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全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年全国百强县、市(不包括XX县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全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年全国百强县、市(不包括XX县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涉及18个省市区,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西部地区XX省xx县、xx县,XX省xx县、xx县,xx区xx市分别排名18、79、26、67和54位。我区xx旗和xx旗位列第10名和第23名。前10名分别是: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县、xx市、xx市、xx市、xx旗。这十个强县、市以全国0.3%的国土面积和0.7%的人口,创造出全国3.4%的国民生产总值,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082亿元,财政收入3156亿元。2011年,xx区县域生产总值规模平均达到151.3亿元(包括XX县区),其中西部盟市平均为204.4亿元,东部盟市平均为99.3亿元,是西部盟市的48.6%;我盟只有xx市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和东部盟市的平均水平,达到171.5亿元,位于全区第27名;其他旗县都在平均数以下,东乌旗、西乌旗分别排位第48位和53位。黄旗、太旗、东苏旗、白旗排名后10位之内。从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全区财政收入平均达到8.75亿元,其中西部盟市平均达到12.9亿元,东部盟市平均达到4.6亿元,是西部盟市的35.7%;同样只有xx市财政收入超过全区和西部盟市平均水平,达到13.4亿元,位于全区第13名;其他旗县都在平均数以下,东乌旗、西乌旗分别排位第31位和33位。太旗、白旗排名后10位之内。近年来,全盟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按照盟委、行署的工作部署,解放思想,调整思路,转变作风,抓项目、促转型、谋发展,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和竞相发展的态势,但是锡盟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对我盟各旗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非农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10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用多指标合成法对我盟各旗县市区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如图1)图12012年锡盟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锡市乌拉盖西乌旗东乌旗二连市黄旗阿旗xx旗xx县东苏旗西苏旗白旗太旗0.8990.7470.7130.2860.1690.0270.009-0.091-0.233-0.252-0.252-0.898-1.014二、我盟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近年来锡盟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发展态势有所好转,但与全区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对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我盟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发展不平
衡,旗县间存在较大差距。从经济总量看,我盟仅有xx市和西乌旗2个旗市突破100亿元,另有二连市、东乌旗和xx县3个旗县在全盟平均水平64.4亿元以上,其他旗县市(区)均在全盟平均水平以下。其中,xx市排全盟第一名,占全盟比重的23.7%;白旗仅占全盟比重的2.7%,两地相差8.8倍。从生产总值增速来看,有二连市、阿旗、东乌旗、西乌旗、蓝旗、xx县和乌拉盖7个旗县市(区)的增速超过全盟平均水平,太旗、黄旗增速仍以个位数的速度增长。(图2)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有二连市、东乌旗、西乌旗、乌拉盖等7个旗县市(区)超过全盟平均水平,达到81000元以上。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盟各地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超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但是白旗、太旗、黄旗等部分旗县工业优势仍然不够突出,工业企业规模较小,能力较弱。全盟第三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比重上升缓慢等问题,难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从财政收支来看,锡市、西乌旗、蓝旗、乌拉盖4个旗市(区)的财政收入超过全盟平均水平,且收入大于支出;其他旗县市(区)收支失衡问题严重,其中白旗财政收入1.11亿元,仅占支出的14.2%。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不仅总量小,且质量低,非税收入比重高,可用财力少。需要财政供养人员多、增人增资、民生保障、上级安排项目要求旗级匹配等钢性支出增长远远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图22012年锡盟
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对比二连锡市阿旗东苏旗西苏旗东乌旗西乌旗太旗黄旗白旗xx旗xx县乌拉盖地区生产总值67.92194.5449.0335.794585.64102.1137.0139.822.1852.0267.439.08第一产业0.4610.264.44.0912.1711.029.912.8545.567.313.6第二产业25.12126.3136.0624.2630.3862.5579.8915.2730.3711.2335.8549.2430.02第三产业42.3458.026.977.1310.5410.9211.211.826.586.9410.6110.855.47增速15.514.423.514.313.422.5178.35.212.217.119.216.8平均增速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二)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不合理,起点低、规模小。2012年,全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87.05亿元,占地区总量的47.2%;纵向比较,我盟非公经济成绩喜人。但横向比较,全区非公经济的占比例已超过50%,西部xx市51%,东部xx市达到51.3%,我盟落后约3—4个百分点。另外,全盟公有制经济发展本身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而且又以原矿采掘和粗加工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开采的原矿大多只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出售了,直接影响了公有制经济效益的提高。全盟个体工商户中,一二三次产业的户数比例为0.2:
