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顺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14篇

| 浏览量: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14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由于高校逐步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实施了学分制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以传统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逐渐淡化而同时寝室作为大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14篇,供大家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14篇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由于高校逐步今泰学院推荐文档实施了学分制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以传统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逐渐淡化而同时寝室作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空间已逐渐凸显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有利最突出最实际的重要作用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本科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文档2篇

  Undergraduatethesis:docu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编订:JinTaiCollege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本科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文档2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本科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文档2、篇章2: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篇章1:本科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文档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

  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本科毕业优秀论文。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来说,既是有利条件,又是严峻挑战。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高校逐步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实施了学分制,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以传统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逐渐淡化,而同时,寝室作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空间,已逐渐凸显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有利、最突出、最实际的重要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寝室生活,加强寝室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寝室的重要意义

  寝室一方面是学生生活、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学习沟通与合作、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实践课堂;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的最小单位,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练兵场。思想政治教育进寝室,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大学生寝室中,让寝室既能成为大学生舒适温馨的休息场所,又能成为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培养高尚情操,促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线阵地。大学生正处在其心理、生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重要过渡时期,寝室生活的质量会直接促进或减缓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程度。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寝室,对当代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寝室生活现状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2.1寝室生活混乱,网络利用不当

  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达到10-13个小时,除去正常的8小时睡眠之外,其他课余时间更多的是吃吃喝喝、网络聊天、看电视、看小说、打游戏。特别是很多男生寝室室内空气混浊,卫生情况较差。同时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交流工具的普及,虽然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和学习各种知识,但更多的是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自己的网络空间里,迷恋网络,逃课旷课,最终影响学业完成。

  2.2寝室活动单一,学生被动参加

  许多高校在寝室开展活动内容单一,很多只停留于形式,极少开展形式新颖、主题深入、引人入胜的活动,学生常处于被动,参加积极性不高,且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寝室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培养一种高尚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谐的文化。所以寝室活动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还要包括精神层面,不应只注重效果,还要注意引导,用具有健康的理念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挖掘大学生的才智。

  2.3寝室关系复杂,心理问题增多

  寝室成员基本来自不同的地区,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可以理性的缓解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矛盾,而有些学生则不会合理解决矛盾。这导致同学间关系僵化,寝室氛围紧张。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性格孤僻,被同学孤立,造成个人心理负担加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2.4寝室纪律淡化,安全隐患突出

  为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财产安全,各高校都制定了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但也有些学生忽视这些制度,他们把这些制度看成是限制自由的条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不方便,从而出现各种违规现象,如吸烟、使用违章电器、乱堆杂物、私拉电线等。而这些违规行为,则直接威胁到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寝室的方法途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寝室出现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寝室,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和育人渠道,使寝室真正能够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3.1党团组织进公寓,为寝室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将党团组织建在学生寝室,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有力组织保障。在现有学院、年级、班级党团组织的基础上,以公寓为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单位设立党支部,以楼层为单位成立团支部,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团小组,在寝室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团员标兵寝,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团建,通过定期评选“党员示范寝”、组织寝室民主生活会、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子等,强化党团组织在公寓中的教育、管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起到“我是党员,我模范”的旗帜作用。

  3.2辅导员入住寝室,为寝室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员保障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如果不深入学生中间,则失去了了解学生的最好机会。当学生出现思想、心理、学习方面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很少主动与辅导员进行交流。辅导员入住学生寝室,可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把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工作跟进到学生生活当中,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篇章2: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论文关键词:组织和交际组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生作文和口语交际过程中的组织艺术问题,认为应该从前后衔接连贯、中心完整单一、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句式选择恰当、音韵配合优美和色彩协调一致等五个方面去做,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语文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写作和口语交际过程中,可以正确、清楚、明白得表达单个句子,但是要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组成一段话时,效果就不那么理想了——有的杂乱无章,有的颠三倒四,有的滑稽可笑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欠缺语言组织能力。汉语言的组织,从总体上讲,既要符合一般语言表达的共同要求,又要体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前后衔接连贯

  语言组织首先要求思路清晰,严密,一组句子之间必须要有某些确定的关系,符合一定的组合规则(前后次序、前因后果、层层推进、罗列选择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思维混乱的毛病,才能衔接连贯,表达清楚。例如:

  (1)写毫无内容的、冗长的文章,在今天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说,还浪费了纸张,浪费了排字工人的时间,浪费了所有读者的时间,罪过实在不小!

  (2)短文章就没有分量?(3)那不见得。(4)所以不能用量压人,要讲实质。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5)内容要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

  (6)文章不在长短,要看内容如何。

  这段话的意思是:文章有无分量,要看内容是否充实,而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但是此段话在表达时却逻辑不清,次序混乱,使人们无法了解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把次序调一下,按(6)(2)(3)(5)(4)(1)排列,

  (6)是总说,(2)(3)(5)(4)(1)是分说,(2)(3)(5)和(4)(1)之间是因果关系,这样就明晰多了。

  二、中心完整单一

  所谓完整,就是所有句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表述;所谓单一,就是不能节外生枝,让某些句子游离于中心之外。学生作文时东拉西扯,层次不清,就是没有做到“中心完整单一”。例如:

  (6)放学以后,我们经过一年级教室门口,看到值日的小同学在吵闹,不扫地。

  (7)我们是五年级的学生,都是十一岁。(8)我们商量以后,就走进教室,他们要热爱劳动,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9)并且大家分工,洒水扫地,整理桌椅。(10)作完值日生工作,我们还领着小同学走出校门,过马路,到了安全地带才和他们分手。

  这段话(6)(8)句写“我们”发现值日的小同学在吵闹,便教育他们要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9)(10)句写“我们”帮助小同学做完值日工作并送他们安全回家。(6)(8)句之间突然插进(7)句介绍“我们”的年龄及所在班级,显然是节外生枝的离题话,应该删去。

  三、句式选择恰当

  汉语的同义句式很多,有长句、短句之分,整句、散句之分,主动、被动之分,常式、变式之分等,其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我们在组织语言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表达效果,因此,在句意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恰当的选择句式,使句式风格整体协调,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例如:

  (11)他从背后抱住了我的腰,一下子把我摔倒在地上。(12)我又被他捆住了手。(13)他还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块破布,硬往我嘴里塞。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把我怎么样”,但读起来总觉得不顺,有点别扭,原来是前后句式不协调,叙述对象不统一。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11)(13)句是主动句,叙述的对象是“他”,(12)句是被动句,叙述的对象变成了“我”。应该把(12)句该为“他又捆住了我的手。”前后句式就协调

  了,叙述更加清楚明白。又如:(13)听到敲门的声音,船工从酣睡中醒来:“敲门干

  什么?”“请摆我们渡河!”“黄河渡口,自古以来,夜不行船。等天亮吧!”“不能等!为了救人,今晚非过河不可!”

  在段话出自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句子简短有力,既营造出了人命关天、刻不容缓的紧张气氛,也突出了黄河船工为了安全,不容商量的坚决语气。如果换成修饰语复杂的长句,则表达效果大大减弱。

  四、音韵配合优美汉语富有美,这主要体现在声调的协调、音节的配合和韵律的和谐上。音节配合要求整齐匀称,悦耳动听。汉语中不同音节数目的同义、近义词很多,这就为音节的调整和选择提供了可能。例如:(14)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彭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四个音节的连排,两个音节的连排,整齐和谐,悦耳动听,气韵贯通,表达情感酣畅淋漓。

  声调协调要求平仄相间,高低搭配,长短交错。尽量不使多个相同声调的字连续出现,避免单调,以取得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的音乐效果。如:

  (15)这个厂生产的金葵向日、孔雀开屏、红霞万朵、草木峥嵘、繁华似锦等花色品种的布,富有特色,很受欢迎。

  这段话中划线的词语注意到了平仄搭配,读起来流畅,听起来悦耳,似乎用声音表达出了花色的丰富多彩。

  韵律和谐要求随情选韵,因韵显义。押韵的词语响度不同,所表达的感情就有所不同。响与不响,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但这种属性可以给人听觉上不同的感受。一般用声音响亮的词语押韵,适合表达慷慨激激昂的感情,用声音细弱的词语押韵,适合表达平和细腻的感情。如:

  (16)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这段话一、二、四句押韵,读起来像一首诗,朗朗上口,而且ang韵口型大,声音响亮,恰好适合表达热烈、赞美的感情。试把每句话中最后两个并列词语的位置调换一下,就没有这种美感了。

  五、色彩协调一致

  语言色彩有感情和语体之分。色彩的恰当得体与语境有密切关系,同样的话,这个场合恰当,换个场合就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常见有人一段话里突然冒出几个与语境不相符的词句,虽然话意清楚,但听者上极不舒服。例如有人在追悼会上致悼词,安慰死者家属不要“狗熊钻烟囱——太难受了”,严肃的气氛被笑声所代替,表达效果适得其反。有人把跳进水里勇敢救人的小伙子比做“落汤鸡”,使得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同样,该用书面语的地方,如果用口语,效果也会有所减弱。例如:

  (17)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段话选自新华社电文《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其中划线文言词语,以其简洁庄重的语体色彩适应了电文这种公务语

  今泰学院推荐文档

  体。如果分别改为“多”“敌人的阵地”“到”“都”,就带有比较明显的口语色彩了。

  总之,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组织应该以最佳的交际效果为目的,尽量做到层次清楚,中心明确,表义恰当,协调流畅,悦耳动听。在学生作文和口语交际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篇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解读

  作者:包红梅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1年第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融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回答了“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治理问题的具体化和升级版。一般而言,政治文件中关键术语的变化往往标志着政策主张和指导思想的变化[1]。这对于紧跟时代并时刻关注政治动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界来说,无疑面临着一项新的重大研究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3]。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说,宣传治理理念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其自身也需要治理理念的塑造和升华。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治理期待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积极回应,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治理进行解读和宣传,以推动全社会对治理的认知、认同以及践行。因此,社会治理一经提出,便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社会治理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扩展,二者愈来愈趋向融合。

  一、实施主体交叉重合

  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的实践活动,具有各自的活动特点和内在规律。然而,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的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的,甚至是重合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4]。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的类型。“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要是指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人,即个体施教者,如领导者、思想工作者、教师、家长等。另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要是指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群体组织,即群体施教者,如各种组织、团体、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5]与此类似,社会治理的主体是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和承担者。根据我们对社会治理的界定,社会治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执政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以及社会公众等。如果对社会治理进行分类,其主体也可分

  为个体和群体两类。其中,个体是组织、发动、实施、承担社会治理活动的个人。而群体则包括负责组织、实施、承担社会治理活动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这样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社会治理活动的主体几乎是一致的。很多组织、团体、机构和个人,不仅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且可以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如党政机关、工会、妇联、共青团、高校、领导者、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促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這种观点和规范往往是该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就是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反过来,社会治理的主体往往也能够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转换环节。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主体并非直接就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是间接的。很多时候,社会治理会使用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客观上,社会治理有可能使被治理者的思想受到触动,但这与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的不同。此外,有些社会治理的主体未必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因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对实施的主体有较高要求,尤其需要实施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道德觉悟,甚至在很多时候需要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当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肩负教育的使命时,也就“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了。

  二、作用对象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简单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具有全民性和广泛性,既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又包括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思想层次的人;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在一定条件下,教育者甚至也会转化为受教育者。例如,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定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社会治理在很多时候是对人的治理。它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不良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惩处,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保障社会有序运行。这项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二者的作用对象具有一致性。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治理的作用对象会更加宽泛一些。社会治理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另一类是机构、组织、制度、机制、程序、环境等,我们可以称其为“物”。除“人”之外,社会治理涉及到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治理。很多时候,只对人进行思想教育不能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还有制度设计不合理、机制运行不畅、组织程序不合理不合法、机构设置脱离社会需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治理还需要对这些“物”进行管理,革除旧制,建立新制。这就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具有一致性,但并非完全一致。

  三、实施过程紧密相连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指导并服务于社会治理活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反映了我国管理理念的变化,但这并不表明社会治理的去政治化,更不意味着国家对社会治理进行政治调控的弱化。从某种角度看,日益复杂的环境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治理是一项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对传统“统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超越和升华。但要完成这种超越并非易事。它可能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中价值理念的“牵引”而裹足不前,也可能遭遇西方社会思潮的“迷惑”而误入歧途,还可能会因为自身深刻的变革而给社会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这就需要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保持清醒头脑,在纷繁复杂的改革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社会治理需要人们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正确的价值观。然而,这种能力并非由人们自发形成,而是需要加以引导、培育甚至“灌输”的。这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它将社会治理作为其新形势下的历史使命,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能够促使人们了解、认同并最终接受“治理”理念,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致力于达成社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培育并规约社会主体,为社会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

  同時,社会治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社会治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主要体现在环境优化、理念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社会治理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6]。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等。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导向以及感染等作用。社会治理以社会的突出问题为治理对象,注重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能够从根本上改良社会风气,规范社会秩序,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治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在“治理”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探索其与社会工作、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发展“社会性”,“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7]。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鼓励发挥“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在治理理论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从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向注重指导社会实践转变;从注重培养政治人向注重培养社会人转变[8]。此外,社会治理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对自身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离开了管理的教育,必然是软弱无力的[9]。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既包括组织、机构、制度等“显性因素”,也包括管理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等“隐性因素”。“治理”理念的兴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来说,无疑也是一次洗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将“治理”理念内化为自身改革的目标和动力,进一步优化目标,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程序,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0]

  四、方式目标互补契合

  社会治理的方式,是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方法、途径、策略等。社会治理,“除了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治理方式以外”,还有“协商、协作、合作等弹性更大的治理方式;既有传统政治和法律层面上的治理方式,又有新兴的社会、经济、文化层面上的治理方式;既有使人们不得不服从的具有强制性和正式规章制度性的治理方式,又有弹性十足的非正式规章制度安排的治理方式”[11]。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尤其强调法治这一手段。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治理与法治中国建设紧密结合。但是,法治从来都是与德治形影不离的。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才能实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群众路线,关注人们的思想动态和精神世界,通过构建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人、感染人,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关心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起畅通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12]。社会治理在运用传统行政和法治手段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法协调利益冲突,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且必须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1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个体目的、社会目的以及根本目的之说。个体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个体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14]。这种结果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社会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15]。它以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为内容,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统一思想和认识,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和“社会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目的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基础,而社会目的又引领个体目的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16]。

  总而言之,无论是个体目的、社会目的,还是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培养人、教育人,使人们具备优良的道德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思想素质,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而这一点正是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人绝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人,而是社会的、现实的人,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以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施,不仅在客观上起到了社会治理的效果,而且必须以社会治理的实现为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目标体系中,社会治理是其中重要的一

  个。社会治理内在地隐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之中,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任务当中,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五、功能原则融合渗透

  如前所述,从概念、本质、对象、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重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个体性功能,而且具有社会性功能;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而且具有非意识形态功能。张耀灿、郑永廷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概括提炼为四个,即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17]。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属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是德治的一种重要方式。社会治理主要具有调控、规范、保障、净化等功能,包括法治与德治两种方式。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渗透,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社会治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治理运用法律、行政、纪律、道德、文化、艺术等多种手段对社会突出问题进行整顿治理,尤其是法律等刚性手段,可以更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营造规范、合理、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社会基础和教育环境,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社会治理不仅包括对人的治理,而且包括对制度、体制、组织的治理。它注重对社会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革除臃肿、拖沓、脱离实际的制度设计,建立廉洁高效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确立畅通无阻的舆情收集和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受益匪浅”,从而更好发挥社会整合、政治保证等功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和巩固社会治理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疏导、育人、渗透等方式是社会治理所亟需的。在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仅仅依靠强制性手段的社会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减多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冲击影响,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它时刻关注社会舆情,能够全面了解并反馈人们的思想动态和愿望心声,以此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有效预防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它能够针对社会治理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关注和引导,及时疏导民众的不良情绪,增进其社会认同,实现治理目标。因此,社会治理必须只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之所以能够在功能上融合渗透,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德治与法治的合力,实现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和谐社会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由多层次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有机构成的一个系统,其具体原则数量繁多,难以尽述[18]。其中,主要有疏与导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基本原则[19]。这些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党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原则和方法体系。这些原则对于社会治理工作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甚至很多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社会治理。例如,社会治理需要遵循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

  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关于社会治理的原则,学界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但是,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例如,乔耀章指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应当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的共同性原则。这些共同性原则还将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20];张国清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八个原则,即“正当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友善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均等性原则、协商性原则以及可持续性原则”[21]。同样,社会治理的一些原则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坚持合法性原则、协商性原则等。还有一些原则显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需要共同遵循的,如“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正义”的原则、“民主法治”的原则等。可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都需要做“人”的工作,二者的很多方法原则也是相近的,甚至是互融互通的。总之,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和价值原则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功能和原则也因社会治理的推进而不断得到扩充和拓展。

  

篇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由内及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线也是共同参与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的途径它着重于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参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的面貌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张力将其影响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它具有社会性。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方式以及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即“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一定社会要求的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并适当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社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沟通的中介环节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研究对了解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将一定的社会要求灌输的过程,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可以被看为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运作后,同社会价值相比较,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评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的评估.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社会化与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也有共同之处。既然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有两条逻辑路线,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也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一)由外及内的社会化路线强调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社会的变化为根本导向,不断在自身活动内部做出相应的调适。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相一致是其内在要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通过人来开展的实践活动,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真正完全认识现实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在所难免。现实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导向,离开了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有力的现实支撑,势必会陷入形式主义境地,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现实社会为参照,

  不断调整其目标以便与社会相协调。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在逻辑上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调适自身目标,保持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一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调适自身目标以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对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诸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能够灵活地适应新变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诸主体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指引下发生新的社会化,主体新的社会化过程在共同作用的机制下又能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再一次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化。这整个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及内的社会化逻辑路线。(二)由内及外的社会化路线强调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个体的主体性的发挥,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改造而影响整个社会。在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参与其中的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是片面地接受来自于社会的信息,而是在主观能动性之下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逐渐内化。而这个内化过程不是各个主体单独完成的,个体只有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共同作用才能确立所需要内化的材料。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内及外的社会化动因。由内及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线也是共同参与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的途径,它着重于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参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的面貌,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张力,将其影响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时代适应性,

