邀请国家级教练员为导师作指导。导师充分准备,精选例题,预先编印, 培训中导师重解题策略与思路的讲授,为提高讲课的效果,导师经常请学员谈对题目的 想法,然后导师尽量把多种解法、多角度分析、教材知识点呈现教给学员,开拓学员的 思维与视野。培训中,学员不仅要听,而且重训练。137 位参加培训的科学教师都有练习 用书《新编初中科学竞赛教程》和《初中科学竞赛实战演练》,明确要求培训结束后每 位学员要进行解题比赛考试、要评奖,考试内容两本书中的题目(约 2200 题)占 75%以 上。考试是手段,学员做尽量多的题目是目的,通过做题,提高每位学员专业知识水平。
6.学员上课、磨课互动点评多。分组实践培训期间,为了使每位学员有更多的上课、 评课机会,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带 5 名学员,在累计 4 周的实践中,每位学员有 8 节以上 的上课机会。通过导师的示范,学员听课、磨课、同课异构、多人同上同一内容课,师 徒对上同一内容课等,使学员真正实现了:上课多、同伴磨课多、研讨多、点评发言多。
实实在在磨练,扎扎实实提升。
7.针对性研讨活动多。培训期间,安排许多针对性活动,直接帮助学员提高教学艺术水 平。进行说课、评课、析题研训活动。以教学理念为指导,评课不是简单的说几句,而 要说出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况,教学过程针对有效性得与失;析题不是呈现解 题过程,而是思路策略上的分析,多角度、多层面的解析途径。说课在理论培训后,让 学员当全县初中科学教师说课、析题比赛的“编外评委”,见证县优秀初中科学教师的 说课、析题全过程。不仅如此,培训还安排了教师解题竞赛、教师命题评比、优秀学员 课堂教学展示、以小组形式进行评课研讨活动。
科学家成功给光打结:将光束变卷饼状
科学家利用一个电脑控制的全息图和理论物理学,把一束光转变成像椒盐卷饼的形状。
这种扭曲的工艺不仅导致一些非常美丽的图案的产生,这一结果对未来的激光装置 研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据《生命科学》杂志报道,光跟鞋带和电线一样,也可以扭曲、打结。现在科学家 利用一个电脑控制的全息图和理论物理学,把一束光转变成像椒盐卷饼的形状。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扭曲的工艺不仅导致一些非常美丽的图案的产生,这一结果对 未来的激光装置研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首席研究人员马克· 丹尼斯说:
“在太空中穿行的光束就像在 河流中流淌的水。”虽然激光指挥棒等物体发出的光都是沿直线运行,但是它也能呈螺旋 方式运行。这种旋转的光被称作光旋涡(optical vortices)。光沿着螺旋路线运行,最终达到 奇点,也就是没有了光。
丹尼斯说:“我们周围的光充满了这种黑线,只是我们看不到它们。我们的工作就是 弯曲这些黑色结构,使光束打结。”研究人员知道,可以通过全息图制成光学旋涡。全息 图对光的流向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利用所谓的纤维纽结理论(fibered knot theory),丹尼斯 和同事们制成了全息图,并通过反射作用,让常规激光束远离它。纤维纽结理论是在日 常打结的启发下,出现的一种抽象数学分支。
丹尼斯说:“全息图就像一根引入光的纤维,跟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窗非常相似。经过 一面彩色玻璃窗后,光会出现窗户的彩色图案。”不过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丹尼斯说:
“彩色玻璃窗控制颜色,全息图控制光波的状态。
”因此全息图上的每个点,就像窗玻璃 上的每一个小格子,改变部分光束上的光波周期里的每一个点。他们制成的全息图可以
改变光的状态,让它沿着黑色结点运行。
接下来,该科研组通过激光场严密监视照相机,以便拍到光打结的图片。他们的研 究成果发表在 1 月 17 日的 《自然—物理学》 杂志上。
它是有关这方面的第一项有力证据。
虽然所谓的结点理论对类似于黑色结点的数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这项最新研究通过 遵循光传播规律的数学函数,制成这些结点。另外,跟制成的与其他结点纽结在一起的 黑色结点不一样,丹尼斯和他的同事们在光束里生成单一黑色结点。
丹尼斯说:“对我们来说,它显示了物理学家是如何适应现有纯数学的 (例如结点理 论), 并在自然现象里发现它的。
它还显示了我们可以利用全息图控制激光流和激光传播。
这种控制手段有可能会被应用在未来的激光装置上。”丹尼斯表示,对那些想制出自己的 结点的人,拥有全息图和一束激光就能梦想成真。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 摘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 境,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拓展生活化作业素材三方面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 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 成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科学有 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新课程 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 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不仅为新课程增加时代的源泉和生 活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活化科学课堂教学,提高科学课堂有效 性,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科学 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以期得到同 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思学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 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 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 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 活知识的互相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生活中的 有心人,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 设生活化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 究问题,使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 新课的学习,主动进行探究思考,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乐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应成为新课程的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 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 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因而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时会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实 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其实教学过程 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学内容应扎根于现 实生活,应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指导,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 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超越现实 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将 知识转化为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善于挖掘贴近学生熟 悉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沟 通生活知识与科学课程密切联系,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探究身边的科学,让学生快 乐地学习。例如,在教学“酸的性质和应用”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以下相关生活素材,让 学生结合素材分析相关的原理(1)中华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万里长城,许多地段的
砖块、石块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所雕刻的精美浮雕花纹至今 大多已是模糊不清,部分花纹已完全消失。
(2)1995 年,几场大雨过后, 我国四川奉节县 9 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面山的 2.7 万亩马尾松死亡。
(3)酸雨是英国化学家 R.A.Smith 在 1872 年最先提出的,一般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 雨、雪、雾等大气降水,它被称为空中杀手,对土壤、生物和建筑危害很大。我国西南、 华南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雨,我国政府已制订两控区酸雨和 SO2 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温州市被列为酸雨控制区。
(4)减少酸雨的途径之一是运用脱硫技术,即在含硫的矿物燃料中加入生石灰吸收燃 烧过程中产生的 SO2,或用石灰浆液在烟气中吸收塔内循环,吸收烟气中的 SO2。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素材归纳和分析,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促进学生“学” 与“用”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 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成功的愉悦,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拓展生活化作业素材,让学生会学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作业,拓展生活化作业 素材,让学生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科学、用科 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因此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 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作业应具有个性化、 活动化和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 学的乐趣和价值。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 养成分的资料,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 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乙肝患者,其饮
食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者,在平时饮食中该如何搭配各种营养物 质?通过拓展生活化作业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自己动手操作和自己分析原理, 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的理念。
总之,新课程强调了科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接轨。在科学课堂中实现教学生活化,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生活化的 作业素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让学 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开拓思路,激活想象,主动而快乐地学习,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 性。
参考文献:
[1]刘友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愉快教学”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08(12). [2]徐建华.实施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J].教学探索,2007(5). (永康市清溪初中)
