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顺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5篇

| 浏览量:

篇一: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前言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 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因此,识别有才之人, 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 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曾公简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 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 他面对现实,奏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 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 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 生了浓厚兴趣。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 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对于当 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 管理实践。

  2、曾国藩爱才之道

  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第 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

   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 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朋结友上。

  我们从流传的史料和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结交朋 友的人。我曾经仔细剖析过他的朋友的圈子。他在京师的时候,地位还不是很高。

  曾国藩是 30 岁到开始做京官,是一个翰林,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 讨。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是 30 岁的时候,以一个博士 后的身份进入中央的文化部门,从一个副处级做起,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 级,这就是曾国藩进官场的起步点。他在有十多年的时间,官位很长时间里也不 是很高。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官位上,我发觉很明显的他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 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一批朋友, 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 年,在翰林院工作),就是以这批文化官员为主体,他们有过很广泛的这种联谊。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籍的,在外省担任大员的朋友圈。他们是人,但不是在工作, 而是在外省做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省委书记,比如说贺长龄、星沅这批人。曾 国藩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来说,跟他们都差了一大截,但是他跟他 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 系,比如说江忠源、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容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 的早期骨干。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性格上的这两 个特点是他识人、用人的基础。

  3、曾国藩惜才之道

  曾国藩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考察曾国藩的史料,我发现 他这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什么时候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人才才是 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很多朋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从理论 上讲都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曾国藩 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 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 30 岁到

   做官,只用了 7 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 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 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 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 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 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 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兵,前去援助。走到和交界的地方时,城已经陷落了, 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 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 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 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曾国藩还特别的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将这 件事情说成是要多选替手,“替”就是代替。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过这样的话, 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就是一个人要办大事的话,第一件要 做的事情是要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部分的替代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副手,全面替代就是接班人。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办大事第一等要考虑的问题。

  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还是水军方面代替 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塔齐布、胡 林翼、鲍超、续宾、曾国荃;水师方面,他提拔载福和玉麟这两位水师统领。他 们都部分代替了他,一部分指挥陆军,一部分指挥水军。在全面替代他的接班人 这件事情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他所培养的接班人是谁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近代名人鸿章。

  4、曾国藩识才之道

   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很多领导都会这样说,重视人才不难啊,难的是识别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最难 的。领导所面对的人可能个个都说自己是人才,人才这两个字也不会写在额头上。

  怎么样把他从常人中识别出来?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人们 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俞樾就讲过,曾国藩 “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

  

篇二: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学习态度决定生命的走向

   宁可不识字 不可不识人

  认字容易 识字难 认人容易 识人难

   正心诚民:

  驾驭的是人“心”

   一、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出生 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 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 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 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 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 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 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 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 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 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 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 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 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 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 人。”

   二、曾国藩识人之道

   功名看气宇 事业看精神 寿夭看脚踵 穷通看指甲 如要看条理 只在言语中

  ——曾国藩《冰 鉴》

   三、曾国藩用人之道

   八字方针: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广揽:

  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 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 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 “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 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 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 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 了大量人才。

  (见可、见否,是指亲见其人之后的评判。闻可、闻否,则多记录友朋函牍 中对人物的评价。)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 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 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 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 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 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 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 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勤教:

  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 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 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 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 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 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 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 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 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 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 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 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 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 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 术。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 队迥然不同。

  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 被许多国外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 队。曾国藩认为,“打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 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 选。”对于治兵的才能,他认为不外乎“公、明、勤”这三个方 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不 勤于职责,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同时,要不 怕死,与敌人对阵时,才会身先士卒,士兵才能为你所用。

  

篇三: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

   前

  “曾国藩热”的思考

  言

  (1)为什么曾国藩能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 (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 一,他的领导力,他的善于识人用人,打造成 功团队的系统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强的启 示作用。

   冯友兰教授评“太平天国”

  中国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西方的长处,并不是 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搬到中 国来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那正是西方的缺 点。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近代化并不是西方中世 纪的神权政治。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 ,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是不是把中 国推向前进是可以讨论的。但他确实阻止了中国的 倒退,这就是一个大贡献。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6册1989年版第6页