  充分发挥导向、控制、调节、整合、激励等社会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存在状态、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环境。这些改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程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态之一。(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社会的组织形式,组织管理理性化、组织价值取向功利化,淡化了组织对人的思想政治导向,降低了组织对人的思想政治影响力。这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三)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思想上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社会化状况也更加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个体所处的经济关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四)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增多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通过教育者的说教,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以升华。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受到弱化,更多新的影响因素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形成了挑战,我们需要与社会新的发展相联系,充分吸收这种新的因素的影响,而这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切人点,是应对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但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也要引领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的日趋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1]叶昌友,张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0(8)[2]王秋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3)[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缪红兵,于顺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3,23(4)

  

篇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篇

  第一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慕课”这一现代传媒的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慕课”的优势及其独特性表现在:第一,开放整合性。“慕课”开辟了网络教育的新渠道,更能迎合大学生的特性。第二,资源保障性。强大的信息系统能为教育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自主灵活性。赋予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也可对不懂的地方多听几遍或者放慢,也可跳过比较容易的部分。同时,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但是,作为一种虚拟教育传播途径,这些优点不足以取代校园学习,因为校园里存在的师生面对面交流争论,对学生综合素养锻炼更大,比如参与倾听的能力、说服的能力、谋求共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为此,需要教育者探索并构建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慕课”形式的实效性的保障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面对这种新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教育本质是否偏离、教育成效可否达到预期、教育反馈是否真实、教育优势能否成分发挥等都是突出问题。具体而言,其实效性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内容不够充实,形式化严

  重。“慕课”的形式其实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从教学论的视角,“慕课”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无法触动心灵,也就难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教学内容输出与教学效果反馈链条断裂,自然无法真正实现“引导式”授知。2)教育信息更新缓慢,滞后期较长。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大学生有时感受不到慕课的便捷性,而不对称的信息交换与严谨性的缺失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与不准确,如2015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是2015年新编定的内容,而慕课上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若不能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慕课只能做到“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效果,再有高科技的信息系统作支撑也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的实质性落实。3)教育约束力不够有力,失范性突出。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不能和周围人一起分享与讨论,即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探索,慕课的兴趣随之也就会减淡。加之此形式本身对学生的约束和监管也存在漏洞,即使安装了“防偷懒”软件,也无法得知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情况和理解程度,

  更不能保证大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能否坚持以往“人际沟通”范式,从而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虚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就会变得散乱与松懈。

  二、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效性不足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问题梳理可以看出,当前慕课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和提升空间,从慕课的整个过程来深入分析其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信息不畅通。慕课的自身特性使得在与传统教育接轨时,出现实效性不足的现象。一是慕课对信息的呈现简单直白,无法保证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如同应付了事一般。而且页面和功能设计不关注用户的体验感受,功能单一且缺乏互动性,吸引不了学生持续的关注度。二是信息发布缺乏创新。因为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慕课发布的内容持续的周期性较长,更新慢,难以与当下热点衔接起来,没有传统课堂及时交互的优点,也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最终使得这种优秀的教育平台成为“鸡肋”,学生的持续关注度不高,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2)教育氛围不浓烈。慕课虽有诸多优点,但并不会降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授课的吸引力。一是因为传统的课堂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们一起面对面的一种交流、一种锻炼,这种共同学习的经历不是网络课程可以做到的。二是慕课的传播信息没有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传播者的“自话自说”,进而忽视了听者的感受和“育人”的本

  质,而且有些东西学生在网络和其他传统媒体工具上都可以阅览,有时真的无法吸引受教育者的观看欲望。3)教育参与度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慕课的形式不太符合学校“授知育人”和“以生为本”的教育追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时难以调动。一是监管不到位。学生极有可能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脱离教师权威的控制,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容易产生“投机”心理,走走过场,打打游击,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引发高校德育方法的“可空性危机”。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慕课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就是一种“群内共享”,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和在线答疑解惑的机会不是很多,即便有也只能是在有限的某个时段的短暂性互动,信息反馈不及时,学生毋庸置疑是“被潜水”。这样死气沉沉的教育平台失去了它本应该发挥的优势与功效,失去了对学生的感染力,学生的参与性自然不高。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效性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方式要突破当前现实困境的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实际内容。其一,增加内容趣味,提高教育灵活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成功的教育在于将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此,慕课要努力推行一种“精华式”、“精讲式”和“贴近式”教育,坚决杜绝内容讲解的“泛泛而谈”,观点阐述的“人云亦云”,借鉴意义

  的“漂浮不定”,力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其二,加快内容更新,提高教育与时性。首先,改进或是改变传统的板书方式,增强慕课基本表现元素的生动性和活泼性,除图片、表格外,增加链接、动画的应用。其次,加强对慕课教师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讲上,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平台建设。其一,开发师生互动平台,强化沟通效果。互动内容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心理即时动态,给予学生最大的资源提供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其二,促进教师全面参与,增强指导功能。高校应积极构建“双师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双师”指慕课上的主讲教师和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协同”就是将这线上线下,一里一外优势职能整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进行。

  作者:姚红军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

  一、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优秀传统文学在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上存在着许多突出且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学的道德意识或者价值理念,两者的融

  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缺少融合衔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衔接,这就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学一直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两者缺乏融合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僵化机械的融合,也就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也讲授优秀传统文学,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学的意义、文化内涵、概念范畴、时代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们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也只是囫囵吞枣而已,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没有让学生对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实际上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上的偏颇。二是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阐释,这种过度的阐释实际上带有娱乐性和低俗性,也就是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恶搞”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实际教学中非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反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尊敬感。毋庸置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过这种过度的阐释则不利于两者的衔接,同时也消融了优秀传统文学的实际教化功能。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融合存在隔阂。目前“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堂,这在本质上不仅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一个“传输

  者”的角色,他们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递与说教,就是将必要的知识点原原本本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学的精华或者是内涵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如”死水”般的教学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进而也谈不上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填鸭、说教”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兴趣是传统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二、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学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底蕴,在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方法。首先,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迟迟得不到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的核心就是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觉意识,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话语内容、精神蕴藉等进行

  深入的挖掘并积极转化且合理地运用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传统精神的传递,精神的熏陶和渲染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学、文化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还要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着“关照古今”的教学思想,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重新诠释和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最终在根本上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发展,从而使得传统文学重新焕发它的生命活力。其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融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和老师在双方平等、平行的地位上进行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原来死板、僵硬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老师不能再仅仅扮演“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思考和问题意识。同时,老师还要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形象生动中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学和文化,在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堂文化形式,还可以组织学

  生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的演讲比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以及名家讲座等,这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感受传统文学和文化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三、优秀传统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学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同时也蕴涵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政治思想资源,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格,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优秀的传统文学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和思想内涵,这些传统和内涵正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准则,优秀传统文学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正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学中的“孝悌、修身、齐家、格物、致知”等思想都可以在思想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修养和思想道德,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两者的融合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可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学、文化并将其逐渐地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修养,外化为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传统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要求,所以更容易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最终

  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其次,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传统文学实际上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被发现和挖掘,目前两者的结合可以将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转换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从而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内涵。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强不息的坚毅性格,还可以学习到厚德载物的人际交往以及忠义坚守的民族气节,这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曾包括的。传统文学在思想教育中的渗透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和内涵,最主要的是延伸、扩大了课程的实际外延,即在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打破了大学生以往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在加强学生之间凝聚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和谐社会校园和社会的建设。

  综上,优秀传统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教育中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因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启发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在侧面上加强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兰华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第三篇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括

  本调查属自制问卷,抽样调查。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调查对象抽取了驻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和内蒙古财经大学五所院校的学生。问卷发放总数为2000份,回收1942份,回收率为97.1%,其中有效问卷1936份。样本包含了不同年级、不同属性的本专科大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判断、人生目标定位等多个方面的思想动态。在193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680人,占35.1%,女生1256人,占64.9%;一本339人,占17.5%,二本1109人,占57.3%,三本308人,占15.9%,高职180人,占9.3%;一年级732人,占37.8%,二年级873人,占45.1%,三年级266人,占13.7%,四年级65人,占3.4%;中共党员205人,占10.6%,共青团员1645人,占85.0%,普通群众22人,占1.1%,预备党员64人,占3.3%;汉族1322人,占68.3%,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是558人和56人,占31.7%。

  二、对调查数据所反映情况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一)思想政治观念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政治性强、觉悟高,认识

  事物较为全面、深刻,能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观察、分析和思考政治问题,政治评价比较积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在大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以及是否应该关心和参与政治生活的问题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关心和关注度,也反映出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的积极性。说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明确的,大多数学生是比较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对于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这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端正的政治态度以及得出正确的政治观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当前的腐败现象持比较正确和理性的态度。其中有22.9%的学生支持“腐败是个别形象,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这一观点。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也是比较高的。对于利用网络监督政府履职情况的调查,有66.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参与,网络监督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或“积极主动参与,认真履行公民监督权”。可见,大学生的参政意识在不断增强。然而,相对的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当前的腐败现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上述部分学生的政治观的迷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这有待我们思政工作者有的放矢地做工作。

  (二)价值观念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占46.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表示“了解,并尽量做到知行统一”或“基本了解”。占30.6%的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占34.9%大学生选择“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做出贡献”;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占43.4%的学生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在于“培养各种能力”和“钻研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人生态度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价值取向又是价值观念的最直接体现。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高,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幸福的明天。同时,大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充满向往,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成就、获得较高社会地位以及他人认同和尊重等方面充满了渴望和追求。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行为是更加务实的。大学生已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希望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体现出充分的主体性和责任意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表现出多样性。在积极奉献的同时,还应该达到个人、集体、社会的兼

  顾,奉献与获取的统一。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目前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在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确立上存在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比如有14.6%的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金钱与物质财富”,认为有钱有权就是幸福;有同样比例的学生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在于吃喝玩乐”,说明了这部分学生在定义人生价值时过于功利和实用。需要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

  三、实证研究

  (一)思想政治观念

  在问及“你对下列国内热点问题最关注的是(最多选三个)”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其中有75%的大学生选择了“就业问题”,对“两岸关系”只有7%的学生关注。详见表1。在问及“你对下列国际热点问题最关注的是(最多选三个)”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日关系、东海南海和国际经济形势问题,其中选择前两项的同学分别为68%和64%,而对“伊拉克动乱”,只有占6.3%的学生关注。详见表2。在回答“你在大学期间了解新闻最常用的途径是(最多选两个)”时,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手机和互联网,七成的大学生通过手机了解新闻,近四成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手机已经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最主要渠道。详见表3。在回答“网上民主

  监督日益普及,你对于利用网络监督政府履职情况的看法”时,39.4%的大学生选择了“积极参与”,认为网络监督是一种有效的监督。14.5%的大学生对此问题持观望态度,还有1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参与,政府的事与我无关”,表明大学生的参政意识有所增强,但还应加以正确引导。详见表4。在回答“你对中国当代腐败问题的看法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当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中央应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加以惩治。这里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有21.9%的大学生认为“腐败丛生,已经难以让人信任”。对于这些同学要及时加以正面引导,使他们能够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详见表5。在回答“要选举某区人大代表,作为有选举权的大学生,你会”,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要主动参与,珍惜并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但也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了“弃权”,认为这是在走过场。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政治权利认识不够,应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其参政意识。详见表6。

  (二)价值观念

  在回答“你最想在大学里获得什么”时,31%的大学生希望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27.6%的大学生选择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在大学期间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比较具体、实用。详见表7。当问及“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是”,回答“了

  解”和“基本了解”的大学生占到46.5%,选择“一知半解”和“不了解”的大学生有31.4%。详见表8。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有65.5%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做出贡献”和“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只有14.6%的大学生选择了“金钱与物质财富”,还有近20%的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局限于营造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上。表明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引导。详见表9。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你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时,有38.1%的大学生选择了“所获得的财富”,有35.5%的大学生选择了“所拥有的权力”和“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只有20.9%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他人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与上面一道问题的调查结果有所出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不很牢固,容易改变和动摇。详见表10。在问及“你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的兴趣在于”时,学生的选择比较分散。在七个选项中,选择“培养各种能力”的所占比例最高,占27.8%。而选择“吃喝玩乐”和“谈恋爱”的大学生占到29.5%,选择“读课外书,扩展知识面”的只占5.9%。这种苗头非常值得关注。详见表11。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最多选三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拜金主义盛行”、“奢侈浪费”和“公德沦丧”,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品德修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同时也反映

  出大学生自身对这些现象给予足够关注并充满担忧,希望改变的迫切愿望。详见表12。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内蒙古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今后一个时期,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理想是精神支柱,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南。当前大学生中仍然有较大部分群体存在目标不明确,盲目、空虚及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是因为,我国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经常在现实中徘徊,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注重追求实际效果。思想多样、价值取向多元、追求务实是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这就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只有在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下才有个人理想,尤其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之中。各高校应注重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使学生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拓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与途径。充分

  发挥高校各类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途径:积极发挥各类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建立开放性、较流行的公共论坛;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政治思想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之中,必须将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现代知识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能够做到既传播文化知识,又传授做人道理,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成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大课堂,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正确的培养和确立。

  作者:傅彩云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第四篇

  1.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形成背景

  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学校党委认真组织传达传达、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同年9月,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了以突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思想教育重点。2007年11月,学校党委副书记周立在全国中医药学生工作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上,以

  《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施体系的探索》为题,详细论述了分年级分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临床医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仔细探讨、深入总结,形成了实基础、重提高、强发展的分年级分阶段实践教育工作模式。

  2.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医学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医学实践教育工作。临床医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的专业学习目标和综合素质养成要求,逐步探索了一套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分年级分阶段实践教育的工作思路。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低年级实基础、中年级重提高、高年级强发展的实践教育工作模式。

  3.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1低年级注重夯实基础

  低年级是学生专业思想形成、健康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根据这些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3.1.1以入学指导为开端,引领学生走好大学第一步在入学教育中,重点突出大学适应教育、良好学风的形成和

  职业理想的树立,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在专业思想教育中,突出学院的专业特色,传授医学专业的学习方法。除了辅导员全程精心指导。3.1.2以心理健康导航为重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低年级学生面临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院每年举办“人生导航”点对点活动,交流内容包括了学习、生活、党团教育、班级干部工作、团支部建设、考研、就业等方面,有效的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3.1.3以团学干部培训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分层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院一直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学院已连续举办五期团学干部培训班,有600余名新生干部参加了培训。低年级学生骨干的培养和典型的挖掘、树立,为学院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年级注重提高素质

  中年级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长见识、扩视野的关键时期,学院为中年级的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2.1以“真中医”文化节为依托,学术科技活动全面开展,学生专业素质更扎实以真中医文化节为平台,形成了“省青年中医为指导、中医经典学习为重点、学术竞赛为特色、三真学社为基础”的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2012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

  赛中,我院有1个作品荣获金奖。在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学院有21名学生的项目获得支持。在2014年全国中医药临床技能竞赛中,我校获得三北地区一等奖。

  3.2.2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学生服务意识明显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强化专业素养的作用,多年来形成了日常志愿服务与暑期三下乡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辽源渭津镇、公主岭团市委、先锋社区等6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依托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红炉园地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医疗保健、爱老敬老、中医药宣传、支教等服务,受到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多年来,学院精心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百余个乡镇。

  .3高年级注重发展能力

  高年级是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就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核心,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求职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3.1以就业指导为核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工作是高年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内容,学院主要围绕学生的就业、考研等问题开展择业就业观指导、自信心教育、抗挫折能力培养,为每位学生建立就业指导卡片,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在共性教育、跟踪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实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3.3.2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示范教育,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

  能力13年来,学院共有120名志愿者分赴四川、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海南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学院注重挖掘志愿服务的学生典型,通过回访、座谈、事迹报告等形式,对在校生进行典型示范教育,鼓励学生服务基层。2008年与2011年,学院两次与校团委组织寻访团,赴四川地震灾区、内蒙古和宁夏看望了我院在西部扎根和服务的21名西部志愿者,志愿者们在西部的无私奉献引发了在校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4.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学院分年级分阶段推进的实践教育工作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低年级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初入大学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很好的巩固;中年级学生对医学学习的信念得到很好的坚定,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高年级学生就职竞争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毕业后的就业信心得到很好的树立。通过工作模式的实施,学院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有1个项目获得吉林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学院获得长春市优秀管理集体称号,2名学生获得吉林省“十佳”大学生,3名学生获得长春市“十佳”大学生等诸多荣誉。

  作者:于铭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第五篇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49亿,网络已经渗入我们的世界。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关键在于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我们不可能阻止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大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网络素养,让网络为己所用,而不是被网络牵着鼻子走。

  1.网络使用率较高,但网络自我管理能力急需提高。评价大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使用率较高,但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近四成的大学生在网络面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被网络所左右。很多大学生大部分上网时间花费在娱乐休闲购物上,网络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缺乏利用网络主动学习的意识,学校的在线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学生有利用网络学习的主观愿望,但实际上网学习过程中,经常经不住诱惑而中途转向网上娱乐活动,导致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效果较差。

  2.网络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差。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浅,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盲目跟风等。针对电脑上网安全问题,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生会关注电脑的运行状态并定期更新系统或杀毒软件;而关于网上交往安全问题,部分大学生缺乏警惕性,轻易相信陌生人,给那些居心叵测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

  3.网络道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网

  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让一部分大学生误认为可以免除道德约束和承担责任。例如,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实施极端的人身攻击行为,宣泄情感,导致问题复杂化;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恋,同时和几个网友谈恋爱,爱情观扭曲;有的抄袭网络文章,把他人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助长不良学术风气;有的浏览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网站,身心受到毒害。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素养水平较低,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络新环境,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网络,和谐网络急需培养高素养的网民。1.国家和社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政策的制定,网络监管体系的健全,关于网络素养在社会上的大力宣传,需要国家和社会做大量的工作,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监控网络文化,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企业等机构可设立专职发言人,及时澄清网上不实信息,使公众得到充分、透明的信息反馈,消除谣言、谎言滋生的土壤。其次,网络媒体要严把网络正能量的源头,杜绝有毒有害信息传播,坚决做到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提供不健康的内容和链接,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2.学校方面。网络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也可举办一些关于网络素养的宣传与讲座;或在相关学科中渗透网络