篇五: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八宝镇中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 点突出,取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 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 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 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计 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试题的区 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县的教学实际,面 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 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 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 11 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 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
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 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 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
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 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 25 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 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如第 10 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 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 20、21、22、23 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 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 1、2、3、5 题, 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 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 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 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第 25 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习过程, 悟法开窍。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
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 21 题、24 题, 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 6、25 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如 6 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 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 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如 21、22、 23 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 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3 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 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 不能答出关键点。如 17、21、22 题。
6.计算能力薄弱。
四、不足:
选择题 3 有问题,B 选项也应该是错误的,不是大量分子, 而是所有分子。
五、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
但我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 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 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 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 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 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 0.7 左右),考查面越来越广, 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 高,忽视基础,忽视物理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 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上, 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 复习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 明、课标学习、研究和落实,平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 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物理用语规范、书写认真、 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步骤规范等)。
篇六: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取舍合理;试
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 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物理的学科 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 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 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 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 方式创设新题,(如 11 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 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此次测试,做到“扣紧 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 创新”。对我校后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 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 25 题;试 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如第 10 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 20、21、22、23 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 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 1、2、3、5 题,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
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 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 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第 25 题 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习过程,悟法开窍。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
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如 21 题、24 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 6、25 题;不会分析物理图像 如 6 题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 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 差;如 21、22、23 题。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 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3 题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 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如 17、21、22 题。
6.计算能力薄弱。
四、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但我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 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 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 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 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 0.7 左右), 考查面越来越广,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高,忽视基础,忽视物理的 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 放在做题选题上,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复习 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明、课标学习、研究和落实, 平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
篇七: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一、试题评价: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 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 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 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 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 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 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 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 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生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
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 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
对物理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 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 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 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 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 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6.计算能力薄弱。
四、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