6.5:93.3,第一产业98户、第二产业3038户、第三产业43631户。在私营企业中,一二三次产业的户数比例为7:26:67,第一产业441户、第二产业1634户、第三产业4216户。非公有制企业基本处于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餐饮等部分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涉足较少,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关联度差,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缺乏龙头带动,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相对较差。甚至多数地区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和措施还不到位,造xx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三)支柱产业发展滞后,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大部分旗县市(区)经济总量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基本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散无后劲,无法构建优势特色经济体系和集群发展格局,更谈不上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部分旗县市(区)的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表现出低层次化、低度化和趋同化,浪费资源和重复建设。又由于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造xx县域经济依托当地比较优势的资源,构建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所形成的具有优势特色的县域经济体系难以实现。因此,使得具有本地区优势和特色的经济发展不明显,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极大的制约了县域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四)经济管理体制僵化,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落后。我盟各旗县市(区)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仍然沿袭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发展论发展,只关注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等先天优势,忽视政策、体制、组织管理方式的制定和落实,因此,造成政府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能动作用,反而成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导致大量的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其结果将导致资源大量浪费,环境遭到破坏。目前,政府有效调控经济的能力减弱,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远不能适xx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灵活机动的政策措施和多方位的融资渠道,许多地区城镇面貌难以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整体形象。
(五)城镇化发展失衡,城市(镇)规模偏小,较高的城镇化率与低水平的市政基础设施矛盾突出。2011年底,xx市、xx市城镇化水平都已超过84%,而太旗、西乌旗、xx县的城镇化率还不到45%,地区间城镇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全盟32个城市(镇)中,除xx市人口超过20万,xx市人口超过10万以外,其他城镇人口大都在2—5万,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完善,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难以发挥效应。由于我盟地域辽阔,导致全盟城镇化率含有虚高成分,不能真实反映城镇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城镇供水能力不足,城镇排水管网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
低;城镇绿化水平不高;城镇道路硬化、绿化、亮化配套率和小街巷硬化率低;城镇用地规模偏大,平房多、住宅成套率较低,旧XX县区的改造进展缓慢。
(六)人力资源总体匮乏,适用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短缺。2011年,我盟全社会从业人员513365人,农村牧区从业人员283505人,占全盟总量的55%,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46179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4269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2917人。近年来,随着各地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绝大部分旗县市(区)出现农村牧区劳动力匮乏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太旗10万人左右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区长住户数逐年减少,且多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东乌旗牧区劳动力雇工佣金高达4000—5000元/月,接羔季节还需适度增长。对于我盟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适用经济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全盟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但是高等专业学校仅有一所,2011年,高等专业学院在校人数7506人,占总人口的0.75%,毕业人数只有1892人。真正懂经济、会管理和实用技术人才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先进技术,先进生产方式和方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由于部分旗县市(区)财力不足,对科技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对后续人力资源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撑,隐性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七)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目
前,我盟部分旗县市(区)拟发展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电一体化、新型化学工业、金属采冶等方面,但受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项目得到国家或自治区核准难度逐渐增大,各项前期工作推进非常缓慢。如:东苏旗大唐鼎旺硝酸铵和硝基复合肥项目,总投资19.23亿元,实现产值36亿元,税收5亿元,能够解决就业1000人左右。截至2012年底,该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土建工程完成80%,符合自治区煤炭转化项目配置资源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资源暂未得以落实,不同程度影响业主积极性和推进项目的信心。此类问题还有不少,不同程度的制约我盟部分旗县市(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牧区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牧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我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水平较低,资金短缺,培育主导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借助外力、培育内力并重的发展原则。统筹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促进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质、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发