  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具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举办以提高网络素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能认识到沉溺网络的危害性,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的建设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的资讯、多样化的服务、多学科的知识等能大大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网络道德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班级QQ群、校园网站、校园贴吧等平台发布校园活动信息,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网络。3.学生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修养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行良好网络素养的内化等,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增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自觉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的绿色网络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规范的网络行为、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引导大学生更合理地利用网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避免受到网络的毒害。

  作者:申雯喻瑞平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省宁乡县第六中学

  第六篇

  微信作为一款新兴的手机APP新媒体软件,自推出后,用户数量迅猛增长。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强,接受快,因此微信这一具有“解放拇指”、语音聊天、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视频、资费低廉,同时又集手机通讯录、QQ好友和“附近的人”等渠道为一体的特点的交流软件,现已基本覆盖高校大学生手机用户群体,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甚至“95后”。这一代人,处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思想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鲜明的自我意识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同时在他们身上体现。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荣誉感。因此,以微信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平台,增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同时,也给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微信的优点更好的服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减小微信的不良影响成为一个尤为重要的内容。

  一、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作为新兴的手机APP软件,微信在大学生中应用普遍化。微信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交流媒介,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共享性、便捷性、互动性及平等性,不仅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还能对大学生的视野扩展、知识更新、能力增强提供便捷的渠道,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形成。其次,微信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纷纷开通微信账号,作为一名普通的微信使用者,可以很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微信朋友圈平台或是建微信群的功能,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健康的思想、言论,不受交流场所、环境及时间的限制,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以免问题不断堆积,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1]。再次,利用微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的时时功能随时随地的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发表看法,这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双向互动,也可以使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师生间有效的沟通,能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认知认同,情感共鸣,使学生老师真正融为一体,从而使正确的思政主导和正能量能有效传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首先,微信使大学生更多的沉浸在虚拟的世界当中。在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各种手机聊天APP层出不穷,由于微信具有交流的灵活性和时时性,以及手机流量少、时时定位、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各种有趣的功能,为大学生的生活增加了色彩,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形象快捷省钱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视频语音聊天功能,让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微信作为一款交流软件,扩展了学生的交往圈子,增加了他们的信息获得渠道,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意识及社交能力,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微信在以它生动灵活的特性吸引大学生的同时,已慢慢浸入学生的生活,侵占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沉浸在手机微信提供的虚拟世界,而慢慢忽略了现实中的生活。如今的大学校园,无论是在教室、餐厅还是图书馆和运动场,甚至是走在路上,手里拿着手机,低着头在玩的同学都不在少数。这种手机时刻在手的现象,已渐渐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上课、下课都要去刷一刷朋友圈,点赞及互相转发状态,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微信上精力的过度投入,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它的依赖性,而使得学生与现实脱离,妨碍了他们正确的处理和思考现实问题。其次,微信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微信作为互联网的一个终端,与其联系紧密。由于微信门槛低、信息集中化、灵活化、私人化同时又缺乏微信信息的筛选机制,使

  得社会上各种思想及观念一股的涌入学生的生活。通过微信传播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不健康的信息通过微信浸入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微信的验证环节薄弱,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大学生信息。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他们往往在注册微信账号的时候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头像照片及联系资料等,以便于在加好友时,能被老朋友认出来。但是,这却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微信容易注册,身份验证功能薄弱等特点,盗取大学生的微信账号,并散布不良信息,甚至是利用盗取的账号进行诈骗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也成为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微信是一款新兴的即时手机交流软件,而大学生是其主要使用群体之一。手机微信的出现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和推广,都是利弊共存的,在微信登上时代舞台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充分认识微信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从短期来看,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微信的普及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面临的客观事实。在现实基础上,有针对地挖掘、利用微信平台功能开展相关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微信的时代正能

  量,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教育作用,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重点和我们的最优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延伸到微信这个全新的网络平台上,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微信的特征特点,才能正确的通过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微信带来的变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做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更多。

  作者:张娟单位:淮海工学院

  第七篇

  一、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形象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使得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纵观古今中外的任何文学作品,它们与思想政治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让文学作品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首先,文学作品与思想教育的特点。文学就是在以语言为载体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它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在人的情感和思想理念作用下的一种有机产物,是作家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能动表现。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形象性、真实性以及审美性,这使得其自身区别于其他的意识形态,这些特点不仅带给人们审美愉悦,同时在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情操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50年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

  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教育,不过目前学界对它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文学作品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随着人们社会主体性的增强,其表现和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灵活性、潜隐性、自主性和“非常规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它与文学作品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同时也为它们服务,并且都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其次,文学作品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文学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仅本质相通,同时它们还存在着一致的目标,文学作品中蕴藏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表现的内容内涵,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引领保障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一方面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枯燥无味、呆板生硬,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表面化和肤浅化。文学作品可以辅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审美性等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接受,这就使得学生客观上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学作品中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文学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化的观点、理念、精神以及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且生动的理念,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和共鸣,进而使得学生在情感共鸣

  和审美体验下提高了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和效果。同时文学作品的存在也离不开或者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对文学作品产生间接、直接或者隐含性的影响。

  二、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辅助性,并在辅助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作用。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一种激励作用,因此当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学生也会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激励与鼓舞。首先,文学作品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某项学习活动带有一定的动机和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以一种高度热情的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参与性和理解性。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兴趣和动机是大学生接受、理解教学内容的核心与关键。大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课堂整体氛围较为枯燥生硬,这在根本上就打消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文学的独特性就表现在它可以将这些生硬呆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图卷,让学生在真实和形象中了解真实的社会形态,并在实例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且可模拟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其中探讨、模拟各种社会生活,进而对课堂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有了真正的理解感受,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各个高校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分析。文学除了真实、形象性之外,它本身还蕴涵着隐喻性,文学的隐喻性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抽象、深奥的理论思想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隐喻可以让学生通过常规的语言形式理解到非常规的事物或者理念,在本质上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文学的隐喻性在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原有的教学只是单一平铺直叙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隐喻性则可以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想象中理解抽象思维,这容易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也加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审美娱乐性,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想象的乐趣,最终完成对思想政治理念的理解认同以及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实施。

  三、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作用

  文学作品除了激励作用之外,还具有感染作用,正是这种感染作用才使得文学作品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与接受,同时也容易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的思想行为,文学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作用

  也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首先,在文学感染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单纯的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概念,终极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可以将内在的思想概念等转换为外部的认识实践,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将政治观念或者道德意识完全融入到真正的日常生活中,不过这种内外的转化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研究表明,内在的理论意识只有得到真正情感体验时才能真正转化为思想意识并在实际行为中长期地贯彻下去,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情感的教育,而文学作品本身蕴藏的深层次情感正好符合这种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加深,就会真正地理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价值,这种情感的体验既包括理性的认识,也包括感性的认识,并且这种感性认识更容易影响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理解,从而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外在行为准则和行动标准。由内向外的认知虽然复杂,但却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其次,在文学感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生硬,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显然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课程的传授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情感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认知,一方

  面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节操道德意识,一方面还可以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最主要的是它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情感的认知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文的情怀与关怀,同时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追求等有重新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打破目前社会中人情冷漠、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曲线和观念,最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综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因此各高校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选择,因为目前市场上的书籍良莠不齐,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者:陈润瑶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第八篇

  1新媒体环境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在关联

  1.1新媒体环境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

  信息公开、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广泛参与等既是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也符合公民意识教育基本内容的要求。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的及时公开与传递,有助于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多元,

  社会公共信息发布更加公开透明,公众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信息的充分掌握对于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公众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其二,互动开放的参与环境,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依托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公众对社会话题的参与不再仅仅停留在接受和了解的层面,而是可以更为深入地参与到事件讨论和问题解决中去。在参与讨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一名公民所要履行的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被公民切身体会到,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大局观念得到巩固和增强。其三,民主平等的表达渠道,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中,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表达质疑和诉求不再受“身份”的限制,新媒体平台为公众建立了一个更为民主与平等的表达渠道,使普通民众也能和媒体一样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力。新媒体的身份隐蔽性和平等性使得监督的成本和风险较小,更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通过在网络舆论空间检举揭发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激发公众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感。

  1.2新媒体环境助力公民意识教育模式的创新

  公民意识教育重在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觉意识,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受教双方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通

  过对公共生活领域热点话题的积极探讨,帮助教育者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受教育者将理论内化为意识。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相关的政治理论课程,系统地指导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个要素组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主导整个教育过程,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和掌握教育内容。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虽然有助于受教育者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认知理论知识,但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教育者往往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双方之间缺乏更为全面深入的互动交流。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即时互动的特点,能够帮助教育者在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与受教育者开展互动。将新媒体平台引入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互补,将“线下”的理论教学与“线上”的交流互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教育者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个性需求,更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对社会生活领域热点话题的探讨交流,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参与其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加深理解与内化。

  1.3新媒体环境拓展了公民意识的实践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的互动交流环境为公民意识教育提

  供了全新的实践场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互动的具体场所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让这种互动在更大的时空中构建,公众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而转变成为了公民。[2]”随着新媒体全面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身份”退场的虚拟空间给予了公众更多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与自由,也同样为受教育者参与公民意识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在2014年茂名PX项目事件中,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发现,百度词条上PX的属性被网友由“低毒”改为“剧毒”。清华大学学生认为,这样的篡改有悖于科学常识,于是双方展开拉锯,短短几天PX的属性在“剧毒”到“低毒”之间反复被修改30多次,引发网络舆论热议。这次事件虽一波三折,但最终以清华大学学生的完胜落幕。在上述个案中,大学生理性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同时也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是当下大学生公民意识训练和实践的典范。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多元化思潮充斥下的网络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作用相对乏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扭曲和弱化着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2.1缺乏有力的舆论引导,主流的意识形态遭到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元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使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和政治体制。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迥异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多元文化间的碰撞缺乏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辨,加之互联网舆论的扩散效应和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致使一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政治制度盲目崇拜,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制度等主流意识形态则受到冲击。

  2.2缺乏完善的法制约束,网民责权意识淡漠

  新媒体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与自由的空间,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对迟滞。对于价值观、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这个法律和道德约束力相对薄弱的虚拟环境中,仅靠个人的道德自律难以持久地约束自身行为。新媒体平台互动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普通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面对新媒体平台上汇聚的海量信息,其中的感性信息比理性信息更容易得到受众的注意和转发。这使得一部分新媒体使用者对感性信息呈追逐态势,为了博取眼球,甚至不惜以臆测代替事实进行传播。2014年5月,呼和浩特市一名大学生卢某在微博上散布关于“40余名暴徒抵达呼和

  浩特”的信息,后经当地公安机关查证,该消息为造谣信息。而卢某散布这条网络谣言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微博的关注度和转发量。这个案例中,大学生盲目地追逐注意力崇拜,展现出的是其非理性的一面,也是公民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而广大网民在转发和扩散这条不实消息的过程中,缺乏对消息本身真实性的甄别与考量,甚至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参与其中,成为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者,在这样的现象背后也暴露出新媒体环境下法律与道德约束力缺失的短板。

  2.3缺乏理性思辨精神,滋生偏激的批判意识

  受限于主观认识层次的差异,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容易片面地放大或进行过度解读。在传统传播媒介中,由于传播速度较慢,类似的误判造成的影响会小很多,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则不然。2009年3月两名女子因穿和服在武大樱花园拍照,引发学生的反感并遭到了驱逐。这一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形成热议,网友对当事的两名女子群起而攻之,并且事件发展愈演愈烈,不断地向偏激的方向发展。更有甚者对两名女子展开“人肉搜索”,将其信息公开置于网上供网友批判。而根据事后媒体的采访,其中一位涉事女子表示,穿和服拍照只是觉得好看,没有任何其他意图。当事人的无心之举却为自己招来大祸,网民这种偏激的行为方式值得反思。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独立意识相对薄弱,而盲目从众的心理又使他们容易发表非理性的言论,缺乏理性思辨精神导致了大学生轻率盲目地参与到网络事件中去,忘却了作为公民所应坚持的道德与法律底线,成为了浮躁与从众的一份子。类似的网络事件也在无形中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公民意识设置了障碍。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环境有效对接,不仅要着力克服网络公共参与过程中的弊端和负面效应,也要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探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路径。

  3.1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公众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传统的信息受众群体逐渐参与到媒体中来,拥有了生产、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了解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培养甄别与评判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过媒体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传播媒介所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现实环境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传播媒介对相关的信息或事件进行筛选和加工后呈献给我们的虚拟环境,而这一过程中与现实环境就会存在某种有意或无意的偏差。[3]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传统媒体,也同样适用于新媒体,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做出正确的解读与评判,提高他们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认识能力。除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解读能

  力以外,理性表达见解也是使用网络新媒体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新媒体网络为公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平台,各种思想与观点得以在这一虚拟的领域内彼此借鉴、自由辩论,并最终以达成理性共识的方式,形成促进合理决策的舆论力量。面对复杂的环境与问题,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大学生想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开展公民意识实践,则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3.2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激发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实践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群体,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更为热衷于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从思想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学会以公民的身份来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新媒体网络的出现,则为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实践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借助网络的力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公民意识的内涵也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3大力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环境保障

  一方面,要规范网络舆论引导。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主流新闻网站,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准

  确的、权威的报道,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网络媒体同样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对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报道,在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消除了一些虚假信息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同样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递争取到了新的阵地,借助新媒体网络的广泛受众性,可以使人们更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新媒体社交行为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网络实名制。要使网络社交行为趋同与真实社交行为,推行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只有让网络活跃的个体在虚拟社交中感受到“法治”的严肃性与合理性,并为之承担法律风险时,才能杜绝网络暴力等负面行为的出现。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要求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思路、新方式。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不仅是整合放大新媒体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优势,也是为了我国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做好铺垫。

  作者:张宾单位: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九篇

  一、一颗“启明星”,闪耀辅导员的忠诚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

  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工作多年的一线辅导员,我认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必须将辅导员队伍的忠诚教育放在首位,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为大学生自控力起骨干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不间断的教育,增强广大辅导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促使辅导员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引导大学生改善自控力。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二、一缕“晨曦光”,照亮辅导员的心扉

  如果没有满腔爱心、没有乐于助人的精神,是很难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树立平易近人、和蔼温馨的观念,通过经常性的交心谈心,掌握辅导员真实的思想状况,换位思考体谅辅导员,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愿望,尊重和采纳辅导员的合理建议。要正确对待辅导员的不满情绪,多做释疑解惑、化解怨气的工作,多做宣传引导、耐心说服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一心的工作,使辅导员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防止他们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和自控力。各级院领导干部和系书记要把整个校园当作一个大家庭,把同事都看成是自

  己的兄弟姊妹,用真挚的感情和实际行动来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做到诚心、交心、知心、暖心,就如同一缕“晨曦光”,照亮每位辅导员的心扉,一定能形成心齐气顺、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三、一个“加油站”,提升辅导员的素质

  高校应把提高辅导员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教育方式。要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须做好七项技能的培训。一是语言方面的技能,包括演讲、谈话和语言文艺表演,与大学生谈心、交流等;二是写作方面的技能,即日常管理应用文的写作,工作计划规划和要点、工作总结和简报、工作报告、请示和制度等;三是运筹方面的技能,工作和活动的整体策划、主题设计、实施谋略;四是公共关系方面的技能,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组织、筹备和实施,各部门协调、处置、公关等;五是信息整合方面的技能,包括现代信息源的开发利用,文字录入及图文编辑,网络信息搜寻、网上互动等。六是生活指导方面的技能,日常生活事物的处理与操作以及交通安全防范、突发情况的应对等。七是礼仪社交方面的技能,组织大学生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众礼仪、赛场礼仪等。

  四、一场“及时雨”,滋润辅导员的心田

  辅导员承担的是高压力、高强度的教育管理工作,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递者、播音员,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比

  普通人更为突出。要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通过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实施科技强队,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必须注重用好激励机制,用奖励弘扬先进、惩处鞭策落后的方法,营造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工作氛围,形成一套体系,让大学生耳濡目染,积极改善自控力。对辅导员首创的经验、取得的成绩、突出的事迹,要及时表扬肯定,大张旗鼓地宣传鼓励,让辅导员充分体验干事创业的成就感,激发辅导员的旺盛斗志。要妥善引导辅导员减少与学生日益扩大的年龄差距带来的管理代沟,分析了解辅导员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出路,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五、一盏“警示灯”,注视每位辅导员的动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辅导员面临着经济改革大潮中各种各样的诱惑,称职的辅导员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大学生自控力的主要参照物,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如个别辅导员存在对学生吃拿卡要,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要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保持辅导员良好的生活作风,杜绝侥幸心理,时刻自我警惕、自我戒备、自我约束、慎行慎独,不放松、不放纵、守规矩。

  六、一条“红绶带”,衡量辅导员的业绩

  “言传不如身教”,思想教育不仅仅是开会、学文件、读报纸,应从多种途径来开展。既要注重平常传达学习政治

  理论,又要联系实际工作开展实践教育;既要在日常管理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上有的放矢,又要在考核标准要求上实行精细化管理;既要不断加强辅导员正面教育疏导做到发挥榜样力量,又要注重反面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要狠抓辅导员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注重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永不言败,昂扬向上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围着红旗转、瞄着第一干”的争先意识,牢固树立“小岗位要有大作为”的进取精神。要通过培养和树立标兵能手、先进典型,使广大辅导员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激励辅导员争先创优,用言传身教改善大学生自控力来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尚明玉赵福生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第十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首先,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的载体,它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数字技术

  的繁荣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产生,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于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无论是在作家的写作心态方面,还是在作品的表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是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对网络不仅接受程度高,而且参与网络互动的热情有增无减,这为网络文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资源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学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它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总之,网络文学的出现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同时,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作用巨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向导,它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与保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方式,其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引,如果没有思想政治作为自己的向导,那么网络文学就无法实现文以载道的育人作用。网络文学以新颖的表现方式、与众不同的审美内涵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能丰富

  社会阅历,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活力,与传统文学相比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其间充斥着许多文学的糟粕,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网络作家要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在思想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这是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原因。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是新兴网络技术与文化内容相融合的综合体,是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衍生形式。网络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且它还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遭到冲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交往能力。首先,网络文学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为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畅所欲言。网络文学的发布门槛低,这使得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络作

