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文旅惠农典型案例
安化黑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安化黑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探张秋来;刘祚盛【摘要】安化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具有丰富独特的黑茶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并探索其发展对策,对打造安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化黑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供大家参考。
安化黑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张秋来;刘祚盛
【摘
要】安化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具有丰富独特的黑茶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并探索其发展对策,对打造安化黑茶品牌、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提高安化旅游知名度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的理论分析,结合安化黑茶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黑茶产业的若干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
【年(卷),期】2017(030)006【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安化黑茶;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作
者】张秋来;刘祚盛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6.12安化黑茶,得名于中国黑茶最早的产地——湖南益阳安化县。安化具备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位置,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和适宜茶叶生长的优势决定其成为产茶胜地,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充分挖掘安化县独具特色的黑茶文化资源,丰富黑茶的旅游文化价值,树立强势的旅游文化品牌,以安化黑茶文化带动当地旅
游市场,以安化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安化黑茶的品牌知名度,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以反哺黑茶产业,进而带动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1.1文旅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存在,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特征,为避免从文化产业角度探究二者融合发展会产生歧义的情况,本文主要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1)技术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根本动因,对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也不例外。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知识的创新与快速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文化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产生了质的影响。信息的不断扩散,使得文化的交流不断深入并且多元化,这样更有利文化的创新与再造。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旅游产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
(2)旅游资源观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然丰富到一定的程度,欲望的追求开始逐渐转移到精神生活层面。因此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符号经济等众多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经济主题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概括,个性化、多元化、人本化、体验化是当今旅游产品应该体现并满足于旅游者的特点。游客愿意体验的只要是健康的、符合社会伦理的资源都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这也是旅游产业同其他各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关联度极强的原因。
2.2文旅产业融合的外部推力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助推力,例如市场需求、政府管制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市场需求的增强。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此时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工业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为旅游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经济支持。在闲暇与经济状况得到允许的条件下,产生旅游动机的几
率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强。人们通过体验以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精神享受与追求,这也促使旅游产品开发的不断创新,以满足更加多元化甚至异样化的旅游需求。这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与旅游相关的文化资源一改其往日的文化表达形式,而被推动着进行二次创造以迎合市场的高层次需求。
(2)政府管制的放松。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不存在旅游业和文化业这两个名词,文化以文化事业称谓,旅游则以外事接待为主,二者均无明显的经济意义。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各个产业的管制趋于放松,使得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降低,产业的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由此产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现象愈加普遍,产业不再只是局限在内部或单一模式上发展,产业结构也得以进一步优化。同时管制的放松有利于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内容的创作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予了我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广泛机会,尤其是与旅游产业这一存在于现代精神需求如此旺盛社会中的蓬勃业态。
2.1安化黑茶文旅资源概况
湖南省安化县地理位置独特,宜茶环境优越,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享有中国“黑茶之乡”的称号,具备发展黑茶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特有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融合条件充分。
(1)文化与自然条件相衬,契合现代旅游需求。立于荆楚大地上的安化县,历年来传承和保护着其独有的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这一重要分支的发源地;也孕育了始祖蚩尤,是中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文底蕴及其深厚。安化自然景观颇具特色,资水流于山间,茶树覆盖山林,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恰恰造就了其“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景象,且高海拔山脉常现云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仙境,是兼具品茶、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旅游胜地,特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生态环境利于产茶,黑茶品种丰富多样。在安化县的境内,气候十分温和,雨量也充沛,一年中无霜的时期长,整个环境的相对湿度较大,再加上土壤本身的肥沃性,是难得一寻的绝佳宜茶环境。安化茶叶品种多样,最典型的有俗称的“三尖四砖一花卷”,且茶叶资源丰富,除安化本地的茶企外,湖南省的多家大型黑茶企业均选择在安化设立茶园,开办茶厂,保证了湖南茶叶和茶品资源库的充足。安化适宜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品质优良且丰富多样的茶叶品种,不仅保证了所出产黑茶的优质性,也成为开发安化黑茶旅游业的基础。