展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首先,要不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避灾型农牧业,重点解决好畜牧业核心生产资料。依据水源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搞好节水配套改造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储草棚、牲畜棚、蔬菜保鲜恒温库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等措施,力争用几年时间,实现牧业旗县户户有储草棚和牲畜暖棚,农业旗县有几个大中型蔬菜恒温库,增强我盟农牧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牧业安全生产。其次,继续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抓主导产业规模扩张,通过强化乳、肉、菜、薯四个基地的建设,优化种养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太旗、蓝旗、多伦等南部旗县稳定发展蔬菜产业,适度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大力发展肉牛、乳牛养殖业为主的农村畜牧业;锡市、阿旗、西乌旗、东乌旗和乌拉盖等草场资源丰富的北部旗县着力发展牛、羊等传统畜牧业,推广优质牧草颗粒加工业。通过调研认为,北部旗(区)可以利用肉食品加工企业适度实施工厂化规模养殖,可通过自身规模化养殖、集中育肥、标准化出栏,最终实现企业低成本、高加工率的最佳生产状态;南部旗县可利用劳动力相对充足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2012年,全
盟打储草面积3000万亩,产草量58公斤/亩,天然打储草17.4亿公斤(年均产草15亿公斤)。其中,锡市、阿旗、东乌旗、西乌旗、蓝旗天然打储草13.1亿公斤,占全盟总量的75.5%。可以在以上地区推广优质牧草颗粒加工,解决饲草储存、运输的难题,供应南部旗县舍饲圈养,饲草料利用率也将由60%提高到95%以上。经初步测算,在北部等草场资源丰富的旗县组建饲草经营专业合作社,预计可增加农牧民收入3亿元,全盟增加养殖规模200—300万羊单位。保护草场和草原生态的同时,实现我盟畜牧业养殖规模的增加和农牧民稳定增收。再次,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打好“草原牌”、绿色牌,以打造“锡林郭勒”肉食品品牌为龙头,以巩固提升草原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发挥纯天然、无污染草原绿色优势,坚持用产业化、工业化、规模化的思路谋划和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积极培育若干个乌珠穆沁羊、苏尼特肉羊和察哈尔羊等肉羊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牛羊骨血脏器、羊绒毛利用水平,依托锡市、西苏旗生物制品、羊绒毛梳洗纺织的现有基础,培育壮大生物制品和羊毛绒纺织产业。加快推进多伦、蓝旗、太旗、锡市等地农牧区肉牛和城郊育肥肉牛生产加工基地。以xx市、xx县、蓝旗为重点,建设辐射东部和南部大部旗县的乳品加工基地。以xx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为契机,着力在南部旗县培育我盟林木产业基地。重点在太
旗、多伦、锡市、蓝旗和白旗等地区建设百万亩高产特色蔬菜和百万亩马铃薯种植业,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绿色菜、薯产业化精深加工基地。最后,加大对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势的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牧业,力争在每个嘎查村至少培育一个组织规范、经济实力较强、村民收益面广、带动作用明显的典型示范合作社,对新型城镇化形成有力支撑。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强成套生产技术推广,着力破解农牧业生产关键技术,引导农牧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让现代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力武器。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按照“绿色、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的要求,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推进“三化”的首要任务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升质量效益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第二产业。立足资源比较优势,把产业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转变,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锡市、阿旗、xx县、东乌旗、东苏旗、乌拉盖等旗县依托西山湾、乌拉盖、查干淖尔等水利工程,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有效利用褐煤中丰富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城市中水和疏干水,以大唐多伦煤化工、北方华锦煤制合成氨、大唐鼎旺硝基复合肥、创源褐煤综合利用等项目为抓手,加快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煤制醇醚、煤制尿素、煤制芳烃等长产业链条煤化工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原煤外运,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和综合效益。依托盟内四个有色金属成矿带,西乌旗以锌冶炼、昊融镍冶炼、西苏旗以金中黄金冶炼等项目为抓手,有效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东乌旗以铅锌矿选厂、东苏旗以黄金选厂、阿旗以铜钼选厂等项目为依托,做大做强选矿企业,推动金属矿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金属冶炼精深加工基地。在具备条件的xx市、多伦、太旗等地区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加快推进云计算、新型风电设备组装、高效储能电池、水净化处理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调研期间,国家能源局对二连开发开放试验区出具了《关于同意二连浩特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函》(国能新能[2013]91号),借助这一有利条件,继续推进《二连浩特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尽快上报国家能源局批复实施,依托煤电用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电源工程,促进二连市、东苏旗、西苏旗、黄旗“一市三旗”一
体化发展。我盟目前仍有3个国贫旗县、5个区贫旗县、12.6万贫困人口,占全盟总人口的12.3%。截止目前,我盟累计并网风电投产装机容量282万千瓦,初步测算,规划和已投产风电项目有70%集中在我盟老少边穷地区。风电开发带动县域投资、税收和就业增长的同时,限电弃风问题突出。其中,太旗投产装机20万千瓦、白旗投产装机15万千瓦、西苏旗投产装机50万千瓦,而弃风率分别达到23%、21%和29%。为科学合理发展风电产业,有效缓解风电弃风问题,首先,积极探索发电和用电一体化模式,将风电与高耗电产业相结合,实现风电就地利用。其次,优化各风电场运行模式,配套在条件成熟地区建设供热设施,将风电场弃风电量转化为热能直供用户。再次,利用国家、自治区对贫困旗县政策杠杆,积极协调国家、自治区制定对国贫、区贫旗县风电优先上网的优惠措施,撬动县域经济增长。三是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逐步形成以蒙元文化旅游业为支撑,现代物流业为基础,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为保障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使其成为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首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捆绑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加强景区景点配套的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努力将文化旅游