  家的可能,大学生作家就是网络文学创作大军中的一大主力。开放的网络环境在开拓大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学作品迎合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情绪波动极大。网络文学在情感表现方面更加直接、大胆。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总之,网络文学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全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在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网络文学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网络文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很多作品甚至离经叛道、是非观念淡薄。[2]网络文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方面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使他们陷入迷茫、颓废的境地。高校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这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与广泛性。但是网络文学中还充斥着许多腐朽的垃圾文化。它们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沉迷于网络

  虚拟的世界中难以自拔。网络文学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进而走向歧途。因此,高校在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趋利避害,不断激发网络文学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网络文化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文学虽然具有写作门槛低、参与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等诸多优势,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例如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思想艺术价值不高,这严重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深入大学生心灵并产生长久影响力的一种教育,其过程是细微的、漫长的,同时也是曲折的、复杂的。[3]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首先,文学网站要加强监管,切实落实和完善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如何将网络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网络是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空间场所,但同时这种自由与开放也造成了网络环境的混乱,致使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形,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为此,高校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完善文学网站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监管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为大学生思

  想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尚不完善,这给网络垃圾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确保网络文学的绿色、健康,网络监督部门可以加强对网络文学的过滤与甄别,最终彻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文学的写作方式。其次,高校在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筛选。学校掌握着大学生教育的主动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为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从学校入手,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意识。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味,很容易使他们迷失在其中,无法自拔,这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十分不利。复杂的网络文学环境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学校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的优势,引导教育工作扎实、稳步地向前迈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其时效性的实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对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形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教育方式,网络文学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丰富了高校

  思想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作者:覃华艳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篇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出了新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3.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复杂多变,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

  4.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日趋明显,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必须立足实际,站在历史高度和现实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研究,落实党的文件精神。根据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和党的有关文件,首先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二要紧扣“四项主要教育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三

  要把握“六个坚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四要抓好“七个重点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加强社会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抓好落实中央文件精神。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以建设一支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总目标;第二,必须完善工作队伍的管理制度,确立“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可持续发展队伍建设机制;第三、完善全方位、动态的、科学的考评制度,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第四,进一步加强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大新上岗学工队伍和德育骨干的培训力度;第五,通过岗位锻炼、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科学研究等实践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理素质和工作水平;第六,总结和表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和突出成果,调动集体积极性。

  3.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①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和教学调研工作,增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②进一步完善教学

  内容和教学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课堂教育。③紧密结合师生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现实、分析形势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利用学校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校园人文环境、学校群体形象、学校历史文化、师生精神风貌等多方面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第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园宣传阵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展现时代精神风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健康发展;第三,组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总结推广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第四,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第五,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到社会,为社区建设、村镇建设服务,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5.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应重视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步努力打造功能齐全、栏目较多、内容丰富,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专项思想政治网络平台,着力于引导师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步培养政治立场正确、组织纪律严明的学生网络管理队伍,鼓励学生创建论坛、交流群,促进学生的沟通与学习,第三步通过搜集网络舆情、开展网络监控,发布主题引导帖子,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抓好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网络平台三个主阵地,全面加强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创新。

  作者:王世宇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第二篇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调动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学工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硬、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专兼职结合、以专为主、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学工干部队伍,为全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主动服务学生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广大学生干部

  传承“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目标。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注重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鼓励广大学生到基层、工农群众中去,增长知识才干。不断创新活动模式,形成以点带面、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工作格局。广大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服务中奉献社会,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大中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进社区”活动、支教帮扶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服务、扶贫支教、政策宣讲、法律宣传等志愿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育人效果。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注重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最为关注、与其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积极为家庭贫困生办理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审批手续;二是勇于创新,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

  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及奖励体系进行了优化组合,在扩大获奖面的基础上,对品学兼优贫困生衽政策倾斜,较好地体现了以奖代补的原则,有效发挥了典型教育及引导作用;三是以助教、助研、助管为宗旨,拓宽校内勤工助学渠道,安排勤工助学岗。同时学校广泛发掘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校友及社会慈善机构建立联系,在学校设立助学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较好地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有效确保其学业的顺利完成。

  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对大二、大三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开设“学习心理”“、交友心理”等专题讲座。对毕业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择业心理调适、职业心理准备、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为全面促进就业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对实习生、毕业进行就业形势、择业观、创业观及职业道德、法制、诚信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方针政策,提高社会竞争力。进一步加

  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外宣传,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在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上方便,开展专场洽谈会的基础上,精心办好两次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为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择业、就业机会。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节,形成特色的品牌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要以建设良好校风学风、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加快学习型校园、节约型校园建设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第二课堂等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王真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篇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据统计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部分近半年来213月2日至1月2日以思想政治训练为主题的文章有5474篇其中以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为主题的有229篇约占总数的3814以高校思想政治训练为主题的有12672311尽管后两者内容有部分重合但粗略估算同学思想政治训练文章总数占思想政治训练一半以上而在其他文章中则涉及对思想政治训练多个方面的争辩如历史争辩基础理论争辩交叉学科争辩比较争辩等尽管争辩视角是多样的争辩方向也是不同的但最终的争辩目的同样是为了完善思想政治训练理论指导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实践

  思想政治训练实践论文(共5篇)

  第一篇:高职思想政治训练新思路一、“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训练创新供应了新契机工学结合拓展了高职生思想政治训练的空间。工学结合模式下教

  学过程的开放性、真实性和实践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所形成的宽敞的训练平台、丰富的训练题材、生动的训练素材,为拓展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的载体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同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同学了解和生疏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殊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生疏,有利于激发同学对学习和训练的乐观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学问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工学结合有助于增加同学的自我训练力量。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能直接规范、约束同学的思想与行为”[1],对同学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在企业管理模式下生活、工作,有利于树立劳动观念和提高团结协作意识及自律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态度,增加社会适应力量。

  二、“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训练存在的问题1.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训练面临新的境遇工学结合新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训练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半封闭的学校训练走向比较开放的社会训练,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

  1

  际的顶岗实习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这种模式留意同学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也给同学带来不少困惑和挑战。学校和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模式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以提高受训练者综合素养和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同学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部分同学自身存在的职业道德素养缺陷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无遗,如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恳守信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职业生涯进展中抱负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假如不能很好解决,就会影响同学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健康进展。

  2.工学结合境遇下思想政治训练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下,高职生有大量的时间要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成为高职生培育技能、接受训练的主要场所之一,思想政治训练工作的战线也必定要拓展到顶岗实习单位。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职师资队伍中“双师型”老师(既具备老师资格又具有心理询问师等专业技能资格)格外少,制约着思想政治训练平台的拓展与延长。同时,高职训练教学实践中将职业素养训练与实践力量训练有机结合上,还缺乏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创新。3.工学结合境遇下思想政治训练的方法有待改进传统“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人才培育模式下,思想政治训练以课堂教授、班会活动、老师谈心等为主要手段。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

  2

  下同学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而且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这样传统训练手段的效果就会格外有限,信息手段自然成为主要手段。在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正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训练中渐渐普及,但90后同学追求新事物、使用新手段的频率不断加快,有时候往往思想政治训练工刚刚把握一种工具、搭建好一个平台,却不得不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导致开展思想政治训练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训练的思路与对策新境遇需要新思路。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育目标,企业要为社会制造效益,工学结合就是桥梁,而这桥梁的通畅、高效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方向的全都性,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训练就是这一方向的根本保证。1.依据工学结合职业性特点,实现思想政治训练与职业道德训练互动“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体现,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它作为分散职工的重要思想武器,要求职工融于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做一个企业人”[2]。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有良好思想素养又有优良职业素养和工作力量,即通常所说的“又红又专”。工学结合职业性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企业的这一需求。由于工学结合,既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育和职业操守的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训练和培育,这就转变了过去职业素养训练和思想政治训练相偏离的状况。高职同学职业素养训练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训练、职

  3

  业情感训练、职业习惯训练和职业力量训练等内容,其中彰显育“德”功能的职业道德训练居于核心地位。为此,我们借助工学结合这一平台,紧密联系同学的专业特点和岗位实际,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思想政治训练同职业道德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让同学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我们还特殊留意让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亲身经受,用事实训练同学,引导同学自觉地进行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训练,使思想政治训练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有利于同学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3]。

  2.借助工学结合实践平台,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以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各高校基本上是接受组织同学观看录像、参观爱国主义训练基地以及寒暑假让同学带着专题分散到农村或进入企业进行社会考察,返校后交一份调查报告完事,教学实施效果不抱负。高职同学实行工学结合以来,同学有大量的时间深化企业一线实习实训,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老师(优先考虑“双师型”老师)、同学专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一起担当实习同学的思想政治训练导师,指导同学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同时,体验社会,体验企业生活,适应企业要求,学做一个企业人。同时,“在工学结合中设计一个综合考核评定表。评定表既有对专业技能实践的具体要求,也有职业素养表现的内容。通过综合考核评定,确定同学成果并与同学的年度考评、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挂钩”[4]。

  4

  这样将工学结合中同学在企业的实际表现纳入课程考核之中,既能固化工学结合的成果,也能挂念同学树立正确的职业抱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3.充分利用现代训练技术手段,建立思想政治训练网络阵地当今社会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化,特殊是给青少年同学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2021年的高校同学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网络在同学猎取信息中的主要渠道地位进一步提升。73.1%的同学猎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微博在同学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高校生使用微博,比2021年上升了13.1个百分点”。因此,当前探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训练网络阵地完全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学结合培育模式下,同学会有较长时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掩盖面大、形式多样、便利准时的优势,在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搭建网上沟通平台。思想政治训练工应在走访了解同学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形势训练网、心理健康训练网、科技创新网、职业训练与就业指导网等融学问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训练网站或网页,使难以面对面进行的沟通变得自然通畅。建立思想政治训练网络阵地的原则是坚持以同学为本,加强对同学的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长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时空,拓展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的领域,打造立体训练平台。4.校企领导齐抓共管,实现思想政治训练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训练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使人实现社会化,

  5

  具备职业力量。通过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在校生在具备系统的、完备的理论学问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社会体验和熬炼,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关注高职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工作,将能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院校应当发挥优势,加强工学结合管理,提高工学结合质量,在顶岗实习同学中深化开展思想政治训练,乐观推动就业工作,更好地服务同学、服务经济、服务社会。订单式培育、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将学校训练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使高职同学处在“社会到底需要我干什么,我适应干什么”的境遇中,简洁实现学业与职业,做事与做人的有效对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动工学结合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应坚持探究、深化实践、查找思政工作的新思路,将工学结合中的思政工作推向新阶段。

  :1施敏发2姚祎工作单位:1.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安徽科技学院

  其次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思考一、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的生疏近年来,虽然学者们都在关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的理论争辩,但学者们并未就此达成全都,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的生疏分歧照旧存在。目前,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的生疏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训练者和受训练者是主体,训练资料是客体,训练者和受训练者构成主体间性关系,二者共同以训练资料为客体。如张耀灿教授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是指两种关系的

  6

  统一,一种关系是训练者与受训练者都作为思想政治训练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训练者与受训练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训练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训练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训练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训练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1]张耀灿教授把思想政治训练活动看作是训练者训练和引导受训练者共同生疏训练资料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训练不仅仅是生疏训练资料的实践活动,而且是通过训练资料这一中介更好地生疏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践活动。其实,就是训练界也很少有学者把训练资料当作客体来看待。华东师范高校陈桂生教授认为,“训练的三要素中,训练者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受训练者的相应活动以训练资料为中介,才得以实现。”[2]因此,我们认为,把训练资料当作思想政治训练客体是欠妥的。那种把训练资料当训练客体的训练活动不正是今日正在发生的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围围着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训练资料进行的训练灌输吗?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其次种观点认为,训练者和受训练者都是思想政治训练主体,二者构成主体间性关系,同时,二者又各自以对方为客体。如萧红梅等认为,“思想政治训练中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训练者)与另一个主体(受训练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训练者与受训练者同为思想政治训练活动的主体,结成一种互主体关系,其中体现出来的主体间性,是对个人主体性的超越,是训练者和受训练者两个主体在思想政治训练的对话与理解中的和谐全都性,彼此互为主体又互为对象。”

  7

  [3]这种把思想政治训练者和受训练者都看作是主体,彼此又是对方的对象,看似找到了思想政治训练客体,实质则是迷失了客体。我们认为,训练者与受训练者之间相互理解、公平交往的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训练的核心,但仅仅是双方良性互动还不够,还需要双方发生有效的互动。所谓有效互动就是指双方在正确生疏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下发生的良性互动。假如双方发生的互动脱离了现实生活,那么这种良性互动是一种“异化”的互动,是一种异化的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说,这是一种没有客体的互动。第三种观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如岳伟等,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互识’是指主体之间是相互生疏和相互理解,‘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所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4]应当说,强调思想政治训练者与受训练者的良性互动无可厚非,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训练所必需的。但是脱离训练客体以及现实生活来谈论二者的互动是值得商榷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训练传统的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但假如只是简洁地套用哲学概念,不仅不能解决思想政治训练已有的问题,而且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要正确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这一概念,我们认为应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训练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入手。

  二、思想政治训练:人类社会一种主体间性精神实践长期以来,学界始终对思想政治训练主客体存有争议。传统思想政治训练将受训练者看作思想政治训练客体,受到学界的广泛质疑。

  8

  一部分学者正是基于此,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借鉴到了思想政治训练领域,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这一概念。但学界并未真正吸取和溶化主体间性理论,而是简洁地嫁接之后,不仅没有解决已有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理清楚思想政治训练主客体,首先要搞清楚思想政治训练本质。思想政治训练本质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思想政治训练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或人性的一种彰显。换言之,思想政治训练是由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两重性的论述是我们探究思想政治训练本质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5]

  马克思所阐明的人的两重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隐秘及思想政治训练本质。一方面,他从客体性向度揭示人必定地无可避开地存在于他所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社会条件之中。缘由在于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他不能脱离他的对象物而存在,因此,他的生存状态要由各种对象关系所规定,易言之,他是以一种实然状态存在着的。思想政治训练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无疑要继承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所以,训练者和受训练者首先要把握和继承人类已有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人的主体性向度揭示,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是,他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象性活动,去超越各种被给定的对象性关系,去打破那种已有的生存方式,去实现所应是的目的。思想政治训练作为人类社会一种

  9

  精神实践,除了要继承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以外,还要制造人类新的精神文明。所以,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在继承人类已有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制造人类新的思想政治素养。概言之,思想政治训练是一种以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对象,实然与应然相统一,训练与自我训练相统一的主体间性精神实践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训练者与受训练者都是思想政治训练主体,二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客体,思想政治素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可见,思想政治训练本身就蕴含着主体间性成分,只是长期以来被遮挡了而已。

  三、探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的意义从理论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争辩,有利于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发挥受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训练界受传统训练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将受训练者作为训练客体来对待,把受训练者看作是等待训练者来进行塑造和灌输的对象,忽视受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即使近年来,学界开头渐渐重视和探讨受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这种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探讨也仅仅停留在受训练者接受训练者塑造和灌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易言之,当前学界探讨受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仅仅是受训练者在接受训练者灌输时的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非受训练者作为人的存在的那种从不满足四周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之此时此地现实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超越四周环境的那种超越性和制造性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认为,在传统思想政治训练活动中,在训练者如此理念的主导下,受

  10

  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越强,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就丢失得越多,其进展成为单向度人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中主客体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思想政治训练的主客体关系,训练者和受训练者都是主体,二者共同合作,不断提高双方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进展。因此,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过程中不存在谁塑造谁的问题,训练者和受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受训练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渐渐回归其作为人的本真。从实践上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争辩,有利于思想政治训练回归本真,回归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训练效益。思想政治训练离不开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训练与生活不是“两张皮”。

  可以说,思想政治训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训练是人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最初,训练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训练,训练与生活不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训练从现实的生活中渐渐独立出来。训练独立之后,其优点在于一部分人能够特地从事训练,训练渐渐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但训练独立也有其先天的缺陷,即职业化训练存在脱离生活的危机,而且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前,那种把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当主体,训练资料当客体的训练思维就是一个训练脱离社会生活的典型。这种训练观使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围围着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训练资料进行理论灌输,导致训练严峻脱离生活。即使训练者和受训练者双方合作顺当,也难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训练效益,甚至还会消灭合作越顺当,背离生活越严峻的现象。因此,明确

  11

  思想政治训练主客体,尤其是把思想政治素养作为思想政治训练客体,使训练主体双方明确:虽然思想政治训练直接生疏和改造的是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但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是来源于抽象出来的训练资料,而是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可以说,训练随着社会进展可以独立进行,但训练却永久不能脱离社会来进行。总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已渐渐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理论成果渐渐增多,但只有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训练植根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才能够使其找到进展的源泉和动力。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论空谈不仅意义不大,还会有损思想政治训练的长久进展。

  :王升臻工作单位:河南理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三篇: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本体一、对象的本体确定之基础:思想政治训练内在训练属性的规约(一)思想政治训练内在的训练属性思想政治训练和训练都是人类悠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不仅在理论学问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训练属性。这些训练属性主要包括:第一,目的性,即训练不是一项盲目的活动,而是为了达成肯定的目的而开放的。训练目的规定了训练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规定了训练的内容和进展方向,训练的各项工作都是围围着训练的目而开展的,训练目的是训练的动身点和归宿。其次,长期性,即训练

  12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临时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简单的工作。训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受训练者身心进展水平和认知力量的限制,打算了训练者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对训练内容的传授,受训练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对训练内容的接受。训练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规划性,即训练不是随机和任凭开展的,而是一项有着具体规划的实践活动。训练的规划性体现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例如,对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原则等多方面要素的确定、使用以及怎样将各要素合理地组合等方面都需要科学的规划。第四,系统性,即训练不是零散行动的简洁集合,而是一项前后各环节都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系统性体现在训练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体现在训练与外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二)训练属性对对象的本体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训练具备训练的基本属性,这些训练属性对思想政治训练内外部的要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对训练对象的本体做出了现实性的规定。尽管思想政治训练对象包含的内容广泛,但是从我们对训练属性的理解和对训练对象实际的把握来看,并不是全部人或者全部群体都能满足训练属性提出的现实要求,也并不是全部领域的思想政治训练活动都能够满足上述训练属性的规定。目前在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领域开展的思想政治训练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思想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思想政治训练实践活动往往是伴随具体大事的发生而开放的(如对先进模范人物的表彰、冲突纠