(3)黑茶历史起于唐朝,民族渊源由来已久。安化黑茶最初是以贡品的身份出现,从唐朝开始直至清朝历代遵循这个传统,但黑茶并非因名贵茶品而高高在上,经茶商越境贩卖、政府与边境民族的往来等各种原因,部分黑茶品种也作为了“边销茶”流转与西北地区的各大茶市,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媒介。而现在,古老又神秘的“千两茶”生产工艺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黑茶吸引了世界各地中外人士纷纷前来探访,这为安化黑茶和旅游走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铺好了道路。
(4)黑茶博物馆藏品丰富,借文化推旅游。自中国黑茶博物馆在安化成立以来,馆内已收集黑茶相关的各类历史文物及藏品,黑茶千余年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相关的细节也得以完善,游客能完整地感知到黑茶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馆外,黑茶在岁月中留下的——百年茶行、茶亭、茶马古道及驿站等遗址遍布,且民间遗存的茶礼、茶艺、茶俗等文化内涵丰富,借黑茶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5)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黑茶文化旅游初显效果。益阳市政府于2007年制订的《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强调了安化黑茶的重要地位,并提出要打造“安化茶”品牌的这一战略思路,在此基础上,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加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以发展特色黑茶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茶产业等。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安化县完成了重新整修茶马古道、恢复洞市老街和黄沙坪老茶市原貌、修建怡清源的茶马驿馆等旅游基础工程的立项及建成,深度开发黑茶文化,以文化为媒介促进了黑茶旅游业的发展。
2.2安化黑茶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安化黑茶企业(白沙溪茶厂、益阳茶厂、云上茶业、云台山八角茶业等)、茶园及加工车间、黑茶博物馆等,访谈茶叶办相关负责人、茶企领导与黑茶专栏记者,并对数十位游客及茶农进行调查询问,经整理分析后,发现安化黑茶产业现阶段的发展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项目融资支持滞后。近年来,益阳市政府虽然开始重视黑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扶农惠农、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总量并不大,农业银行、农村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放款支持的大多是短期流动性资金,在招商引资方面大多是中小型企业,缺乏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战略性投资者注资,因此一些中长期的旅游规划项目大多因资金短缺而搁置。
(2)产业布局缺乏规划。目前的安化黑茶产业发展侧重于纯粹的茶文化、茶旅游、茶叶种植管理、茶园建设等方面,而在茶产品深加工投入较少,茶叶衍生品不多,茶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均延伸不够,直接导致经济效益不理想。安化多数有相当规模的茶园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未形成规模经营,产业集聚化程度低。此外,由于早期茶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生态理念,茶园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甚至因景区宾馆、公共设施、娱乐场所等现代化场所的出现而呈现出城市化建设的趋势,破坏了茶园的本土文化气息。
(3)茶叶质量缺乏标准。随着黑茶市场不断扩大和发展,一些茶企从中迅速获取暴利,这一现象激发了大批经营黑茶的厂家纷纷加入,使得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产品充斥黑茶市场,混淆了消费者的判别。有些企业缺乏品牌意识,部分茶农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仍然采用传统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茶业生产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的茶业质量难以鉴别,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显得十分不足。因而,安化黑茶的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控制,生产并加工黑茶的相关技术规范,进入黑茶市场的相关条件或标准,以及对于产品的定价机制等各种配套程序均不完善,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4)茶旅产品同质性高。安化茶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黑茶文化和旅游开发的各类茶事活动虽多,但始终未充分体现出黑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大同小异。安化近几年组织的茶事活动吸引力不足,来访游客除了特邀的国内外茶业专家、茶商、记者之外,大部分是省内政府部门特派员、企业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鲜有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散客和团体游客,客源基础比较薄弱。
(5)茶文化开发面不广。国内各种茶品类众多,茶产业市场竞争激烈,对茶文化开发的理解不能单单局限在茶园、茶博物馆、茶景区等常见的项目上,项目没有本地自身的特色便无法吸引游客,更不能获取持久的产业发展。安化黑茶正是缺乏对细分文化类产品的开发和融合,类似的如与传媒文化业、文化包装业、文化培训业、文化设计业等各类文化相关产业活动都未展开关注,创新意识和思维不够开放。
(6)品牌营销力度不够。安化黑茶地方品牌的营销力度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宣传范围不够广泛,且游客群体分散,市场未对销售主体做进一步细分。第二是营销渠道单一,目前大多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宣传册等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茶旅游项目或产品仅仅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识别力,品牌价值感相对较低。第三是导游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导游人员流动性较强,资历较深的导游人员很少,且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3.1构建便利的内外部交通网络
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安化县地处山区,县域交通不便,道路设施等交通网络不完善,可进入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茶文化旅游由于景点多处山区,景区内的便达性也欠缺。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安化的交通和旅游部门必须优化各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具体来说,对于景区内外部可分别采取如下方式:
(1)景区外部:各个黑茶文化旅游景区都应开通与邻近主要城市,比如长沙、张家界、岳阳等几大著名旅游景点的汽车和火车站直接相连的交通专线,对于关键的黑茶文化旅游景区,可适当改建旅游路线的专用公路,并使专用于旅游的道路与当地出行的交通要道相连,实现旅游交通直达景区。
(2)景区内部:首先要采取对景区内交通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升级换代,其次可考虑建立多只旅游车队,采取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景区的交通质量,达到游客“进的来、散的开、出的去”。
