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2023年)关于退草还耕的建议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海纳百川页码:第1页共24页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供大家参考。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海纳百川
页码: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县位于省中部,市南端,属中部干旱县之一。地处北纬35°24′—36°26′、东经104°31′—105°34′之间。全境为黄河中上游祖厉河流域。
2、地形地貌
境内属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450—2404米,地形较为复杂,山、川、塬交错,沟、峁、梁纵横,其相对高差500—600米之间,大致可分为梁峁山地、破碎残塬和河谷川台三大类型。
3、土壤植被
由于地形、气候、植被、成土母质以及长期人为耕作的影响,区内土壤可分为: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灰褐土、红土5个土类,6个亚类,14个土属,34个土种。灰钙土类质地较松,主要分布在北部川区及山塬区;黄绵土类是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熟化的土壤,土体比较均匀,耕作性好,通透性较好,但有机质含量少,多分布在中部地区;黑垆土类土层深厚,口松易耕,但普遍表现缺磷,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红土类在我县南部呈零星分布,只有山地红粘土一个土种,土体构造简单,天旱易裂口,雨涝泥泞,耕性差;灰褐土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米的铁木
山灌木林区,土壤肥力不足,普遍缺磷少氮,钾丰富,有机质含量低,土层瘠薄,PH值7.0—7.8,呈偏碱性。
处于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自然地带,境内只有少量灌木林,自然植被稀少,覆盖度为10%左右,植被分布差异较大,生长状况南部较中北部为好,区内人工栽培树种大致有20科32属85种,其中杨、柳、椿、榆、杏、梨为区域内主栽优良乡土树种。草本分布较为广泛,自南向北有羊茅、白蒿群丛;针茅、莳萝蒿群丛;矮小针茅、米蒿群丛和冰草群丛。
4、气候状况
县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处内陆,东有六盘山,南有秦岭作屏障,故空气中水气含量较少,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分配不均,平均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气温8.2℃,极端最高温33.5℃,极端最低温为-22.3℃,全年日照时数2520.3小时,年均蒸发量为1745.7mm,≥10℃的活动积温为2542.6—3556.3℃。无霜期120—175天。干旱与水土流失矛盾突出,干旱是县的主要自然灾害。
5、水资源状况
县水资源贫乏。县境内主要河流有响河、祖厉河。响河属渭河水系,流经县城东南杨集,发源于陇川及周家水头山谷,由西向东经杨集、罐峡至界石流入静宁县,在本县境内长约15km,平均流量为0.001—0.02m3/s,水味较甜,但利用率低。祖厉河属黄河水系,祖河、厉河、土木岘河、关川河是祖厉河的主要支流,经靖远县汇入黄河。祖厉河在县境内长100多公里,年流量1307×104m3,常水期流量为0.2—5m3/s,最大流量为1710m3/s。含盐量高,泥沙多,不能灌溉和饮用,开发利用困难。北部川区建有靖会电灌工程一处,现正在建设引洮一期工程。
(二)社会经济状况
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80%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全县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6个镇、22个乡(其中一个回族乡)298个行政村(社区),2081个村(居)民小组,16.64万户,56.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16万人,占总人口的89.9%,农村劳动力31.66万人,人口密度99人/km2。全县总耕地面积392.73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7.68亩。
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25892万元,其中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3.9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2.87万亩,退耕地还草16.81万亩,荒山造林40.7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截至目前保存面积103.93万亩,面积保存率100%;档案管理面积103.93万亩,占100%;管护面积103.93万亩,占100%;退耕还林地林权证发放面积42.87万亩,发放率100%。
县退耕地还林种植林种以生态林为主,生态林面积41.976万亩,占退耕地还林总面积42.872万亩的97.9%;经济林面积较少,仅有0.896万亩,占退耕地还林总面积42.872万亩的2.1%。生态林种植树种以山杏、侧柏、刺槐、梢白杨等为主,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较少;经济林种植树种以仁用杏、鲜食杏等为主,由于受种植农户管理水平和管理积极性的影响,经济林种植的收益状况不一,有的管理好、管护好的仁用杏、鲜食杏,年收益率较高(如会师镇南咀村的经济林鲜食杏收益较好),部分农户对经济林管理不善,林木保存率较低,收益相对就差。
截止目前,国家已累计兑现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四)全县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土地面积848.50万亩,其中:农业用地393.5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93.88万亩(包括有林地59.45万亩、灌木林地3.9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和无林地及苗圃地等其它林地30.50万亩),牧业用地224.43万亩,其它用地136.61万亩。耕地总面积392.73万亩,其中2度以下21.58万亩、2度至6度45.17万亩、6度至15度145.17万亩、15度至25度坡耕地168.39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12.42万亩。全县基本农田面积292.38万亩,分坡度分布为:2度以下15.40万亩、2度至6度31.63万亩、6度至15度115.13万亩、15度至25度128.53万亩、25度以上1.68万亩;非基本农田面积100.73万亩,其中2度以下6.18万亩、2度至6度13.54万亩、6度至15度30.04万亩、15度至25度39.85万亩、25度以上10.74万亩。在非基本农田面积中,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面积有42.73万亩,其中15度至25度33.54万亩、25度以上9.19万亩。
二、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21]1772号);
2、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林业厅、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国
土资源厅《关于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任务的通知》(甘发改西部[2021]1214号);
3、县国土资源局