   曾国藩简介

  1811年11月26日出生,1872年3月12日逝世。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 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他是晚清中兴四臣之首,是威振天下的湘军创立者和统 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

  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 役,完美无缺。”同时认为:曾国藩范仲淹超过了同时代 的人。因为曾范两人不仅建立了功业,而且思想为后世取 法,因此是最优秀的人才。

  梁启超则认为,曾国藩,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真 正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人物。

   一、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用人之道,以推诚得人心为本

  二、采取有力的激励政策 三、用人的原则

  1.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2.“德”与“才”的关系,“学” 与“识”的关系

  事例:对将才的硬性要求

   四.善于识才用才---走上成功之路

  1.看人眼光特别准,用人收效特别大 事例一:江忠源:“此人必立

  名于天下,然当以节烈死”

  事例二:评刘锡鸿与陈兰彬

  江忠源率军出征 曾国藩幕僚陈兰彬

   事例三: 敢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 —大力扶持胡林翼

  湘军副统帅胡林翼

  胡林翼故居

   事例四:

  爱才之道在于用才 — 把忠义血性的塔齐布推上高位

  满族大将塔齐布 塔齐布射箭图

   2.大度能容、相臣风范

  事例:左宗棠的能臣之路

  左宗棠雕塑像

  左宗棠平定新疆

   3.识人有术,育才有道

  事例:薪火相传,全力培养李鸿章

  李鸿章肖像

  李鸿章和美国总统格兰特

   3.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广泛寻求贤才,尽可能招揽各种人才

  事例一:薛福成看布告投军

  曾国藩幕僚薛福成

  薛福成无锡故居

  事例二:重用引进西学的容闳

  引进西学的容闳

   慎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决不用庸才

  事例一:对勇将鲍超的使用

  事例二:对李鸿章所荐三人的

  评价与使用

  事例三: 驯服悍将

  勇将鲍超

  淮军大将刘铭传

  刘铭传墓园

   勤教:人才必须靠辛勤培养才可用 (1)课读 (2)历练 (3)言传身教

  曾国藩与他的幕僚们

   严绳:严厉制裁违犯军令法纪的人

  事例一:处斩金松龄 事例二:严参李元度

  曾国藩幕僚李元度

  湘军攻城图

   4.大力培养人才

  事例一:把幕府办成学校 事例二:宏奖人才 事例三:开创近代中国公派留学生和 职业教育的先河

  中国第一批小留学生

  安庆设立的军械所

  江南制造局

   四.小结

  1.在晚清落日余晖中凄清而落寂的曾国 藩,李鸿章们

  2.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关于曾国藩的诗文(附录)

  1、季子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我意见常相左;(曾) 藩侯当国,进不能退,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左)

  2、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挽联 3、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方为门生长;

  威名震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挽联

  4、武乡可拟,汾阳可拟,姚江亦可拟,潇湘衡岳,闲气独终,四 十年中外倾心,如此完人空想象;

  相业无双,将略无双,经术又无双,蒋阜秦淮,大星忽陨,廿 六载门墙回首,代陈遗疏剧悲哀。

  ——梅启照挽联

   谢谢!

  

篇四: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为人之道

  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七年,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对自己的人生修

  炼十分重视, 归纳起来有五个字。

  准 则 来 对 待 要在 按没 照有 圣任 人何 的监 标督 准的 ,情 按况 照下 最, 高都 就是诚实、诚恳 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敬畏,不能无法无 天,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

   曾国藩为人 之道

  曾国藩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地位,故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要 求更加严格,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成为一个后人可以 学习的楷模,同治四年他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最后的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就是一个人当独处的时候也不犯任何的过

  错,心里是最安宁的,没有任何可以担心的地方,慎独都可以保 持自己的完美,一颗心就会永远在安宁中。

  二曰主敬则身强:就是保持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对外要有

  威仪要端庄,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可以强壮,他很反对儿女的精 神不振颓废。

  三曰求仁则人悦:这是指爱心。

  四曰习劳则神钦:劳动则身轻

   曾国藩一生的事业, 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以立志来奠定人生的大格局。曾国藩为自己的人

