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五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什么样的观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观后感篇一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太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天宫课堂观后感篇二
今天的午自修,我们看了宇航员阿姨叔叔给我们上的天宫课堂。上课的内容是那么神奇,时时刻刻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始终沉浸在好奇之中,它使我探索到了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崭新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要数双球实验了。只见阿姨从袋子里取出了一片水膜,就像一张透明的塑料膜。我想:这太不可思议了,水不是液体吗?怎么变成水膜了呢?她将水膜放到一个支架上,支架由一根细铁柱与把柄组成的,再将支架放在了桌子上。又拿来了一袋再生水,将水袋的水挤入了水膜中。我想:水不会流下吗?这不可能呀?就在我这样想谁,水球出现在了我的眼帘,出现在了屏幕上,这好神奇呀!随后,她又将一支针管插入水球中,在里面弄个小气泡。
我这是弄不明白,就在这时阿姨给我们解释了水球的原理。原来在太空站中,水失重了,水的表面的扩张力大大增加了,就形成了水球,当你站在水球后时,同学们会看见一个正面的阿姨,一个反面的阿姨。这使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我想:在太空中与在地面果真不一样。
乒乓球试验也引人入胜。阿姨将水瓶中倒一些水,将乒乓球放了下去,再用管子一压,乒乓球没有反上回来。我想:浮力难道消失了吗?怎么乒乓球没浮上来呢?这使我大吃一惊呀!在中国的各地同学做了一模一样的试验,乒乓球浮了起来,这叫作对比实验,事实证明太空中乒乓球的浮力几乎消失了。
其次喜欢的是旋转实验。在太空中叶叔叔想要旋转,他尝试了游泳式,甩手式,普通式等等,最终甩手式成功了,还有将手伸直与收拢的,伸直时旋转速度慢,收拢时旋转速度快一些。这跟地面上旋转完全不一样啊!太神奇了!我想。
这一次的天宫课堂让我收获多多,知道了许多在太空中的特殊现象,也让我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科学,充满着神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天宫课堂观后感篇三
中午吃完饭回来,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视频,视频的摆设非常奇特。到处都是把手,里面还站着三个人。咦?这是什么?我怀着疑惑的心理继续往下看,才知道原来这是天空课堂。是三个人在太空中的生活,今天这堂课是给我们讲科学知识有多有趣。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乒乓球可以在杯子装停留,并且不动。亚平老师让正在看直播的同学在玻璃杯中到一半的水,然后把乒乓球放进水中,把浮起来的乒乓球用手指往下按,再松手。乒乓球全都扶起来了。于是亚萍老师也在杯子里倒水,固定住之后,就用棍子把乒乓球往下压,再一松手,发现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上也不下,不会像在地球上乒乓球一样浮在水面,而是留在了杯子中央不上也不下,不动了。我顿时惊讶万分:乒乓球怎么不上来了呢?难道牛顿说的地心引力失效了?但是当听完亚萍老师的话以后,我就不这么惊讶了。原来太空中是没有地心引力的,所以乒乓球才不会浮上来,我点了点头,心想:原来是这样啊!
看完这个科学小实验之后,后面也有一个小实验吸引了我的眼球。放大镜还能这样做?在太空中,水是不能在正常杯子里的,所以他们喝的是纯净水,并且装在袋子里,还插了一根吸管。亚平老师用手挤出来了一点水,水成了一个个小水珠,不会掉落在地上,非常神奇。接下来,还有更让我觉得新奇的东西。只见她拿了一个圈,放入水中做出了一个水镜,从水镜的对面看里面的东西,是放大并且倒着的。亚平老师说这是凹透镜的原理。两面都是水,还是椭圆形状的,就形成了放大镜。
等看完了天空课堂的第一堂课,我不禁感慨道:“原来科学还能这么有趣啊!"
天宫课堂观后感篇四
在“天宫课堂”第三课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环节,将介绍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的水稻种植和拟南芥种植研究项目,演示样本采集操作。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
据此前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消息,7月28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并于7月29日启动实验。
拟南芥和水稻是两种模式植物。拟南芥代表双子叶、长日、十字花科植物,很多蔬菜,比如青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而水稻代表单子叶、短日、禾本科植物,很多粮食类作物,比如小麦、玉米等属于禾本科。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站问天舱“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实验项目负责人郑慧琼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为进一步解析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基础,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在空间环境中开花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网络的变化,解析空间微重力对于长日和短日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为进一步创制适应空间环境的作物和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8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暨空间站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阶段性进展情况介绍会举行。此时,距离7月29日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正式启动实验,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拟南芥幼苗已长出多片叶子,高秆水稻幼苗已长至30厘米左右,矮秆水稻也有5到6厘米,生长状态良好。后续将完成拟南芥和水稻在空间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由航天员采集样品、冷冻保存,最终随航天员返回地面进行分析。
天宫课堂观后感篇五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据介绍,“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公开信息显示,“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