务的基础上,规划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服务,退不退耕,还林还是还草,种什么品种,由农民自己决定。
县乡两级政府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宣传力度,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切实维护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广泛调动农民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使该项目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觉行动。
2、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工程区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并在分析农户需求和建设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规模,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不再限定还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重在增加植被盖度。
3、坚持严格范围,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依据
设任务总规模为9.19万亩,其中还林9.19万亩。
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21-2030年)》中一级水功能区的保护区、保留区起止范围内迎水面的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情况及县适宜退耕区域,县重要水功能区退耕还林还草需求面积33.54万亩,其中还林27.02万亩、还草6.52万亩。
(二)任务安排
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模9.19万亩,全为还林9.19万亩,分解到2021-2021年度实施,其中2021年度1.5万亩、2021年度2.0万亩、2021年度2.0万亩、2021年度1.5万亩、2021年度1.0万亩、2021年度0.6万亩、2021年度0.59万亩。
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模9.19万亩,涉及全县28个乡镇261个村19037户。
(一)造林面积
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19万亩,全部为退耕还林面积。
(二)整地措施
退耕地整地一律采用网格式反坡台整地,沿等高线开挖,自上而下修筑,开挖线间隔2米,整地时沿开挖线里切外垫,生土外填筑埂,表土上翻回填,后坎削成与田面呈120度左右,修成田面向内倾斜的反坡带,反坡度8—12度,反坡带田面宽2米,外沿修筑高、宽各40厘米的地埂,田面内按间距2米,筑高、宽分别为40厘米和30厘米的横埂,踏实拍光,做到“平、光、齐、实”,田面深翻,距外沿
1/3处挖好植树穴。植树穴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长径0.8米、短径0.8米、深0.6米。呈“品”字形排列。整地技术是抗旱保水、改良土壤和提高栽植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能否实现对降雨的全面拦截、就地入渗的关键。实践证明,网格式反坡台整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前整地的最好措施之一。
(三)造林树种
造林树种根据退耕农户自愿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我县干旱、耐瘠薄的山杏、刺槐、臭椿、榆树、旱柳、山毛桃、侧柏、云杉、油松、落叶松、梢白杨、核桃、苹果、枣树、梨、文冠果、柠条、沙棘、紫花苜蓿等适宜当地种植生长的树种和草种。苗木规格:所有树种必须为充分木质化,根系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危害的Ⅰ、Ⅱ级苗。紫花苜蓿籽种为纯净度95%以上、发芽率85%以上的合格籽种。
(四)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为生态林不低于110株/亩(林草间作在水平台间套种紫花苜蓿),经济林不低于28株/亩。结构采用株间混交或者行间混交,混交比例1:1。
(五)造林模式
我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采用集雨抗旱造林模式: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针阔结合、乔灌混交、林草间作,网格式集雨坑整地。
(六)种苗供应
种苗供应根据工程区涉及乡镇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和设计密度来确
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9.19万亩,全为退耕还林9.19万亩,按照生态林不低于110株/亩种植,经济林不低于28株/亩种植,具体需苗量根据农户选择的退耕还林树种来确定。
工程建设所需种苗和籽种按照“就近培育,就近调运”的原则,全部选用本县苗木。我县苗圃每年育苗200亩,年出苗300万株以上;县内农户自发育苗近3000亩,年出苗3000万株以上;每年可自产20多万公斤柠条籽种,可完全满足全县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的需求。县内苗圃及农户所育苗木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用苗。根据退耕农户意愿,由县林业局负责落实苗源,各乡镇做好调运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工程区乡镇人民政府派出专人和退耕农户代表到育苗地监督起苗、运苗,严把苗木数量、质量关口,做到苗木调运前泥浆蘸根、运输工程篷布包顶,做好苗木调运、分发工作,组织群众按技术标准及时栽植。凡不具备“两证一签”的苗木,严禁栽植。
(七)抚育管护
造林后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封山禁牧政策及其它抚育管护措施;同时,制定适合我县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抚育管护办法。县乡两级要加大抚育管护力度,禁止放牧、砍柴、幼树郁闭前应及时松土除草,太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对核桃、山杏、侧柏等易遭野兔危害的树种要采取树干涂白、绑扎作物秸杆、堆土压埋等措施,确保苗木安全越冬,健壮生长。对造林成活率不足85%的地块,必须及时补植补播,确保造林质量。并加强病虫的监测、检疫、防治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和消灭病虫害,保证目的树种健康生长,确保造一片,成一片,保存一片。
(八)时间安排
1、整地时间
要求退耕农户在上年雨秋季(伏天)或封冻之前全面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整地,即秋整春栽或夏整秋栽。
2、造林时间
造林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同一区域同一树种造林一般不得超过半月。春季造林在土壤解冻后,苗木新芽萌动前,抓紧时间提早进行,一般为4月上中旬,秋季造林在树木生长停止后开始,土壤封冻前结束,一般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柠条等直播造林在雨季进行。林草间作种植草带在4月底前完成种草。
六、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一)概算依据
1、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21〕1772号);
2、国家林业局有关规定、规程中的技术经济指标;