  生立下了大小两个方向,大的方向就是效仿前贤澄清天下, 就是以古代的圣贤为表扬,要为自己澄清天下,使天下得 到澄清,这是大的志向。

  第二,不以做官发财。曾国藩说自己这一辈子绝对不以

  做官来发财,不要靠朝廷给自己的俸禄成为富翁而传给子 孙,至于说贪污受贿更是可耻的事情。

  第三,守住做人的原则 。

  第四,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第五,帮助打仗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曾国藩识人之道

  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识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好像有特异功能一样,往往初次见面,就能够初步 判断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清史稿》中有一段记载:曾国藩为人 威严庄重,胡须漂亮,眼睛呈三角形且带有棱角,每次接待客人的 时候,往往注视很久一言不发,被注视的客人或者毛骨竦然,更多

  的人因此对曾国藩肃然起敬,然后曾国藩开始问话,最后等客人走

  后,自己记录下来这个人的优劣,没有一点差错。“尤知人,善任 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品辄目其材,悉当。”由于曾国

  藩阅人无数,又注意观察,还经常总结、验证,因而能够以知人闻

  名于世。

   曾国藩识人之道

  • • 对“德”的重视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 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 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

  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

  朴之夫。

   曾国藩用人之道

  • 唯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 有一定之权衡。

  • 以有操求而无官气,多条理而无大言者为主。

  • 犹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的人,日久必有大效。

  • 鼓励独立谋求发展

   曾国藩用人之道

  • 待人之道——“人才重于一切” •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之强”。而 在各种人才中,他又特别强调处于领导地位者的突出作用。他强 调一支军队的状貌决定于其带兵长官,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及首府

  数人,居于一方支配地位的人才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变风

  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

   曾国藩用人之道

  有用之人,强与附之 对自己创业、打江山有用的人,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加入到自己 的事业中来,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有用之人强与附之”。“附” 就是附着在事业上,靠这个来凝聚人心。他说:“求人之道须如白

  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不达目的不罢休。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以天下为笼,雀无所逃 当一个人的舞台不大,吸引人才的办法不足以鼓舞群伦时,所能使用的人才也必 定有限这是客观现实对人才的限制。而个人的修养、眼界这些主观因素也会影响 人才的聚拢和使用。

  • 曾国藩善于总结,还虚心体察自己在用人上的缺失。当他发现自己不如胡林翼对

  人才更有吸引力时,立即给胡林翼写信,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

  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阁下 以一省为笼,又网罗邻封贤俊,尚有乏才之叹。蜀营盘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 矣。” 表示要向胡林翼学习。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中,就籍贯而言八十九人中, 湖南籍二十一人,仅占四分之一;江苏籍十七人;安徽籍十六人;

  浙江籍十人;

  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均有人入幕。其人员分布,共达九省, 就出身身而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

   曾国藩用人之道

  • 人才要济之以福泽 •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人才要储存在我的口袋里面,平时要注意 识拔这些人,一旦有机会’就要让他们各建其业,才识都准备好 了,还需要济之以福泽。

  • 赵烈文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三应乡试不中,于是绝意仕途'一

  心钻研学问,博览群书’留心事实闻名乡里。咸丰五年底,周腾 虎极力推荐赵烈文。曾国藩立即下聘金两百两,修书一封请赵,

  赵欣然上路,十二月到了南康大营。而当年虽然贵为大清朝的总

  督大员,而一年的薪水也只有一百八十两白银。曾国藩以两百两 银子向赵烈文表示诚意礼聘,实在是惊世之举。而后来赵追随其

  左右,被称为曾国藩身边的小钦差。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取之欲广,用之欲慎” 关于人才的招引使用与培养,曾国藩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概言之叫做“取之欲广, 用之欲慎”。

  •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

  “试以危艰,责以实效”是曾国藩在用人方面非常重要 的思想,也是对重要人才、关键岗位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

  湘军开始创建时,国家给政策,地方搞团练,所以要自筹兵饷。太平军进攻湖北

  时,当地有钱的士绅都出去避难了,金银等重要资产也转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 曾国藩邀请胡大任帮助湘军筹集军饷。胡受邀后在汉口、新堤等地筹集饷银。后 来曾国藩上述朝廷,举荐胡大任说: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难危险中考验,用人 应当注重实效。现在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外郎胡大任,当烽烟四起之时,居住在 湖北的豪绅大多迁徙殆尽,而只有胡大任能在万难艰险之际,奋不顾身,经营策 划。正因为筹集饷银关系湘军生死存亡,因而,曾国藩保举的东征筹饷局的人员 就有近五百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