业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抓住全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机遇,进一步强化旅游策划、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引进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拓展冬季旅游项目,精心打造五条境内旅游线路、五大旅游景区和十大旅游景点建设,集中打造马文化园、骆驼文化园、动物园、植物园、雪上运动园、冰上运动园、沙雕文化园、火山地质文化园、蒙元文化园等“九园”,使全盟各地大部分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继续扶持“牧人之家”“农家乐”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壮大规模。组织研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我盟的骨雕、银器制品、玛瑙奇石、浑善达克的根雕等研发一批具有民族特点的旅游产品。其次,推动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培育以煤炭、农畜产品、汽修汽配贸易为主的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城乡专业市场的建设。依托多伦、太旗、蓝旗、白旗等旗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区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与煤炭资源紧密相关的煤机械、煤物流、煤安全、煤信息等产业,加快推进煤炭物流交易平台建设。加强落实煤炭等主要矿产资源的调控配置,各级政府主导做好资源型企业和非资源型企业在货物销售、装卸、运输等物流业务方面的配置管理工作,按照最大化的原则,加大对煤炭矿产资源的管控力度,促进煤炭矿产品生产与运销环节相分离,探索并实行公路、铁路运销一票制(矿产品销售、装卸、生产外销、运输等费用统一开具发票)和准运证制等制度,力争70%以上的煤炭汽运企业注册在煤炭产地。由功能齐备的信息交易配载中心提供坑口起运到终端消费地中间环节过程的供应链服务,从而防止物流业税费流失,达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员就业的目的。再次,扶持金融等发展。进一步完善地方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保险信托机构等市场主体;调动企业和社会投资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拓宽信贷领域,增加信贷投放。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弥补县域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
(二)依靠集群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集群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盟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就先要利用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县域范围内培养足够多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小规模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政府政策功能的发挥,推动这些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具有强大优势的产业链集群经济体系。一是要坚持借助外力,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各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继续加强与东北、华北及周边盟市旗县的经济技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加快合作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定向招商引资活动和产业对接。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机遇,尤其是此次京津唐冀地区
的产业、项目转移,努力做到主动作为。招商引资要注意项目库建设与引进企业质量相结合。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是招商引资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项目库的建设与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我盟招商引资签订协议600余项,协议资金5000亿元,其中,落地项目接近200多项,占协议项目三分之一多,总投资占协议资金总额的近三分之一;20余个项目配置了煤炭资源,但是乌拉盖贺斯格乌拉、西乌旗白音华三号露天矿等项目取得煤炭资源后转化项目进展缓慢。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做好优势产业与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即要围绕着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又要结合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分段化趋势特点。根据各地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链分支环节——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壮大集群经济。二是要加大培育内力,积极推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充分调动和激发本土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大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延伸相关产业链条。截至目前,我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限额)划分,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2998户,50—100万元的企业2103户、注册资金在100—500万元的企业2119户,500—1000万元的企业1034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28户,亿元以上的企业94户,500万元以下企业占全盟非公企业的77%,换言之,中小微企业是我盟非公经济的主体。盟旗两级政府需要制定出台鼓励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限制,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服务业小微企业注资、出资条件、时限、经营范围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鼓励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要素上给予政策扶持,设立政府扶持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健全鼓励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和开拓市场有效奖补机制和措施。进一步用好新增税收留成资金。明确留成给旗县市(区)的资金,全部纳入各地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专款用于扶持非公组织发展。制定培训方案,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就业培训资金,一改传统的培训的主体和内容,加大对本土中小微企业家和工商户老板的培训力度,拓宽他们的发展思路、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形成长周期的观念更新培训,为我盟培养出大批的本土人才。以他们的创业、扩大再生产带动地方城镇居民广泛就业,实现城乡居民增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园区,完善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培育形成集群产业效应,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发展,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全盟有设市城市2个、建制镇34个,其中旗县所在地建制镇10个。