3.2挖掘和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安化黑茶文化旅游产品要获得旅游市场的认可,必须要有别于其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独具创新性和唯一性。
安化县自然风景优美,民俗民情丰富,文化呈现多元化。茶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县,黑茶历史源远流长,但一直难以突破,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新意识,黑茶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只是一些茶园观光、采茶之类的项目,没有发展复合型产品。要考虑和其他旅游形式、旅游产品甚至可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深度挖掘和丰富安化黑茶文化旅游产品。以黑茶市场的表现为基础,开展定期的市场调研,及时获悉游客的各种需求变化和趋势,对黑茶文化和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行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开发和调整。
3.3采取多元化联合营销策略
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黑茶文化及旅游项目的宣传,比如利用权威媒体,通过中央一套、中央科教频道等连续播出黑茶文化的相关专题节目和纪录片;其次要加强和重视网络营销,在搜狐门户、新浪微博上要及时更新安化最新的茶文化旅游信息,还可以和专业旅游网站合作,建立茶文化旅游的销售渠道;最后举办具有黑茶特色文化和旅游的节日及庆典来进行宣传和营销。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形成区域旅游营销合力,对于茶文化与旅游相互整合开发机制较为成熟的地区,安化还应积极与之加强沟通和交流,展开联合营销,同时注重借鉴其他品牌茶的营销模式制定恰当的营销方案。
3.4政府支持,推动区域协作
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旅游产业牵头、茶叶协会和市场监管等各部门相互配合的黑茶文旅发展体系。首先,在旅游上,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和透明度。比如可以采取公报的办法,积极利用媒体的力量把旅游中违法事件的处理进度及时公布。其次,政府要在黑茶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上给予资金支持,同时规范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且积极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再次,安化黑茶开展文化旅游的区域协作可分为省内和省外两个层次:在省内,采取主题差异性战略,发展各地区各自优势项目,增强各景区、景点间的互补性,避免景区重复建设和形式单一雷同,通过对黑茶品牌的策划,加强并维护“中国黑茶之乡”的形象地位;在省外,加强与周边如武陵山片区内的各类茶文化旅游区之间的合作,开辟特色创新的旅游路线,同时,积极推进各级管理部门的协调,黑茶生产企业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从而联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安化黑茶特有的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网络系统。
3.5引进和培养茶业推广人才
茶文化旅游是带有文化特征的旅游项目,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往往是精神层面的,它的质量高低与否不仅取决于基础服务设施、景点、景观等客观条件,更多的取决于从事旅游的专业人员精心的讲解、引导和服务,对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专业及服务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要想实现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注重黑茶历史,宣传黑茶文化。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设立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建立输出培养关系;和研究黑茶的农业大学及专家学者们开展教学研合作,以此来培养黑茶文旅相关的专门人才及茶产业研究人员;采用优惠的政策和鼓励机制,直接从其他优良渠道引进高层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文化营销人才等。
3.6采取社区参与机制,保护茶文化
安化黑茶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强烈,但和除了茶农之外的其他本地居民的互动很少,使得本地居民很少获得实质的利益,因而很少有本地居民会关注茶文化旅游是否发展的好,甚至有些景区还引起本地居民的反感,社区内人员的不配合必然会影响黑茶文旅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为此应该制定社区参与机制,引导安化县乃至益阳市全民品黑茶、赞黑茶、自愿宣传黑茶,让当地社区成为既得利益者,从而主动参与到黑茶文旅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中来,自觉维护黑茶文化旅游健康发展,保护黑茶文化的完整性和传承性。
3.7加大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保护
安化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空间广阔,但生态资源作为旅游的一大重要元素,一旦受到破坏,将难以再修复甚至还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的开发应该保证实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可以通过构建茶叶示范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开发旅游休闲胜地,以游客自身体验形成“口碑相传”的营销效应。在黑茶生态旅游发展的带动下,利用年轻大众爱旅游、爱骑行登山摄影等的特点,将黑茶逐步带入年轻群体的视线中,扩大安化黑茶目前的受众范围,为其传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
【相关文献】
1徐全勇.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J].经济前沿,2004(10)
2李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3沈克.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1(4)
4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5吴文浩,章咏秋.茶旅产业互动发展的机理及现实策略——以黄山市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6刘俊清.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与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2(11)
7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J].学术探索,2007(1)
8陈柳钦.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提升的新模式[J].学习论坛,2011(9)
9乔秋敏,祝明霞.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10文南薰.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
11朱海燕,朱桅帆,刘蓉,等.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
12高燕.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经典模式案例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3张正兵,韩云.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14姚云贵,尹华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4(11)
15陈历清,陈辉球,唐常青.安化黑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业通讯,2011(6)
16邓懿珊,朱海燕,陈升毕.以文化营销创新推进安化黑茶品牌建设[J].茶业通讯,2015(6)
推荐访问:文旅惠农典型案例 安化黑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安化 初探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