  • • 不轻易进人,不轻易退人 曾国藩集团里的高级和中层以上人员,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莫过于“纳 新不吐故”最适合。他说:古人曾经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 不易器”。就是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规章 制度,和祖宗传下来的做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把旧的器物丢弃。

  虽然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必须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在当时,他改 写了这句话,更体现了他的人才观,即“人不什,不易旧”,意思是, 如果没有十倍的好处,是不会淘汰旧人换上新人的。

  湘军中层以上的架

  构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和曾国藩走到最后。如果轻易更换关键岗位,

  付出的成本不菲。

   曾国藩用人之道

  •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曾国藩的人才观,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在 治学修身之道上苛求完美。他治学思想包括立志、有恒、专一、从 良师、择益友。在自身修养上要求不忮不求,不忌贤害能、妒功争

  宠,不贪图名利、患得患失。最盛的同治初年,其人才占有半壁江

  山。八个总督,有五个是曾国藩这里走出去的;巡抚十四个中有八 个处于湘军阵营;副省级职位有五十三位之多,省以下的无法统计。

  他用人强调择将分枝,让他们去各展宏图。蒋介石写给蒋经国的信

  中说:曾国藩不但自己立得住,也让别人立得住;不但自己发达, 也让别人发达,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一是有操守。操守的含义是清廉,有节操,有节气,有一种临

  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过去有一句话说,文官不要钱,武 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曾国藩把有操守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可见

  他的用意深远,眼光长远。

  第二是没有官气。曾国藩提出:一个人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 只要你的官气很重,那你的发展就已经受到局限,不会再有大的发展

  了。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探

  究起来,以质朴为主而用人的过失不过十之二三,单以才华而用人的 过失则常十之八九。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有条理。条理就是将事情分门别类,分出轻重缓急,然后

  知道那些事今天该做,哪些事可以明天再做,哪些事情是重点,哪些 则只是一般。人有没有条理,是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几乎在所有事

  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

  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 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

  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

  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 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曾国藩用人之道

  武职官员的标准:

  第一要“才堪治民”。就是说你的才能要能够服众,能够让下面的

  人由衷地钦佩你。与文职官员不一样,武职官员必须要到战场的第一 线去,必须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本事和成绩来,把山头地盘打下来,这

  就必须要服众。

  第二是不怕死。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名武职官员,战场上生死就在一 线之间,若是贪生怕死,是万万不能当一个好兵的,更合况一个武官。

  要上前线的人必须是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身外,不怕牺牲、流血的好

  汉子。敢打敢拼就是身先士卒,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 样下属才能追随你。

   曾国藩用人之道

  武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不汲汲名利。为名利而出的人若是提拔得稍微迟一点就会心

  生怨恨,稍微的一点不如意又会加重怨念,他们或者会和同辈的人争 薪水的高低,或者又会与下属或员工计较那些蝇头小利。所以这种不

  大气之人不适合当武职官员,无法带领好一队人马,更无法让人服从

  他。

  第四是耐受辛苦。打仗是件辛苦艰难的事,作为一名武职官员必定

  要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才能受得住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身体赢弱

  一旦过度劳累就容易生病,而精神力不能持久的人带出来的队伍时间 一久就会军心涣散。

  

  

篇五: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前言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 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因此,识别有才之人, 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 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曾公简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 物。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在中国近代历史 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 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 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 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知人善任、教育子 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 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 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对 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 到日常管理实践。

  2、曾国藩爱才之道

  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 物。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 缺点。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

   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 他 30 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 7 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 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 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 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 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 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 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 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 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 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 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 “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不仅注意广取天下的英才,曾国藩还特别的注意副手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将这 件事情说成是要多选替手,“替”就是代替。他曾经对他的弟弟说过这样的话, 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就是一个人要办大事的话,第一件 要做的事情是要多选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部分的替代就是我们通常 讲的副手,全面替代就是接班人。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办大事第一等要考虑的 问题。他自己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无论是陆军方面代替自己的人,还是水军 方面代替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很称职的将领。比如说陆军,他任用罗泽南、 塔齐布、胡林翼、鲍超、李续宾、曾国荃;水师方面,他提拔杨载福和彭玉麟 这两位水师统领。他们都部分代替了他,一部分指挥陆军,一部分指挥水军。