  13

  纷的化解、会议精神的学习等),虽然这些活动也具有目的性,但它们更多的是留意当下的效果或是眼前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而缺乏连续性,没有长远的目的和细化的目标,整个思想政治训练过程是由各个零散的会议、活动等内容组成的,欠缺规划性和系统性。此外,由于上述领域思想政治训练活动的对象以成年人为主,他们往往存在“训练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训练是从上到下的灌输,是不公平的”、“有问题的人才应当被训练”等思维定式,尽管这些是对训练的误会,但他们从心里上更情愿接受即时性的、喜闻乐见的、布满生活气息的精神文化活动,比如通过形式政策报告或文艺演出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国家和社会的大政方针的引导,这些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更集中于解决群众现实性的思想问题,而不是要求人们进行特地的有关理论学问的系统学习。这些领域思想政治训练实际的特点、内容以及作用方式共同打算了它很难满足训练的方案性、规范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等本质属性的规定。思想政治训练需要长期稳定的环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层次分明的目标,需要合理规划,也需要各个要素协调运作,形成统一的整体。虽然思想政治训练是全社会共同的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存在于某个领域,但是思想政治训练的训练属性内在地打算了只有能满足这些训练属性要求的领域才应是思想政治训练的主要阵地,这个领域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训练对象的本体。

  (三)训练属性规约与同学进展实际相契合区分于在其他领域开展的思想政治训练,同学的思想政治训练从各个方面满足其训练属性的现实要求,它贯穿于从学校到高校整个同

  14

  学成长和进展的各个时期,符合长期性的要求;它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符合目的性的要求;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存在的,学校、学校、高中、高校各个学段在纵向上前后连接,在横向上训练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同学的思想政治训练就是横纵交织的整体工程,符合系统性的要求。此外,这些训练属性的要求与同学的特点相对应,与同学的进展要求内在全都。首先,由于同学接受思想政治训练的过程与认知过程是同步的,同学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是伴伴同学认知力量的提高而提升的,认知力量的进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学思想政治训练的开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符合同学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力量。其次,同学接受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养,国家开展训练活动的目的是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两者的目的是内在全都的,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就是为了达成这一重要目的而存在的。第三,同学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进展特点和进展需要,这要求思想政治训练以对象本身为动身点,随着阶段的转换做出准时的调整,且需要严格周密的、分步骤有方案地进行。第四,同学自身的健康成进步展要求思想政治训练必需是一项系统的实践活动,既需要其内部各要素有效协作又需要外部条件的乐观影响。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内部要素体系完善,而且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同学思想品德的进展供应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训练属性的规约与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基本状况相适应、与同学进展实际相契合的状况下,这为我们明确同学在思想政治训练对象中的本体地位供应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二、对象的本体确定之印证:思想政治训练概念的生成与学科成

  15

  长经受(一)思想政治训练概念是在学校训练进展需要下应运而生的追溯思想政治训练进展的历史,“宣扬工作”、“政治训练”、“思想

  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可以说是思想政治训练概念的前身或理论铺垫,但认真争辩这些概念,我们发觉,这些概念与思想政治训练有着很大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具体应用场域的差别上。“宣扬工作”、“政治训练”、“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运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应用于各种群众性的工作领域,今日这些工作仍旧在启发、疏导和说服训练宽敞人民群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比这些概念,思想政治训练这一概念在产生时间上相对滞后,适用的领域比较固定。“思想政治训练主要运用在训练领域,据资料考证,思想政治训练在1948年9月21日的5人民日报6第一版文章5订正过去偏向,确定今后方针)))华北开中等训练会议6中提出的,而且在1949年1年中消灭-思想政治训练.这个词的文章有14篇之多,讲的基本上都是关于学校的政治训练问题。1983年7月1日开头开设-思想政治训练学.,目标是培育-两课.老师;”[1]学理层面上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1984年思想政治训练作为一个正式专业和学科开头设立,“思想政治训练”从今成为一种普遍提法。随后,思想政治训练概念的使用通过学科进展和变迁先后经受了从思想政治训练本科专业到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训练二级学科,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训练二级学科这一过程。在高校先后建立了专科、本

  16

  科、硕士、博士点四个层次的思想政治训练专业体系,而且把思想政治训练规定为“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争辩成果去训练同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培育青年同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规律”[2]的一门关键学科。从思想政治训练产生、成长和成熟不同阶段组成的长期的过程来看,不论是从概念的使用,还是从学科创立和调整,思想政治训练都是应学校训练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而且在新阶段把对同学训练和培育确立为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二)思想政治训练学科的设立和存在是以学校为基本场域的一门学科得以成立,必需要有肯定的基础,思想政治训练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存在基础是由学校供应的,整个学科的建立进展是以学校为背景依托的。第一,学校为思想政治训练合理的存在赐予了专业支撑。“有了思想政治训练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牢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育特地人才、推动高校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进展、不断攀登新台阶。”[3]其次,学校为思想政治训练实践的开展供应课程上的保证。我国现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学校的品德与生活或社会课、学校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思想政治训练学科供应了新颖阅历和进展平台。第三,学校为思想政治训练争辩供应了主要理论构架的支撑。当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训练学原理都是以学校训练为前提预设的,更是以促进同学思想品德进展为争辩旨趣的。第四,学校为思想政治训练活动的开放

  17

  贡献了主要阵地。尽管思想政治训练可以在家庭、社会、企业、军队等场所来实施,但是不行否认,学校具备开展思想政治训练最系统和最正规的训练途径,是主阵地的不二之选。因此,学校是思想政治训练概念源起和学科进展的主要场域,学校思想政治训练是思想政治训练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进而学校思想政治训练对象即同学是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主体构成。

  (三)思想政治训练学科的完备和健全是以校内学者为中坚力气的在思想政治训练多个要素中,训练者即训练主体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他们的素养和水平,是关系到思想政治训练效果的重要问题。训练是基础,人才是核心,要实现思想政治训练学科的壮大和进展,就必需不断通过训练培育人才。思想政治训练学科在进展过程中已经培育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始终以来致力于思想政治训练学科建设的核心力气都集中在学校。在助推学科进展的人才中,无论是思想政治训练学科的开拓者、中流砥柱还是成长中的力气,即老、中、青三代思想政治训练者大多都集中在学校。例如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张澍军等当前思想政治训练学科的领军人物都任教于不同的高校,以学校为主要的阵地开展训练和争辩,在他们的引领下,一代代的学校思想政治训练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乐观尝试和探究,不断钻研和奋斗,使得思想政治训练学科虽然成立只有在短短的几十年,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只有建立了强大的思想政治训练队伍,学科的进展才能够成为可能,才看得见期望。因此,高校老师是思想政治训练队伍的主导力气,学校是思想政治训练队伍产生的摇篮。学校推动的思想政治训练理论争辩很

  18

  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同学思想政治训练,思想政治训练根本的指向是培育和造就同学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思想政治训练的理论果实主要是从对同学的争辩中获得的在现有的关于思想政治训练争辩所取得的成果中,无论是书籍还是文章,大多是在对同学思想政治训练相关问题的争辩和分析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集中于对同学思想品德形成和进展规律的总结、对同学在思想品德进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争辩、对科学的开展同学思想政治训练的具体路径的探寻。争辩成果形成的初衷是指导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实践,把同学培育成合格的人才。据统计,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部分,近半年来(2”13年4月2”日至1”月2”日)以“思想政治训练”为主题的文章有5474篇,其中以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为主题的有22”9篇,约占总数的3814%,以“高校思想政治训练”为主题的有1267篇,约占2311%,尽管后两者内容有部分重合,但粗略估算同学思想政治训练文章总数占思想政治训练一半以上,而在其他文章中,则涉及对思想政治训练多个方面的争辩,如历史争辩、基础理论争辩、交叉学科争辩、比较争辩等,尽管争辩视角是多样的,争辩方向也是不同的,但最终的争辩目的同样是为了完善思想政治训练理论,指导同学思想政治训练实践。此外还有少部分文章涉及企业、农村、医院等领域的思想政治训练,实质上,由于这些领域的活动一方面无法满足训练属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训练对象和训练实践具有其自身特点,如领域的思想政治训练对象在心理上更情愿接受政工干部主动来做“思想工作”而不是他们印象中的“从上到下的进行训练”,另外这些领域的思想政

  19

  治训练实践也是在工作中开展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这些缘由共同打算了称其为思想政治工作更为合适,因而,这些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概念使用的不精确。总之,无论是从概念的源起还是学科的成长经受,亦或是从当前争辩成果所涉猎的范围,都可以看到当前思想政治训练进展的重心指向同学思想政治训练,争辩和训练的重心指向同学,这些为同学是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本体供应了必要的印证。

  三、对象的本体确立之依据:思想政治训练的理论规定与进展需要

  (一)对象范围圈定了对象的本体理论不仅是对争辩成果的概括、凝练和升华,也是实践的重要指针。把握已有的理论是进一步开展争辩的前提。思想政治训练理论虽然有适用于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思想政治训练的共同需要的内容,但认真品读可以发觉,现有理论绝大部分内容都是适用于同学的,是与同学思想政治训练高度契合的。这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训练对象与思想政治训练学争辩对象两个涉及对象的概念当中。思想政治训练对象从广义上指一切人,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和领导干部。事实上,在两大重点对象中,仍有侧重。长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训练的重心是落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同学身上的,这在思想政治训练学争辩对象的概念中也有所体现。“思想政治训练学把它的争辩对象确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进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训练的规律。”[4](P8)这一规定实质上已经确定了争辩的基调和重点是同学思想政治训练,由于人的一生分为不同的进展阶段,而在全部的进展阶段中,同学时期是人们的思

  20

  想品德产生、形成和进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同时就整个社会思想政治训练现状而言,也只有在同学阶段拥有各种条件保障,能够集中精力开展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训练,并且能够依据训练实践和同学进展的双重实际准时地总结和归纳出思想政治训练规律,用规律来指导实践。因此,“同学是思想政治训练的本体对象,尽管思想政治训练可以有不同的对象,如工人、农夫和军人,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觉他们并不是思想政治训练的根本对象,他们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但只有同学才是思想政治训练的永恒指向,才是思想政治训练存在的根本依据。”[5]

  (二)主体要求划定了对象的本体思想政治训练的主体是指训练者,他们是思想政治训练实践活动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训练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保证思想政治训练效果就必需对主体素养提出严格的标准。思想政治训练主体即训练者,应当是指“经过特地训练,能有目的和按方案对受训练者进行思想政治训练的个人。”[4](P79)然而,依据对上述关于训练者的定义与现实中的训练者对比,可以发觉那些受过专业的训练,能有组织、按方案、分步骤地对受训练者开展思想政治训练的训练者目前主要存在于学校当中,以老师为主要职业。除此之外,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思想政治训练者多数是由单位的领导兼职,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专业学问和专业训练,并且在进行思想政治训练过程中往往以维护和推动单位的运行和进展为主要目的,以纲领性文件为传播的主要内容,由大事或问题的发生打算训练的频率,因此假如说学校思想政治训

  21

  练主要是“传授”,那么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训练则主要是“传播”,虽一字之差,却区分巨大。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合格的思想政治训练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把握特地的职业技能。由思想政治训练主体要求打算符合要求的训练者主要由老师群体构成,老师施教的对象即同学是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本体。

  (三)内容规定示意了对象的本体在思想政治训练学科领域,始终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训练作为思想政治训练最根本的内容之一。由于假如思想政治训练不能够挂念和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其它一切问题都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基于这项根本内容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些内容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同学。由于对社会上大多数独立的成年人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对这些人进行思想政治训练的重点内容不是进行三观的训练,而是影响,即主要要实现的是矫正和完善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训练的这项根本内容在对这些人的训练上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与之相对的在对同学进行思想政治训练时才是真正的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内容,这是由同学的身心进展特点打算的,他们处于“三观”形成和进展的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训练也尤为关键,不仅打算着整个社会思想政治训练成效的取得,甚至能够影响着人一生的进展走向。因此,同学最需要“三观”训练,“三观”训练也最适合对同学开展,在肯定程度上,思想政治训练的这项根本内容是特地为同学思想政治训练而设计和制定的。

  22

  (四)进展需要确定了对象的本体思想政治训练协调运转的基本前提是各个要素的完备,从这些要素着手考量,其他领域开展的思想政治训练实践活动在要素的构成上或者要素的素养上往往存在着以下一种或几种不足:主体素养不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目的模糊,导向性不明确;动力不足,内外因协调不当;环境质量不达标,无法形成乐观的影响;把握不当,思想和行为偏离正确轨道;方式单一陈旧,不利于训练目的的实现;程序不够系统规范,影响思想政治训练整体运转效果;保障条件不充分,很难为思想政治训练运行供应必要的内外部支持等。事实上,一方面,只有学校思想政治训练机制具备完备的要素,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要素也只有在学校思想政治训练中才能够完整协调地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提高思想政治训练运行机制的整体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训练进展的客观要求打算了应当把进展的重心确定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训练上,强化训练的同时,应重视同学在思想政治训练对象中的本体地位。(五)政策纲领指向了对象的本体学科的进展需要内部要素的协调运作,更需要外部政策纲领的正确引导。思想政治训练是党和国家历来格外重视的一项工作,有“生命线”之称。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训练的方针政策,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同学思想政治训练而言的。既有从对象本身动身的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6、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的意见6等,也有从课程设置动身的5一般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6、5关于进一步加

  23

  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6等,也有从强化队伍动身的5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老师研修的意见6、5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6、5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6等。这些政策纲领在出台的数量和频率,涵盖的范围等方面都是其他领域思想政治训练所望尘莫及的。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既表明白开展同学思想政治训练的重要程度,同时也说明白同学群体在整个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群体中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以上在学科进展历程、现有理论和当下实际中查找到的素材为同学是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本体供应了最真实、有力的证明。拘泥于已有的生疏,只能让我们止步不前。在已有生疏的基础上,深化的思考,冲破思维定式的藩篱,才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制造出争辩的新境遇。对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生疏就是如此,既要生疏到思想政治训练的广泛影响和感召作用,即广义上以人或宽敞人民群众为训练对象,同时也要生疏到思想政治训练在各个领域群众中开展的实际状况,把握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本体是同学而非其他。厘清思想政治训练对象的本体,既是理论进展的企盼,也是实践推动的要求。明确同学的对象的本体地位,这有助于清楚我们的生疏,明确我们的目标,具化我们的力气,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训练。

  :张小秋王立仁工作单位:东北师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部第四篇:思想政治训练功能的全都性一、思想政治训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训练本身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

  24

  政治训练是执政党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政治认同;树立共同抱负,进行价值导向;平衡利益冲突,化解社会冲突;营造舆论氛围,引导政治行为。这种整合是由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而达到的。”[2]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训练来传达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思想政治训练就成为了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说,思想政治训练包含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思想政治训练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肯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思想政治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训练。因此,从思想政治训练的内容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来看,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训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训练作为党和国家的理论宣扬方式,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项任务,是执政党巩固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从功能上说,思想政治训练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训练绝不是中性的,必需以政治素养培育为中心,宣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以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目标,以培育人的政治素养为首要任务。”[3]思想政治训练本质上是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训练的实践活动,最终目标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当代思想政治训练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思想政治训练通过政治训练,加

  25

  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抱负;通过思想训练,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通过道德训练,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思想政治训练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训练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进展需要思想政治训练的引领和支撑。思想政治训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供应现实的施展平台,也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供应良好的环境氛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思想政治训练的应有之义。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训练的价值取向全都。我党的思想政治训练一贯留意人的素养培育,尤其是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塑造,以促进人的全面进展作为自己的动身点和落脚点。个人的全面进展是社会全面进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训练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展,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训练就是促进国家的富强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指它的进展目的和价值目标,也就是“为谁进展”的问题。不同国家文化软实力价值取向不同,“我国文化软实力进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类可持续进展服务的“三为”服务价值取向,这打算了其进展目标是维护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5]思想政治训练的目标与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最终全都、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训练通过人的全面进展,最终实现社会的进展;文化软实力则通过促进社会进展,为人的全面进展供应条件,进而再推

  26

  动社会进展。[6]思想政治训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思想政治训练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供应了贵重的人才资源。在思想政治训练中,训练主体是人,人是思想政治训练中极为重要的资源。思想政治训练能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供应高素养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才资源把握思想政治训练方法,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到社会成员的思想中,使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自觉接受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训练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供应贵重的理论资源。党的创新理论必需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包括党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本身就是作为思想政治训练的内容而存在的,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内在根源。思想政治训练利用这些理论资源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训练,可以挂念人们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训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和途径。思想政治训练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意识形态建设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分散力,将直接关涉执政地位的巩固、指导思想的认同,以及所领导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7(]P1)胡锦涛曾强调,训练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训练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训练,深化开展抱负信念训练,加强和改进同学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训练体系,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27

  值观,努力培育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训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成员中推广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阵地。

  三、发挥思想政治训练功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训练与文化软实力在目标价值和内容上的全都性和亲密关联,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交互的进展轨迹,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程。加强思想政治训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功能,能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思想政治训练的导向功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分散力和吸引力,而这种分散力和吸引力源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分散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包括马克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抱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训练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政治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训练,其突出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党宣扬政策、方针、路线的重要途径,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发挥思想政治训练的整合与拓展功能。思想政治训练具有文化整合的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训练过程中,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树立社会成员对肯定组织的基本看法与价值认同,以增加社会的分散力和有序性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训练的文化整合功能关系着执

  28

  政党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关系着执政党的分散力和人民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世界文化蓬勃进展的今日,文化的融合趋势加快,各种文化传入我国,思想政治训练因此担当着鉴别各种文化进而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任务,提高人们鉴别并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力量。因此,我国在现阶段,思想政治训练不仅担当着为执政党传递政治价值观念的功能,而且担当着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的任务,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保驾护航,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进展大富强。发挥思想政治训练的育人功能。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竞争实际上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人才资源在文化软实力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训练的功能中,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训练是否有效的关键,把握着思想政治训练资源。同时,思想政治训练担当着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党的路线方针训练、思想道德训练及民主法制和纪律训练的任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训练,培育出一批思想过硬、素养高、形象好的人才队伍,作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既把握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家文化进展的先锋,发挥带头作用,担当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曾经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分散力和制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进展和人