但我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 理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 倍的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 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 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 目出现并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 维和创新能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 0.7 左右),考 查面越来越广,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 高,忽视基础,忽视物理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 研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 上,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 只注重复习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 对考试说明、课标学习、研究和落实,平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 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物理用语规 范、书写认真、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 步骤规范等)。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篇 2]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 点突出,取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 新,具有开放性,联系实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 式和改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 分析计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础, 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县的教学实际,面向全 体学生,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 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原则,(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活用教材、注 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如 11 题)以此来 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 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此次测试,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 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 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 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 能,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卷中第 25 题;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 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如第 10 小题等;加强对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 究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第 20、21、22、23 题等。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 题中,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的有第 1、2、3、5 题, 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真谛。这些紧密联系 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生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 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如 第 25 题通过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归纳,引导学生回味物理学习过 程,悟法开窍。
篇八: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
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 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 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 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 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 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 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 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 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 u>2f 处,然后放在 2f>u>f 处,最后放在 u<f 处。这样,由远到近,研 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f 处。这样,由远到近,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 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 10cm 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 和 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 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 5cm 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 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进行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物距与焦 距关系 u>2f 2f>u>f
U<f
物距 u (cm)
30 15 5
像的性质(f=10cm)
正倒
大小
虚实
像距 v (cm)
应用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
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
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
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
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
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
师来共同探讨。
学案 一、引入新课: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四、进行实验。
五、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与焦 物距 u 距关系 (cm)
像的性质(f=10cm)
正倒
大小
虚实
像距 v (cm)
应用
u>2f
30
2f>u>f
15
U<f
可不填
六、结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 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篇九: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
丁安辉 一、试题评价:
试题紧扣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知识点全、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取 舍合理;试题的设计数量合理,阅读量适中,呈现形式新,具有开放性,联系实 际、日常生活、技术与社会,注重原题变式和改变;注重对“双基”和实验教学 的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考查,注重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计算能力、物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但这份题过于注重基 础,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能力考查 此次测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我市的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努 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广覆盖的命题 原则, (如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突出其水平测试功能,采用 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的方式创设新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其选拔功能。
(2)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改革促进教学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此次测试, 做到“扣紧范围、活用教材、体现课改,联系实际、开放有度、着眼基础、注意 能力、指导教学、有利创新”。对我校后期教学具有很好的向导作用。
(3)体现新课改精神 此次测试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难度相对稳定。考查内容尊重学生的实 际, 关注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 试题的素材、内容方面体现考查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探究创新,突出学科特色,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此次试题中,联系 社会实际、 生活实际和现代科学,体现了物理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 真谛。这些紧密联系社会、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物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法。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学生在探究性学 习过程中,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不只是停留于
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 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物理语言表述不清;对物理公式 不能正确理解;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
2.实验基本技能差。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 能力较差,对物理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
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 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 确的语言来物理现象;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6.计算能力薄弱。
四、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但我们如 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做到 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 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 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 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 维和创新能力, 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 (一般控制在 0.7 左右) , 考查面越来越广, 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高,忽视基 础,忽视物理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究,挖掘教材到位;不 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上,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 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复习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 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明、课标学习、研究和落实,平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 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物理用语规范、书写认真、 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步骤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