全盟城镇化率由1999年的35.37%提高到2011年底的61.49%,年均增长约2.2个百分点。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针对我盟各旗县市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实际,要突出抓好盟内重点旗镇扩容提质,重点城镇“五通”、“四化”、“三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即“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讯”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加快建设“医疗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转移进城人员服务中心”,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各地城镇建设要根据未来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县域小城镇为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做大县城。重点推进xxxx区、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发挥好xx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用,努力将多伦淖尔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面向京津唐、华北和东北地区开放的桥头堡,将xx市打造成面向蒙俄开放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参照城市标准来规划建设旗县所在地城镇,要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对特色产业重点打造10个卫星城镇,形成集聚带动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推进城市经济xx县域经济在产业层次上差别化发展。城市经济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行业,鼓励城市经
济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分解,把配套型、服务型产业实行外包,让县域经济进行配套发展。最终形xx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政策、管理和服务所表现的能动作用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催化和保障作用。只有政府为经济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才有迅速扩张的机会与可能。小规模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势必引导一批龙头企业的产生,这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良性循环的、持续不断的、强劲有力的发展态势。一是要加快转变县域政府职能。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改革力度,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兑现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铺路搭桥,杜绝一切不正之风,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推行首问负责、限时结办,不断构建“务实、高效、便捷”的服务格局。要求部门、科室和人员的服务责任,公开服务标准、办事程序和奖惩措施;加强监督检查,下大力气解决个别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坚决查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违法违纪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开公正的法制环
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创新进取的人文环境。二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依法简政放权。扩权强县是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为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对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在尽可能减少行政许可事项和审批环节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旗县相关领域的管理权限。首先,根据xx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1年本)》等投资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内政发[2011]128号)要求,盟市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项目性质,具体划分盟市级、旗县级政府投资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权限。目前执行的旗县立项投资审批(备案)权限3000万元以下(包括3000万元),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旗县级政府能够自行管理、审批(核准、备案)的事项,均下放到旗县由其自主管理和审批,方便项目快速落地。其次,下放部分国土资源管理权限,将部分非煤、非金属矿审批权和用地指标计划,合理分配提前下达,各旗县市区根据项目“轻重缓急”,进展情况自行调配使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企业提供便利。
(五)着力解决县域内人力资源的储备和有效供给。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关键是要保证人才资源的有效
供给,只有这样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无限的潜力、动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和使用好本地区现有人才。可在太旗试办一个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园区,利用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本地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政府可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费用给予适当补助,为企业吸引人才创造条件。通过市场机制广泛吸收县域外人才,坚持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努力建设美丽家园。我盟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绝不是鼓励遍地开花,一定要与当地基础和特色相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未来人口转移趋势。要坚持特色发展,集中集聚发展。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决杜绝遍地开花式发展造成环境破坏。盟级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各旗县主导产业。
内容总结
(1)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全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年全国百强县、市(不包括XX县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涉及18个省市区,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
(2)我区xx旗和xx旗位列第10名和第23名
(3)前10名分别是: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xx县、xx市、xx市、xx市、xx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