  29

  民生活改善对文化进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富强进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思想政治训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起着不行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双向互动的紧密联系。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大进展大富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需加强思想政治训练。

  :何会宁王玉鹏工作单位:宜宾学院老师训练学院西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问题与对策一、过程管理对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的特殊意义过程管理学认为,一切有组织、有方案、有目的的活动都是通过具体过程的实施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1]。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传播实施过程要取得效果,也需以严格有效的管理为保障。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是指思想政治训练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为确保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传播效果,依据肯定的管理规程和管理体制所开展的,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必要的组织实施、维护调控和监督管理活动。(一)强化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训练体系中传播话语运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争辩是思想政治训练学科争辩新的进展领域,争辩基础薄弱,争辩程度不深,因此需要争辩的问题很多。诸如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基本要素的话语传播者与话语受众是如何构成

  30

  的?应当如何开展思想政治训练传播中话语的运行过程及其管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如何实现最佳效果?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媒介选择与实践?等等。明显,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争辩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维,其他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传播话语运行体系与规程的构建,只有从传播话语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强化管理,严格把关,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才能得以有序有效传播,并由此获得更加宽敞的进展空间。

  (二)强化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取得传播效果的基础过程的期望是增值,同样,思想政治训练话语的传播过程也期望收到良好效果。为实现思想政治训练的目的,并争取最佳的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效果,如何从过程管理的角度争辩传播运作对话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争取话语传播最佳效果的各种对策中,亟需首先解决的问题。实践已经说明,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中,从制作到运行,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规章是制约话语传播效果的基础性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在如何编码、如何传递、如何选择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等管理环节上,运行规章、机构设置、运行体制、经费投入等明显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效果的主要瓶颈。特殊是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进展,传播技术日益提高的状况下,更需要努力解决好话语传播过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而从根源上转变目前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对策,话语传播效果不够抱负的问题。(三)强化过程管理是破解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中种种逆境

  31

  的重要方式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在新媒体传播中,话

  语传播方式开头消灭重大的变化。话语传播不再简洁的表现为居高临下的、单向流淌和单项传输的形式,不再具有高度集中的带有浓重强制性的传播特征,特殊是网络环境下,话语的传播流淌是双向的、互动的,这就会给现有的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传输和流淌效果带来严峻挑战,甚至陷入逆境:思想政治训练者对话语讯息编制和传递时的“把关”日益困难;传播话语受众对话语所承载的信息具有巨大的选择“自由度”而引发的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信息影响力下降;长期的单向、纵向和自上而下的话语传播模式使得话语传播反馈机制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下,新的话语语境和话语形式对原有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造成的传播话语失范等等。要破解这些新语境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效果带来的逆境,只有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从根部上解决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归因分析理论与实践有时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与错位,使得理论上的抱负动身点往往难以精确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就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已有的理论难以有效带动实践的进展,各种因素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形成简单且严峻的挑战,产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在实际运行中还没有真正被受众所接受而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并取得令

  32

  人满足的效果从现代信息社会动身,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即传播学来进行探讨和实践,较之于以往一般的思想政治训练话语的争辩视角(多以语义学或语用学为视角)更加留意其传播效果,更加重视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一话语传播过程并不仅仅是简洁的改进其自身的形式或内容,并不仅仅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旨在形成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环境以及受众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这一过程是需要有效的过程管理来支撑的。缺乏过程管理的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简洁导致无序和低效,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影响力和导向功能也自然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以往思想政治训练话语单向传播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阅历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双向互动传播模式的进展,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对过程管理机制构建的迫切需求与现实的脱节开头消灭较大落差,使得相应的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必定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处于格外尴尬且举步维艰的境地。消灭这一问题的缘由,主要在于当前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建设程度明显落后于其实践活动的进展,消灭了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过程管理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和错位。在现有的实践中,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存在管理责任的落实不到位,管理体系的相互脱节等管理机制的缺失,这使得过程管理机制更新已经成为解决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运行新问题的必定要求。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需要对其运行构建起完善的过程管理机制,这是保障其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内在联系及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打算其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由于任何有

  33

  效的过程管理都只能建立在完备的管理机制之上。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依托管理规程和管理机制的保障,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运行结构和基本要素才能得到有效的联结和适当的调整,才能对外部话语传播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进而能够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特殊功能和基本职责得以实现。

  (二)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导向性与艺术性时常互不关涉,甚至相互背离,直接导致传播效果弱化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价值导向与建构性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基本属性,而话语的艺术性表达,又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取得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中,政治导向性与艺术感染性的分别、建构性与可传性的分别多有存在。这种在话语传播中价值度与艺术性分别的问题,会使我们在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价值导向性,仅仅将话语视为描述事物和信息的言说行为,是一种语言应用的自然活动,片面强调传播话语描述事物和信息的言说意义,甚至抽象阐释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人性关怀,泛化或窄化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特定的建构性、导向性特征,并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技术化或价值中立化,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性质的解释仅仅从一般语言学或语用学的定式上赐予“定域关注”,致使一些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与价值无涉。另外,这种分别问题也会导致另一种倾向,在坚持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导向性与价值建构性的同时,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

  34

  话语的艺术性,片面地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理解为只有政治性,仅仅强调对自身所主见的的政治性的坚持及其实现,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至少在过程管理把关环节消灭呆板化和单一化,使得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本应具有的语言艺术含量的丰富性与不断提升性,在有意无意中被我们忽视,“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训练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洁枢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训练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2]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之所以会消灭这种价值性与艺术性的分别,主要缘由在于过程管理相关标准与规章的缺失。确定地说,政治导向性和价值构建性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最重要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需有传播话语艺术感染性的支撑。政治性与艺术性兼具必定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应当遵循一些重要的运行规章,而对这些运行规章,至少在当前,我们的生疏还是格外欠缺的,并由此给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管理,特殊是传播话语的编制与“把关”环节的管理带来肯定的困惑。

  (三)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权威性和价值导向功能受新的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被弱化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需依附于肯定的媒介,而在信息技术现代化不断进展,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主流媒介的境况下,信息的自由化和价值度的失衡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形成了冲击。这首先表现为网络使海量信息同时存在的状况,由抱负变为现实。这一跨越突破了时空上的局限,将话语传播引入了一个没有权威的空间中。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的

  35

  高度自由化,而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置身于信息无规章游离的网络媒介中,其权威性和价值导向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尤其是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对我国的价值渗透的局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权的确立就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信息量的无限化也阻碍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开展。网络的信息量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随着技术的进展其存储量会无限扩张,使得信息选择具有理论上的无限性。网络媒介中信息涵容量的猛烈膨胀,一方面能够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获得足够充分的发挥空间,但同时随之而至的信息过量与混乱又难免给受众带来不便和困惑。如何过滤不良话语信息,净化思想政治训练网络传播话语的运行环境,使传播话语的价值导向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坚持,已经凸显于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所面对的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中。探究这方面问题的产生缘由,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模式的进展滞后应是其中的关键。由于在信息化社会,单纯依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明显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假如不能转变管理模式,不仅难以使自身获得长足进展,甚至会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逐步失去话语权。因此,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媒介自然成为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媒介选择不行忽视的重要视域。信息的自由化和无限化可以说是网络的两大重要特征,这当然会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但必需看到,网络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搭乘网络这一新型载体也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当务之急。纵观网络化背景下思想

  36

  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面临的诸多逆境,对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格外必要且格外迫切的。只有针对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强化过程管理,在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加以调整,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才能得以有效运行。

  三、解决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现存问题的基本对策以上分析表明,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格外严峻,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体系与机制迫在眉睫。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争辩不仅是确保传播话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传播效果的特殊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保持良性运作的前提。由此需要在新的条件下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体系与机制,以提高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运行效果。(一)以强化机制建设为重点,为过程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机制是指:在管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过程时,管理者基于特定的运行管理体制,通过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保证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的良性进展,确保思想政治训练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传播话语运行方式。任何系统都是各组成要素依据肯定的机理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兰菲主见“不能只是孤立地争辩部分和过程,还必需解决使他们统一起来的组织和秩序中发觉的打算性问题)))来自各部分的动态相互作用,并使孤立争辩与整体争辩的各个部分的行为有所不同。”[3]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

  37

  理机制亦是如此。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的基本要素可以划分为政策导向机制、监督指导机制、反馈调整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应尽快适应不断变化进展的时代要求,适应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受众群体的进展需要,通过制定系统科学的管理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扩大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巩固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构建功能并促进人的全面健康进展。建立健全监督指导机制。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应依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方针,调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传播者和受众群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形成传播者引导,并与受众群相互监督的和谐局面,确保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沿着正确的进展指向进行。建立健全反馈调整机制。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一方面要准时收集实践活动信息,不断拓展信息反馈的接收途径;另一方面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准时精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实践活动的后续开展供应依据。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需要留意的是健全反馈调整机构、完善反馈调整制度、提高传播者整体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建立稳定有效的反馈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馈渠道对信息进行准时广泛的接收,并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实践过程和传播效果进行科学精准的分析,从而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最终的评价结果为标准,对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中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及受众的接受行为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促进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

  38

  过程管理的顺当实施。政策导向机制、监督指导机制、反馈调整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作为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中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其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才能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其功能与结构的优化。

  (二)以传播话语的价值性为基本指向,构建过程管理的基本职责和基本目标

  从思想政治训练的基本要求看,传播话语运行过程管理必需确立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要保证取得最终的效果,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应当同时兼顾价值导向目标与艺术感染目标,兼用话语文化资源与政治文化资源,同时遵循话语效果规律与政治导向规律。从这一职责要求动身,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运用最佳的话语形式将所诠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价值导向,以及与此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推向传播对象,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所以,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必需兼具导向性与艺术性,强调传播话语的艺术表现与价值建构的共生。价值导向性与文化感染性的兼具,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应当在价值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基点上探寻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实效性的提升之路。对于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而言,政治性较之艺术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否则,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则将与一般话语无异,并无以在众多的话语形态中以其独特性而存在。政治性较之艺术性的更为根本性,内在地要求我们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艺术表现的张扬始终

  39

  奠立在对其价值导向的持守之上。同时,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艺术表现力的意义与实现问题。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艺术性缺失,自然会强化已经存在的受众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刻板、空洞、教条的印象,损害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基本形象和影响力,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权的流失。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加留意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艺术与感染力的设计,以强化传播话语在阐释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理论中的作用,同时构筑遮挡有害传播话语传播的应力。

  (三)以优化传播话语新媒介为抓手,推动过程管理的新进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媒介方式和手段的转变已经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网络境遇下,有效推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新媒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捷,化弊端为优势,是当前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进一步进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首先,创设良好网络传播环境,构建适合过程管理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网络文化环境能够影响并形成现实的网络境况,而网络境况又能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在网络传播体系中的各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是强化思想政治训练话语网络传播过程管理必需强调的基本对策。其次,留意新媒体条件下传播话语的内容调整,从话语编制入手强化过程管理。为此,需要留意新媒体传播话语的特点,推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内容的改进。传播话语作为信息搭载的符号系统,如何适应新媒体的要求和现代社会人们对传播话语的接受选择,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具有关键

  40

  性的作用,由于传播话语如何编码,是整个话语运行过程管理最终产生效果的前提。再次,要在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乐观拓展话语传播的新媒体运用,努力适应网络传播的要求。要学会适应网络等新媒体,争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塑造新的传播话语生态,在过程管理和媒介选择中乐观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条件和沟通渠道建构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权,打破西方国家掌控网络传播话语的局面。最终,要通过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引导并掌控网络舆情,特殊是在网络传播话语开放性、匿名性特征日益增加的境况下,留意边缘化并抑制住非主流舆论,对各种混杂的网络传播话语做出适度的反应,争取受众尽早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的理解和信任,以弥补以往传统媒体话语垄断丢失之后,“独家新闻”不在所引发的话语权缺失。

  (四)以留意受众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为着眼点,强化过程管理的目标效果

  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主体地位,是接受主体,具备自主选择的力量和条件。只有受众乐观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并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所提倡的观念意识、价值观等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思想政治训练话语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条件下,过量化和自由化的信息,给受众对思想政治训练话语的选择和接受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影响。只有针对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认知水平,作出具体精确分析,才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受众实行符合其水平的方式和手段,使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能够精准影响不同层面的受众,从而增加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

  41

  避话语过量化和自由化引发的接受逆境,强化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的目标效果。

  (五)以提高过程管理的专业水准和工作效率为目标,完善过程管理的专业技术条件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更多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条件下,专业设备与技术技能等专业要素,逐步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运行中过程管理的核心要素。特殊是对于思想政治训练话语网络传播过程管理主体而言,网络学问和技术力量是其在网络时代中必备和亟待充实的主要素养。当前的问题是,一些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者不同程度地缺乏网络技术学问、技能和阅历,在思想政治训练话语网络传播中无法娴熟把握运用网络技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所供应的便捷,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导向性。对此,应加大对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主体的网络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其学习网络学问的乐观性和主动性,使其尽快充分把握网络相关学问,使网络在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发挥最大价值。综上,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对思想政治训练话语进展乃至整个思想政治训练学科的进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训练传播话语过程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系统,是增加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传播效果,推动思想政治训练话语争辩的重中之重。:李利娟元林工作单位:北京交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42

  

篇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我国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条件与环境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学生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析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面临着三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学校忽视、老师厌教、学生逆反等问题。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始终坚持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加以中国化的创新。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建立了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中学都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过程偏误等诸多的问题。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我国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条件与环境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1.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社会尚具有不成熟性、不定型性。经济政治的转型也促进着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存在多变性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2.消极的社会现象与思想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特殊情况都衍生了各种社会腐败和消极现象。这些社会消极现象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极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使他们的人生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所有这些都在侵蚀着尚未成熟的青年中学生的思、想,并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可能也是困扰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的症结所在。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长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忽视了对中学生个人思想动机的尊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缺乏人文关怀。1.教育目标定位不当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往往忽视个性差异,企图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对于中学生说来,一些政治术语和德育要求过于高深和抽象,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更别说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动机了;为应付检查和考试,他们甚至养成了说空话、假话的习惯。对于教育者来说,由于自身认识不够和思想上并不认同,虽然口头上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中学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实际上却将其臵于首而不要的境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他们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取得思想政治课的高分,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这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而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2.教育内容编排不合理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相对滞后性。首先,中学思想政

  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这些内容往往理论深刻、高度抽象、缺乏具体化和灵活性的实例,这使得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也难见实效;其次,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这就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其理论内容难以解释日趋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与实际脱节。3.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的过程,其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也包括被教育者。但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由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灌输与说教,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2];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大降低。4.教育评价方法片面长期以来,分数至上的价值观始终再教育体系评价中位于主导地位,对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评价亦是如此。只要学生考的分数高,就会认为学生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德育发展目标;学生考的分数低,就会认为学生不符合要求,这种评价方法忽视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极具片面性。三、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学校忽视、教师厌教、学生逆反的问题1.学校的重视不够由于中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所以学校更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取得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表现在:(1)总量上看,思想政治课的总课时量不够;(2)时间安排上,不是在34节,就是在下午,有时还被一些所谓的主干课程占用;(3)在师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专业的教师教学;即使有专业教师,由于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和培训等得不到保证,教师无心钻研此课程的教学。2.教师认识上的偏误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思想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转型期社会,普遍的实用主义论和转型期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使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讲得不理直气壮;或是底气不足,对一些实际问题也难以作答。这都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思想教育认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3.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于自身心智尚不成熟,以及易受家庭、同龄人、大众传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逆反心理。主要变现在:反感思想政治课,认为其假大空;在犯错受教育时,不能虚心面对;崇拜西方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等等。四、结束语目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教育环境不稳定、制度不健全和教育过程失当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发挥它育人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出对策,努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探析

  方衍贵

  (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中学,贵州清镇551400)

  【摘要】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难难在两方面,一是中学生很少受到实践教育和挫折教育,缺乏感恩和责任意

  识;二是中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方法不当。只有具有探索和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善于独立思考和不断总结,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教育;方法;探析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学生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然而,现实中人们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广大中学教师更是有同感,认为现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在是太难了。他们总结了其难教的诸多原因,其中有两点是主要的。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就在溺爱中长大,不可能受到实践教育和挫折教育,也就缺乏最基本的感恩和责任意识,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其二,由于社会环境的感染和竞争的压力,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导致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不好时,出于急躁,不去研究和鼓励自己孩子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纠正不当的方法,而是一味地将以上原因归结于老师和学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助长孩子产生厌学的不良风气,导致孩子行为偏激和逆反。这种困惑在当今的社会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合作。从事多年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对此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认为责任不仅仅在于家长和孩子,也在于承担教育任务的教师。当下,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教师,只有具有探索和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善于独立思考和不断总结,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并迎接挑战,更好地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创新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创新首先必须基于人本原则,其次要基于非智力因素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和传统文化借鉴的原则。人本原则是指在对在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现实需求。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有利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不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鉴于上述认识,要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氛围,要从学生发展需要着力,要根据时代要求,给出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符合的道德规范。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对学习活动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确立非智力因素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情感、端正的动机参与进教育,自觉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思想指导和引领。鉴于此,在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就要摒弃冷漠的说教和挖苦,以包含真情与师爱的真挚情感同学生交流,使学生能“亲其身信其道”。这样容易使教育的观点与学生的需要相符,使学生对教育的内容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接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法、儒、道”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积淀的精华与灵气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力量。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主张对公正的法律的强力执行,实行对国家的高效管理。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借鉴法文化思想,既重视对学生外在的制度规范,又要重视学生内在的自我品德修炼和思想引导。儒家推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排斥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张以德和礼治国,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这一史实的启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灵魂在于对学生的有效思想品德认知体系的构建、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道