   在全面替代他的接班人这件事情上,他也做得比别人好。他所培养的接班人是 谁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近代名人李鸿章。

  4、曾国藩识才之道

  曾国藩很会识别人才。很多领导都会这样说,重视人才不难啊,难的是识别人 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呢?如何将人才从普通人中辨识出来这一点可能是 最难的。领导所面对的人可能个个都说自己是人才,人才这两个字也不会写在 额头上。怎么样把他从常人中识别出来?所有做领导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 难题。人们都说曾国藩在这一点上很有一套,他尤其会识别知识分子。俞樾就 讲过,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

  曾国藩识人的第一条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这是他识别 人的一个总原则。我们通常评价一个人,都是在德、才、学、识几个方面来看 一个人才怎么样。“德”是指道德、品行、操守;“才”是指才干、能力、本 事;“学”是指学问、资历;“识”是指眼光、见解这样的几个方面。人们常 常会讲“德”与“才”作为主。曾国藩很明确地说过,“德”和“才”之间, “德”是主的,“才”是次的。“德”好比水之源头,“才”好比水之波浪。

  “德”是木之本,也就是一棵树木的本,它的根本;“才”好比是枝叶。德才 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 好。这一点我们很多人可能在理论上他会觉得,德才之间“德”应该排在第一 位,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才”又往往会成为我们选拔和重用干部的第一选。

  “学”与“识”。曾国藩在“学”与“识”这两个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议论。

  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办大事“识” 是主要的,“学”是为辅的。他还说过,他说“汉臣诸葛亮曰”,也就是诸葛 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 要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 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德”第一,“识”第二,“学”第 三,“才”第四。

  5、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是用人的高手,对将领、官吏、勇兵的不同的要求。

  他当时对将领提出这样的几个要求。他说我们选择将领,第一要知人善用,第 二,将领要善于知道敌情,第三,临阵上的胆识,第四,营务的整齐。他认为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敌情很清楚。他说一个好的将领不但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尤 其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要知道对方的人事之间的关系。他跟合作的人关系 怎么样?他跟上司的关系怎么样?他说我们选择,如果有这样的将领,那就是 最好的。而如果是名利心很急切的将领,尽管他有本事,我们也不能重用。当 时很多来投军的将领,就是怀着很强烈的名利心而来。所以曾国藩当时对他手 下的人讲,在这一点上要把握住。太看重名利的人我们不能用,因为他很难得 到满足。一旦没有满足他,他就拂袖而去,这样对军队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推荐访问:之道 用人 曾国藩

热门文章

垣曲县蒲掌乡开展“迎七一·定期体检送健康情系党员暖人心”活动

为庆祝建党99周年,近日,蒲掌乡开展“迎七一·定期体检送健康,情系党员暖人心”活动,组织全乡150名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蹚出“居民自治”新路子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坚持党建领航、多元参与,解决居民热难点问题,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永济市老干部局为离休干部党员过“政治生日”

珍惜政治生命牢记党员身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7月1日,永济市委老干部局、老干部党委在关铝

云冈区老平旺街道一电厂社区“七一”慰问建国前老党员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表达党组织对老党员的深切关怀,7月1日上午,老平旺街道书记赵瑞春在一

广灵县南村镇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网络专题培

反对形式主义②:调研不能一味讲究接待规格

“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

长治市举办党务工作业务培训班

8月7日,长治市委组织部举办全市党务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班上传达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关于党员发展、党

省发改委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6月30日下午,省发改委隆重召开纪念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对省发改委2019—2020年度围绕

吕梁学院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

7月27日,校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重

广东乐昌:激活党员教育“神经末梢”

为有效推进镇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范化、整体化、常态化,近年来,广东省乐昌市多举措开展镇街党校标准化规

公职人员这样弄虚作假,会受到政务处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