  德践行热情的激发,以及道德意志力的历练。道家的理念是倡导无为而治,即统治者自己无需作为就使天下得到治理。这正与教育领域中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不谋而合。要实现由教过渡到不教的境界,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借鉴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战略规划、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文化氛围。三、中学生品德教育方法创新首先,开展主题品德教育大讨论活动。笔者在正常开展学校品德教育的同时,利用周末在班上进行分组、分内容、综合总结、正反论证等多种形式的“丰富的知识来源于勤奋,优良的品德起始于尊重”的主题活动,使本班学生在学习之余领悟到应该怎样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同学和尊重自己。具体活动如下: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进行以下内容讨论:第一,不尊重老师的现象。学生通过讨论,认为主要有:上课与老师顶嘴、和老师反着干、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或上课大声接话都是不尊重老师的现象。第二,不尊重家长的现象。几乎所有学生认为与家长顶嘴、顶撞、争吵等是不尊重家长的行为。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小组成员认为不服从父母的管理,不理解父母,与父母斗气,与父母说话语气恶劣,欺骗自己的父母,向父母要钱挥霍,对父母的教导不理不睬,甚至感到厌烦,不与父母沟通交流等是不尊重家长的行为。第三,不尊重同学的现象。学生们讨论后,认为主要现象有:给同学取绰号是不尊重同学的行为;在同学互相谈话时都带有脏话,互相发生小矛盾就大打出手等。第四,不尊重自己的现象。学生们讨论后认为主要现象有:不认真对待学习;没有自信心,没有上进心,自甘落后于他人,自暴自弃;一开口就说脏话;不负责任等。最后,将以上现象和行为在班级公示,给大家分析这些现象和行为存在的影响和后果,从而内化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然后由第二小组同学对第一小组同学所提出的不良的现象和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改进意见:对于不尊重老师的学生,要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老师,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问题;对于不尊重家长的学生,通过老师做工作让该学生给家长写道歉信,列出十件父母做过令自己感动事情,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对不尊重同学和自己的学生,要学会互相调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学会相信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定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其次,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就是摒弃以往硬性说教方法,采取走近实际、走近生活、走近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真实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的影响,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2]生活化能让中学生亲历生活,在经历现实的过程中品德意志得到锤炼,或在亲历现实生活之后,在真实生活或生活事件的启迪下感悟到某种思想成果。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生活化属于就事明理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其教育过程直观真切、说服力强,是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首先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生活化,即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设置要贴近中学生,贴近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关心中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期待为根本。要人性化设计教育目标,重视人文关怀,让他们看得见,够得着,听着信,切忌过于政治化、统一化、理想化和一言堂。其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即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不空洞贫乏,体现科学性,富有教育意义和理论魅力,又要丰富多彩,反映真实生活及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强调生活常识、道德礼仪、做人之道,生动形象。最后,思想品德教育手段要生活化,即要充分利用实现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教育设备,教学设施为载体实施教育,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可信性、通俗性和大众性,以先进的教育手段吸引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的参与,能使受教育者在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中,进一步增加体验和增强对真实生活世界的感悟,从而激发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中学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进而让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生的各种实践中,实现关注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分层推进法、自我教育管理法都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分层推进法,就是依据学生的理想志向、思想水平、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等将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自我教育管理法,是指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思想教育,二是自我道德教育。自我思想教育,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实,不断地反思锤炼自己的思想,使其思想的深度、广度和品质不断得到发展提升,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内在要求。自我道德教育通常是在确立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后,由学生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提高,逐步养成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评判力。为了使教育方法发挥更大的实际功能,还要构建符合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的评价机制,对运用方法所带来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反思,并作出调整。葺__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28卷(2008年)专刊第82页Vol.28(2008)ZKP82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

  21世纪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突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化也正在营造着人类文明的殿堂,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社会已将我们培养的人才分成三个类别:有德无才的次品、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德才兼备的合格品,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学时期是学生一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做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目前中学思想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对新课程的认识不离,是造成思想品德教育力度不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冲击,有的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淡薄,不但不在所任课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还在言谈举止上重学习成绩的优劣,轻思想品德的培养,并不注意其自身行为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潜移默化功能。更有甚者还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任课教师没有关系,只授业、不传道,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背道而驰。2.学校、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不同步、不协调,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佳。比如,在学校教师要求学生要注意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而在家中学生可能会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会把大碗的稀饭、整个的馒头丢掉。甚至,有的孩子一周的零花钱,是一位孤寡老人几个月的生活费用,尽管学生刚从课本上学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面对这些现象,学生又怎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3.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电话、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人与人的社会交往

  机会减少,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极有可能导致网络色情、破坏国家安全等现象发生。个性化的网络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难以调控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面对网络中的内容,很难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开放性的网络安全问题令我们担忧,现在大小城镇随处可见的网吧成了部分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而这些学生在网吧中的活动更让人触目惊心。网络是未来数字化的象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它也是色情、暴力等垃圾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其对青少年的危害远非以前的其他书籍所能比拟,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些显得无能为力。4.商品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解。学生们普遍认为知识经济只要有知识便行,思想品德无所谓。殊不知,知识经济是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过程,诸如兴趣、爱好、意志等无不与人的思想品德息息相关,片面的追求知识同商品经济的应试教育没有什么区别,是对知识经济的盲目认识。

  二、当今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离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只有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在教育界形成一种教书育人的局面,才能通过其高素质的修养,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人格示范的作用,成为学生们效仿的典范,使本身的教育更有说服力,见到实效。2.既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加强学校、家庭的沟通,使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始终。从新课程教材来看,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都从不同程度上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各科教师都应充分研读教材,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比如在数学教学中,都有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反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能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要求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使学校、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步调一致。如在讲到语文课本中的万里长城时,教师不仅要讲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更要联系历史,讲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讲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不畏艰难、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联系家庭对学生的认识施以同步的影响,如让家长给孩子讲长城的故事、观看长城的影片,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一道登长城,目睹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品德。3.优化社会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创设全面的育人氛围。树立各行各业的典范,将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到全社会。这样,才能使学校、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起到实效。

  否则若教育学生要乐于助人,互敬互爱,而社会上打架斗殴司空见惯,盗窃、行骗屡见不鲜,就会给学生的认识带来困难,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4.利用信息杜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教育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同时,网络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效仿性,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事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优化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活化了死板的教材形式„„而这一切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怎样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五里中学,山东莱州邮编261400

  ■徐冬梅__

  

篇八: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它具有社会性。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方式以及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即“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一定社会要求的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并适当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社会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沟通的中介环节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研究对了解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将一定的社会要求灌输的过程,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可以被看为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运作后,同社会价值相比较,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评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的评估.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社会化与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也有共同之处。既然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有两条逻辑路线,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也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一)由外及内的社会化路线强调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社会的变化为根本导向,不断在自身活动内部做出相应的调适。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相一致是其内在要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通过人来开展的实践活动,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真正完全认识现实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在所难免。现实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导向,离开了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有力的现实支撑,势必会陷入形式主义境地,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现实社会为参照,

  不断调整其目标以便与社会相协调。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在逻辑上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调适自身目标,保持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一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调适自身目标以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对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诸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他们能够灵活地适应新变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诸主体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指引下发生新的社会化,主体新的社会化过程在共同作用的机制下又能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再一次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化。这整个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及内的社会化逻辑路线。(二)由内及外的社会化路线强调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个体的主体性的发挥,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改造而影响整个社会。在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参与其中的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是片面地接受来自于社会的信息,而是在主观能动性之下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逐渐内化。而这个内化过程不是各个主体单独完成的,个体只有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共同作用才能确立所需要内化的材料。这种共同参与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内及外的社会化动因。由内及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线也是共同参与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的途径,它着重于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同参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的面貌,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张力,将其影响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时代适应性,

  充分发挥导向、控制、调节、整合、激励等社会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存在状态、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环境。这些改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程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形态之一。(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社会的组织形式,组织管理理性化、组织价值取向功利化,淡化了组织对人的思想政治导向,降低了组织对人的思想政治影响力。这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三)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思想上的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社会化状况也更加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个体所处的经济关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四)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增多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通过教育者的说教,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以升华。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受到弱化,更多新的影响因素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形成了挑战,我们需要与社会新的发展相联系,充分吸收这种新的因素的影响,而这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切人点,是应对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但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也要引领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的日趋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1]叶昌友,张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0(8)[2]王秋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3)[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缪红兵,于顺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3,23(4)

  

篇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建设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二者完美结合,调整理念、显隐结合、多方协同,构建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覆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特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二者完美结合,更有利于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因为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本质所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亦不例外。因此,在实现有效社会治理中,关注人的发展和利益诉求,通过经常性的对话和沟通了解民众的诉求,切实尊重群众“当家作主”的意愿,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也蕴含了对个人教育的无限关怀。传统的社会管理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带有强制性的“单边政策”,束缚了民众的“民主”意识,缺乏“以人为本”的关怀。现今社会,政府、社会群体都肩负着社会治理的使命,政府与社会群体间的双向互动,既体现了社会群体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了社会治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变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以整个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基点,关注现实社

  1

  会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应然价值”,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治理服务的必然要求。

  隐性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任何思想层面的理念灌输与行为外化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潜移默化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实施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整合社会思想、激发精神动力、维护社会高效有序稳定运行的作用,就必须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内化于民众内心,最终达到“外化于形”。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思想整合、价值引领、活力激发

  思想整合功能。当前,文化思潮的多元并存和激荡共生,必然会导致思想多元、价值多元和行为多元,这不仅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冲击,也使行为出现多向化,增加了矛盾化解成本,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通过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分析掌控各种社会思潮的方向,而且还能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社会成员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种思想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共识,保证社会秩序良性运行。

  价值引领功能。任何社会的规章制度都体现着强烈的价值色彩。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错误思潮充斥整个思想领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世界的改造

  2

  工具,通过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人们对社会价值实现的认知,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弭错误价值观对民众的消极影响,从而为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

  活力激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社会治理总目标出发,以体现时代性、具有可行性、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的思想得到陶冶与升华,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满足了其精神需求,同时也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正能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民众的活力,增加了社会稳定的筹码,使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实现路径探索

  调整理念,实现维稳与维权的有机统一。当前,人们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以及维权观念日渐增强,传统的管制、打压等管理理念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社会管理者必须以“社会治理为价值引领,实现维稳与维权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社会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管控思维达到治安稳定的社会管理目的,这与社会治理的价值主旨相距甚远。社会治理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二者完美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超越社会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对管控思维进行扬弃,实现从理念到内容的转变。与社会管理重维稳相比,社会治理更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强调对管控思维的超越与升华。因此,在稳定与活力之间必须做到宽严适度、刚柔并济,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治标走向治

  3

  本,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有序运行。社会治理提倡治理行为前移,从源头上降低矛盾发生概率,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的目标相吻合,但管控思维的存在却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治理功能的充分展现。当前,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提供了发展契机,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维稳与维权的有效统一,从根源上减少了社会问题的产生。

  显隐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治理之中,既要以显性教育的方式对民众进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又要充分发挥隐性施教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治理中,融入到制度、服务和文化中,使民众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自觉形成社会治理需要的品质。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利用网络让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社会治理要求融于网络文化中,效果更好,影响更直接。

  多方协同,构建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社会治理是多方协调参与的活动,不仅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而且还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动态开放的机制,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激发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发挥社会组织和第三方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已从封闭的校园教育走向开放的动态机制。因而,在社会治理时期,尤其是注重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提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协同治理能力。此外,单纯依靠政府或社会力量来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极有可

  

篇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在积极吸收国外学者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我们有些学者往往未能科学的区分国外学者思想中的得与失未能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国外领域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本质属性及现实要求之间的距离吸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

  浅谈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开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论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以人为本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不仅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在教育上的改革也是有目共睹。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开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给中国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后,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然而也带来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并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的和文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外乡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阔开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开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开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开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阔开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更应该着眼于当今时代,注重本国的现实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当今时代应该围绕着上述的问题去展开研究。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党的正确思想理论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和强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只有这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才能走正确的道路,不会偏离自己的方向。我党在创立初期以及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党在组织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党在黄埔军校和北伐期间就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此期间总结出不少经验。尤其是在建国初期,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共产党在这复杂的环境下,通过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稳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斗争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以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共产国际主义运动。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对自身党风建设上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保持战争年代的荣耀传统,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进行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3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以为标志的,同时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界点。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教育,并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的国家奠定了理论根底而且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着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做出了指导性的纲领。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集中起来,就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推进先进生产力、开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根底、良好的思想根底和广泛的群众根底。【2】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为此效劳;二是使全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进一步提高,形成健康的社会气氛和精神状态;三是把代表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思政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作为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要战略思想的科学开展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健康开展都有这重要的意义,并指导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在新世纪的今天面对着各方面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思想、人物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因此科学开展观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开展观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开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根本经验,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开展,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完成时代所赋予的荣耀使命。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它植根于当今中国的深厚土壤,并基于这种独特的实践而形成的特殊的学科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开展一样,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世界眼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崇洋媚外〞“盲目借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西方相关理论的过于盲目的迷信与依附。在积极吸收国外学者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我们有些学者往往未能科学的区分国外学者思想中的得与失,未能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国外领域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本质属性及现实要求之间的距离,吸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而是简单盲目的根据这些思想理论中的某些论点、某些主张来指责、评论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此理论治理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接轨,走国际化的道路。主张学习借鉴国外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从而使中国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这种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照从而找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和缺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尤其是想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来寻求到解决和推进中国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开展和推进以及中国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必须要在实践的根底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等因素构成的系统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的力量,促使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现实与教育目标的差异而引起的矛盾.不断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转化,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到达一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者等这几个方面着手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指思想政治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者所传达给受教育者的内容

  必须是符合我国新时期的先进的内容,在当今时代必须保持和党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积极宣传有利于国家开展并且必须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那么。但是要谨记内容的创新并不是对内容的彻底改变和否认,而是在原有的根底上的创新。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兴旺,因此应该把创新的内容建立在以经济根底为中心上,全面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增长。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纲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才不会偏移方向。

  教育手段的创新,是指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支干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焦点大都表达在教育手段上。教育手段是否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那么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教育方法要正确,要紧紧结合新的形势。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他们自身要求来进行〞。

  教育者的创新,是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他是进过专门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对受教育者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素质的上下直接影响的受教育者教育的程度。此外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也对教育者和教育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这要时刻保持着对思想政治的高度热情,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政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做事的标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也要时刻把握好思想政治的路线,把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从人类出现阶级以来就存在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种客观事实存在。因此,从实际的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纵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还是现实的人的关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以人为核心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值得弘扬和培植,是人真正成为自由活动的主体,也是在当今时代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更加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科。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就是不仅要从社会开展方面来考察强调客观社会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原点,在主观方面也要从主体人的角度来看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行、被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主体性就可以辩证地统一起来。因此立足于人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满足于把人的需要作为主体,人的需要分为根本需要和高层次需要。所以先满足于人的根本需要,从关心人这个角度着手。思想政治教育应本着“人〞和尊重人、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着手,这才是最关键的。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并不排斥人对物质方面的需要。因此对人的关心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需要各种的物质和精神关心,尤其是人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关心。物质需要是人得以延续自己生命的最根本的物质需要。思想政治的人文关心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人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大

  力开展生产力来满足于人的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开展,不断改善人的物质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好、开展好人的各方面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们在满足于自身的需求之外要追求更好的精神需求,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到达崇高、真诚、友善的境界。

  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下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且阐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观点。但并不说明我们的研究可以忽略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开放性或者世界性。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一体互动的世界,世界的开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开展也离不开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也应当放眼于世界。我们应该站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研究他们的存在形式,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1】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2-19.【2】袁贵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报,2002—3-26.【3】刘建军.实现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杨国欣,江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5】江泽民论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篇十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强化治理的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激活复杂性多元化价值观社会生态中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互动生成选择认同为主要方式的价值观实践增强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与人本性价值性实现国家政府社会个人之间的规范有序互动共生以及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的全面展现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共存既是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以生成发展的实践土壤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试论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

  作者:齐恒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2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的依据、定位及边界、类型与内容、功能的发挥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治理研究从治理的紧迫性、内容与要求、实现路径三方面展开。现有研究存在学理性欠缺、系统性不足和连续性不够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界定"治理"概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与自身治理的相关性研究,推进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治理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后,很多学科围绕“治理”展开热烈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实践战略。把治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治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治理理念、方式和思维,实现现代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治理研究兴起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开始得到学界关注。反思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的理论自洽、价值契合、实践互动,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革新治理体系所赖以存在的价值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的理论关联

  当前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政治权力的运行逐渐远离依靠军事、战争为主要手段的强制性物质暴力,呈现出越来越文明化、柔和化、人道化的特点,主要使用法治的、商谈的、协商的、民主的方式运作。强化治理的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激活复杂性、多元化价值观社会生态中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互动生成、选择认同为主要方式的价值观实践,增强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与人本性、价值性,实现国家、政府、社会、个人之间的规范有序、互动共生,以及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的全面展现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共存,既是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以生成发展的实践土壤。它意味着在价值理念上,权力的运行由统治到管理,最终走向治理,实现由主要依靠制度法律的强制力所保障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性价值主导走向一元主导与多元价值互动共生的治理与善治。因为我们不仅要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思考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问题,还要深入到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活跃、丰富、差异和自觉认同的角度,思考政治秩序的稳定质量和治理的成本及其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人们的理论辩驳、思想交流交锋、价值观念博弈过程中通过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说服、引领、教育、沟通等方式完成政治活动,推进人们公正有序、民主理性、积极多元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实践,达至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个人自治的和谐统一。这种由政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意识到意识的政治的互动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理念升华与生动实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本体论定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共生契合的价值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施加影响来完成政治活动的精神性政治,其本身就是一种治理理念、治理价值和治理的实践形态。它之于治理理论与实践具有观念革新、价值生成以及价值观践行的现实能动作用。深化治理的理论理解和现实把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与本质的澄明基础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之于治理的合工具性、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及其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及其能动作用。

  2培育实践性治理主体及其公共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的价值契合

  治理主体是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既包括治理主体,也包括被治理主体。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意识形态治理等,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及其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培育何种治理主体、如何培育现代治理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在要求与实践依托。而治理所内含的秩序理念和民主价值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训性和解放性,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规训性教育与解放性教育统一的过程中培育治理主体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和践行法治的社会规范意识。因此,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制度规范的外在教育与制度价值的内在涵育”的双重教育意义,推进治理主体成长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培育其公共精神,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化实践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应对治理的风险,内化治理的价值目标,积极运用治理实践平台,在人们的公共生活实践中涵育人的公共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塑造独善其身的守法公民,更要塑造相善其群的好公民,引导公民走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实践,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技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公共人的目标要求,也是治理视域下启发和提升公民公共精神,实现公民、社会和国家和谐善治的现实实践。

  3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总体来看,学界关注现实问题,坚守学科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初级框架。但研究时间尚短,难免存在局限和瑕疵:一是以经验性研究为主,学理性有所欠缺。研究是从现实中引申出来的学术议题,既要面向实际,又要进行学理分析。但现有研究未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对“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等概念缺乏精准的解释,作为独立学术命题的理论价值难以彰显;尚未形成分析的科学框架,主观随意性较强。二是研究系统性不足,诸多研究主题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和自身治理两大分支,很少关注其他研究主题,影响研究的系统性。

  4结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仅具有功能定位,而且理应是主动的价值观实践和能动的社会建构。治理、善治既是研究展开的理论视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目标取向、制度设计与行动策略。

  参考文献:

  [1]孙其昂,张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2]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篇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作用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代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促进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通过创设适应社会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适应现代化的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现代化;作用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现代化中我党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多次用“生命线”来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现代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会产生许多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受一些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影响,一些人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

  朝不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来了严峻挑战。邓小平就文化渗透强调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告诫“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1]44-45。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保证社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社会现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资本主义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应该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的产物,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认为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情绪、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变化,甚至表现为人们理想信念的缺失,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这就迫切需要对人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将自身工作与社会

  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中国社会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3。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江泽民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们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1925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其价值追求也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包含着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能够培养人们的良好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会有丰富的精神需求,“如学习的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的需要、政治进步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尊重与荣誉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才能发挥的需要等。”[4]68而要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当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被群众所掌握,精神也可以转化为物质。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5]839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掌握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其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形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人们经由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就会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地提高劳动技能,努力改进生产工具,革新工艺,采用新技术,就会不断地变革劳动组织,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管理,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159。毛泽东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思想政治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6]124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创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积极创设适应社会主义现

  

篇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5篇)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的影响,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价值认同。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传统的人—人的直接互动向人—机—人的间接互动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在时间和空间始终保持一致,角色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占据主体地位,一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教育的方式也一般采用训导、要求、批评等。但现在,面临网络时代不可逆转性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迎来颠覆性的转变,电脑逐步成为虚拟社群成员的沟通媒介“,键对键”这种即时的在时间上空间上不要求一定一致,更加宽松的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将会逐步取代“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在这种“人—机—人”的互动方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世界是绝对平等的,都拥有平等的话语倾诉权、意见表达权、信息使用权。引导、启发、倾听等已经成为教育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趋向模糊,地位日渐平等,发展成为一种朋友式的角色关系。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拓展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动机、内容、形式等方面并没有太多选择和自主权,教育信息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截然不同,网络兼有报纸、广播、电视、智能客户端等多种媒介的优势,微信、微博、QQ、MSN等对话平台提供了更加广泛全面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已经由“给什么,就吃什么”的被动接受性状态,转变为“我喜欢什么,就选择吃什么”的主动选择性状态。具体表现在校园网络新载体上: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一)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开展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其他网站进行外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各类媒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等形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化解学生思想问题的渠道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为在网上开展思想工作、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网上职业咨询、专家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心里测评、性格测试等,帮助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启发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疏导学生的思想问题。(三)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大学生在校园网上发布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蕴涵了青年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BBS、聊天室、校园论坛、网络调查、咨询信箱等各种形式,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随时收集、存储、检索、分析、处理来自学生哥方面的思想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深度分析原因,妥善处理解决。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持久创新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课堂上的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说教灌输为主,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一般是在课堂上,课堂以外很少进行交流。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其他各门课程一样进入网络。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改变了灌输式的教育,变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同时,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运用最新的网络发展成果,由于网民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只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就可以利用你要用的任何合法的技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运用一切对大学生思想、心理健康等有利的因素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的网络技术,这样不但与社会上最新的观念想法保持一致,而且能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信息,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同时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成果,必须从大学生最真实的心理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关心的内容,换位思考,与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更好的沟通。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跨时空性,即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另外,网络这一特点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该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即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形式的教育信息,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持久创新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依据是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理论是教育界理论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最新的发展成果,是教育界建立在长期的实践上的最新教育成果,具有对教育规律更科学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因此利用最新的教育理论,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其次,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可阻挡的持久性。就像大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一样,网络时代的到来是颠覆性的不可逆转的,网络技术的运用只能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的。因此,运用这些技术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不断地持久地创新。

  互联网容量大、即时快捷、交互性强和全球开放等特点在拉近世界距离、丰富我们课余生活和娱乐手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灌输着不同的信念和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逐步渗透和改变,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网民总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首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德育信息的渠道。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仅仅照搬课本知识或根据个人经验获取德育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授课。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更新、更多的德育内容,实现德育信息的现代性和实效性,更能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其次,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趣味性和多样化,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改变了以前德育工作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谈心等单一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开展观看视频、制作PPT讲解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具趣味性以及多样化,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提高了说服力,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影响力。最后,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不管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不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在教育工作中也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上进行远程教育,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全盘接受,成为信息的主动获得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育者,被接受者,他们也可以成为网上德育内容的发布者,这就优化了德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传播。(二)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首先,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社会具有异质性,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德育工作新阵地,提供了一个德育实践的新舞台。然而,面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对着这个新的阵地和新的舞台,如何在网络文化的自由空间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则成为了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这些都是传统德育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对如今的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考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电脑软件的掌握程度等都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德育对象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上,这一阶段的人群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巩固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正是处于热血青年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一些煽动性信息的影响,包括网上泛滥的不良网站或不良信息、偏激思想或言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网络游戏中的弱肉强食或血腥暴力的场面等都在冲击着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对它们认识不足,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往往会潜移默化地被这些新兴事物所影响,做出一些激进的事情。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使他们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化,从而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最后,网络的虚拟化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网络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际沟通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虚拟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这决定了网络交往游离于社会规范之外,从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3]而且网络的虚拟化容易使大学生向往虚拟世界,而对现实世界产生陌生感,也使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网上交友方面,正如表2所展示的,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即时通讯占到了95.1%,而个人空间和微博则占到了80.8%,减少了和社会接触、和同学交往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德育工作者在开展个人、集体与国家,私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德教育以及公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不少的困难。三、运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网络时代,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巨大机遇,也提出了种种

  难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抓住机遇、利用机遇的同时勇于面对挑战,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难题。这主要通过转换教学观念、完善教学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这三个方面来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将网络转换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一)教学观念方面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4]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人的意识也应该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网络化的今天,德育工作者也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期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自己德育工作的开展。1.坚持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德育工作者应该转换自己关于德育范畴的思想,形成整体性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仅是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维空间,德育工作者也不应该仅仅把德育工作或德育内容局限于这三个领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首先,要求建立相关部门对德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方面,它是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活习惯当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高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原则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单独设立德育工作部门和教学工作部门,改变以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理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生活的现象。其次,要求教师树立全局观念,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学生还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而这个整体性包括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这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最后,要求高校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有效作用,挖掘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因此,高校的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配合,尽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实现“无死角”区域。

  2.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网络公德。在信息化、网络化社会来临的今天,德育工作者应该转换自己关于德育内容的思想体系。在注意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或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网络公德。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相对于中学时代师长的严格管束而言,大学校园自由的空气环境让他们难以适应以及造成闲散放逐的现象,自律能力欠缺。而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使得高校大学生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运用网络,认为自己能够把网络玩弄于手掌之间,不受网络的奴役和控制,殊不知自己却陷身于网络中而不自知或是无法自拔。德育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特征,然后再培养其自律能力,从而使之对网络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减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养成不良行为,形成网瘾以致荒废学业的现象,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知识和教育,而不是以网络社会的弱肉强食、血腥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暴力为其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大学生如今处于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这个四维空间里,这决定了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内容应该在培养家庭个人私德、学校社会公德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公德。德育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把网络诚信问题、网络文明问题等内容归入道德教育内容之列。同样地,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效果也应该体现在网络公德的好坏程度上。

  (二)德育教学途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特点:理想远大,但目光往往狭隘;独立性较强,但作风较散漫;自我意识强,但集体主义观念偏弱。[5]因此,作为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建设网络德育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设相应的网络道德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在网上开展虚拟教育实践活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灵活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实用性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教育。首先,要建设网络德育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在网站上发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新闻为主体,辅以学生自由讨论板块等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学习的途径加强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其次,要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如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开展网络倡议活动、成立网络德育论坛、建立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网络德育网站或开展网上社区服务,把抽象、复杂、空洞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生动、形象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而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教育的比重相比于网络娱乐和网络通讯而言,是少之又少,这也说明了建设网络德育体系,施行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德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完善和更新德育内容,通过互联网获取更新、更丰富以及更符合时代性特征的知识,使之更贴近大学生实际,做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需要。首先,要善于从学生中寻找道德榜样,让学生感受教育的现实性。每个高校总会有自立自强的榜样,总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也总会有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楷模,充分挖掘以及合理运用这些学生榜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或是组成内容,能够有效消除英雄高高在上,教育泛泛而谈的消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其次,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实用性。学生都喜欢新颖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陈旧的观点和百年不变的机械式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首先要完善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接轨,和社会互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将祖国、社会和党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学生在交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教育,以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1.提高现代思想意识和信息网络素质。网络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们无法改变的时候,就要学会适应。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网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络社会中,不是一味排斥,而应该是转变观念,形成现代思想意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电脑应用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网络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从容迎接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特别是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的利害关系,不能一言以蔽之。新生事物总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作为新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善于利用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基础上,还要预防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提高自身的现代思想;其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电脑知识,对网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正确的认知,这样在运用网络这一载体的时候才能够轻车熟路,进而增强自身的信息网络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网络搜索、PPT制作等相关技术,丰富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提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2.要求德育工作者“身正为范”。如今,除了要求德育工作者“学高为师”之外,还要求“身正为范”。老师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典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做到文明上网,在上网过程中不浏览不良网站,不发布偏激言论,不助长不良风气,要理性地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言传身教,亲身示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地对待网络,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网络的内容纷繁复杂,西方思想和人权观念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传播和学习,如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思想政治觉悟低、抵抗能力弱等原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那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引导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但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并不像对专业课或者是体育课一样,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另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偏差,对思想教育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强调了社会的功能,忽视和否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强调的是教育的主体性而并非以人为本。在思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社会需求和教育质量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去研究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的作用。另外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偏向政治,在思想方面没有可取的内容,而恰恰有人对政治方面的内容会选择无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不足(一)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的视野并不开阔,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跟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指导,在研究的成果中,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教育的分析和就事论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更多的是研究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最为缺乏的是深厚的理论底蕴的支撑,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另外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时,体现的是某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研究,所以在评价有效性的同时常常会顾此失彼。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常常采用的是方法套用,并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方法不适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用,也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二)对有效性内涵认识不足对于研究者而言,对“有效性”三个字的理解只会停留在结果上,并且

  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停留在教育的成果上,这是一种直接探讨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是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开展的,对于这样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果就会让我们产生疑问,难道大学生情绪上的发泄就是思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吗?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相关学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想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中,要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一项重点投资。(二)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接受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起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能够自觉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展望目前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总体有三个大的趋势,首先是问题领域的创新趋势,也就是说要整体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全面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开展。其次是方法上的改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上作出了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虽然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方法要更加的先进,但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缺乏整体性,在方法上也就无法满足我们整体性研究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创建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一个趋势是研究向职业化靠近,当代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社会和生存的压力,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将其跟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挂钩,就会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五、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态度去生活和工作。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改进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才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一)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空间、相对无限的自由,其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比较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方法较为单一、信息较为滞后,这些制约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汲取,甚至忽视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利于改变以上弊端,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新平台。即时通讯(QQ、飞信)的广泛应用、SNS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兴起,微信、米聊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广泛流行,极大提升了移动互联网络使用的交互性。包括、微信、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尽管移动互联网育平台缺乏传统教育平台的权威性、纪律性,但更具亲和力、互动性、灵活性,更加贴近了青年学生的网络需求,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互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二)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移动互联网缩短了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种类并接受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特长、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知识程度等个性特点,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网络交流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二、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的导向(一)扩大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强调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互动,注重教育者自身个性魅力的培养与展示,注重对网络知识的更新和网络文化的了解,弱化教育场所和教育时间的特定化。上述“三重一弱”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掌握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大学生个体对载体的偏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如微博、微信、手机短信,QQ、SNS、论坛等手段相结合等等。(二)提高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针对性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独特特征,发挥特定载体的优势,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获得交流对话的机会,而不被90后大学生盲目地拒绝;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具体的载体特征,让这一载体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紧密契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内驱力和教育自觉。(三)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平等性在3G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要将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主体进行渗透性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信息反馈。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四)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范性3G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管理需要整合学校人、财、物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同时建立移动互联网平台领导、协调、信息管理、危机处理等制度,保证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正常运行。三、高校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一)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要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把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聚焦大学生主体地位,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二)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首先,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飞信、手机微博、微信、手机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

  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知识,促使其主动开展面向新情况的工作研究,提高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熟悉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负责移动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移动网络技术与高校优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三是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吃透摸清博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优势和使用规律,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四)强化基于手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3G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移动互联网校园信息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开展媒介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布监管与化解机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制建设,认真研究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应用规律,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对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化解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上,找准这个着力点和关键点,尽量避开消极因素,充分发挥积极因素,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振奋大学生的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必须注意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利益分析时,既要对其物质利益作分析,也要对其精神利益进行分析。事实上,精神利益分析应该是利益分析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个难点,它在是寻找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根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利益分析方法时,要把物质利益分析与精神利益分析有机结合,并以精神利益分析为主。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分析,忽视精神利益分析,或单纯的精神利益分析都是错误的。

  1.2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见,利益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是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及由此可能衍生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朝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使之早日成长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3]。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全球化水平逐步提高,一些社会不良思潮开始冲破大学本身脆弱的藩篱,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引导着大学生们的行为。而我们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工作者对此还尚未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可信度因此而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灌输式的思想引导理念和方式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灌输式”。思想引导的渠道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灌输,具有十分浓厚的说教意味。众所周知,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普遍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着自己的观点,而这种“灌输式”的理念和方式则极易让学生朝着相反方向去发展,即是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往往也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且会增加我们后面工作的难度,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构筑起一座思想交流的壁垒。2.2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举措青年大学生具有易冲动的性格特点,部分学生甚至因此而会做出一些有悖学校纪律和规定的事情,他们也总是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对此,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采用高压态势,对问题学生要么批评教育,要么上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予以处分了事,很少有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犯错的根源。如此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举措极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自暴自弃。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学业无法完成、性格缺陷明显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良人士引诱的对象,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2.3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和趋同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意味着这所大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不难看出,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大学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和同化功能,有助于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奋发向上。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文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到位,一些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多比较滞后,且同质化倾向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思想引领出现真空地带。

  2.4未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当然也是一大机遇。对于网络和新媒体,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占领,则它会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如果我们充分运用,则它会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网络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等优点,其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搭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总的来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博客、微博高高在上的教育心态没有改变,网络还仅仅只是被作为一个窗口或者说一个平台,对网络和新媒体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博客微博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的呆板,无法唤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3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将利益分析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绝不是形式所迫,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几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3.1建立平等对话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高校和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多以朋友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要与学生定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把了解到的学生的情况填写到到学生的成长档案里。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二是可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被认为是“说教”和“洗脑”工作,便于学生接受。

  3.2建立真诚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作为高校的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应该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要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尽量避免其产生被遗弃感;学校和老师还要经常关心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把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通报其寝室室友、班委干部和任课老师,请求他们也给予其更多关心和帮助,让问题学生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转变,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3.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一样,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竭力避免同质化倾向。各高校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域位置的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的历史文化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等来建设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到实践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学校特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与师生兴趣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等感染引领师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达到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3.4实施“红网”工程,建设青年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面对青年学生爱上网、喜欢从网上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形势,我们既要充分运用微博、腾讯QQ、博客等新媒体,同时也要大力建设传播正能量的思政专题网站,积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组建起一支由学校思政工作部门领导的,以学生为主的“网络红客”队伍,密切关注舆情,引导学生思想。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的引导须与学生贴近,要坚决反对脱离学生、脱离实际。

  

篇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Thero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socialgovernance

  作者:张智[1,2];单晓涵[1]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出版物刊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页码:132-138页年卷期:2019年第1期主题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治理;学科建设;理论创新

  摘要: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但要有新定位,更要有新作为。作为促进社会发展,致力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从专业的角度为社会治理提供学理解释和实践指引,特别是着力探索解决多元主体、多元利益和多元文化条件下的社会信任建构、社会心态调适、价值共识凝聚等问题。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应着力在学科视野、理论内容和方法体系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 治理 现代化

热门文章

公职人员这样弄虚作假,会受到政务处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蹚出“居民自治”新路子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坚持党建领航、多元参与,解决居民热难点问题,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省发改委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6月30日下午,省发改委隆重召开纪念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对省发改委2019—2020年度围绕

云冈区老平旺街道一电厂社区“七一”慰问建国前老党员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表达党组织对老党员的深切关怀,7月1日上午,老平旺街道书记赵瑞春在一

永济市老干部局为离休干部党员过“政治生日”

珍惜政治生命牢记党员身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7月1日,永济市委老干部局、老干部党委在关铝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网络专题培

反对形式主义②:调研不能一味讲究接待规格

“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

长治市举办党务工作业务培训班

8月7日,长治市委组织部举办全市党务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班上传达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关于党员发展、党

广灵县南村镇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吕梁学院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

7月27日,校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重

广东乐昌:激活党员教育“神经末梢”

为有效推进镇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范化、整体化、常态化,近年来,广东省乐昌市多举措开展镇街党校标准化规

垣曲县蒲掌乡开展“迎七一·定期体检送健康情系党员暖人心”活动

为庆祝建党99周年,近日,蒲掌乡开展“迎七一·定期体检送健康,情系党员暖人心”活动,组织全乡1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