3、全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4、县当地劳务市场价格;
5、省、市有关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
(二)投资概算
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任务9.19万亩,规划工程建设概算总投资为19373.05万元。
1、种苗补助费:2758.12万元;
2、现金补助:11032.49万元;
3、造林整地和抚育管护费用:5516.25万元(600元/亩计);
4、其它费用(政策宣传、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颁证、档案管理等工作经费):66.19万元(7.2元/亩计)。
(三)资金来源
种苗补助费和现金补助共计13790.61万元,全部由中央财政投资;造林整地和抚育管护费5516.25万元,由当地农户投工投劳折资解决;其它费用66.19万元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监察、审计、林业、农牧和国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指导工作。在县林业局下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及项目汇总工作,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年度作业设计,并做好工程实施中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制定适合我县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办法和检查验收办法等制度。发改部门要做好建设任务的综合协调和上下
衔接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下达、管理使用和监督检查工作;林业、农牧部门要全方位做好符合条件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的申报、确认和汇总等工作;国土部门要及时准确提供数据,依据国土二次调查和年度变更成果,将非基本农田坡耕地落到地块,确保建设任务符合国家要求。为确保建设成效,县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退耕还林还草目标责任书,工程建设区乡镇要与各村签定责任书,村社将任务落实到地块,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项目区实施乡镇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全面抓,包村干部分片抓,村社干部具体抓,包任务、包效益、包管护,形成造林与管护并举,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总之,各部门要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全过程负责项目实施区的选定、组织施工、工程监理、成果管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良性运行。
(二)运行管理
1、建立健全制度,抓好贯彻落实
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工程实施中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并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制、成员单位议事制、合同管理制等“六项制度”。一是项目主体责任制。对项目细化目标任务,确定项目责任主体,项目区乡镇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单项工程的责任主体,对项目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资金管理总负责,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县项目办与各个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有关行业部门与实施乡镇签订责任书,合理划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各个工程落到实处。二是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议事制。每年年初,县项目领导小组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总结上年度项目建设工作,全面部署当年项目建设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办定期不定期地召集项目成员单位召开项目建设分析会、工程进度促进会,根据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三是合同管理制。要求项目实施乡镇或行业主管部门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通过合同方式落实项目设计、建设任务、组织施工等项目重要内容。四是投工投劳制。项目乡镇要广泛动员项目涉及农户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年度方案审批制。项目办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县级年度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编制完成后依次报送省市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待批复后严格按照批复后的内容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建设地点、内容和标准等无变更。六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建立健全村级退耕还林还草公示制度,对退耕农户的退耕面积、退耕地点、树种草种以及质量要求、验收结果、补助资金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对于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监管验收,保证建设质量
项目监管既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重
要保证,更是准确兑现国家补助的可靠依据,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抓实。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分年度组织开展县级自查工作。还林当年、的防治;三是将管护成效列入农村经济指标进行考核。退耕地块的管护实行县、乡、村、农户四级管护责任;四是对每年造林、种草地块中缺株断档的,各乡镇组织农户全面落实补植补造,确保历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检查验收标准;五是积极组织农户对历年栽植的幼树适时松土除草,确保幼树有效生长,改善林分质量,促进林分提前郁闭。强化档案建设。档案管理要注重完善县级,重点加强乡级。各乡镇都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档案专柜,确定专人管理,对项目建设涉及的相关文件、初步设计方案、阶段性工作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资料、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以及其它图标卡册等电子版和纸质版档案材料做到专人负责、分类归档保存,为掌握项目建设、制定工作措施、分析成效、评价建设成果提供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为退耕农户兑现提供准确依据,为项目最终验收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4、明晰责权建管,保证群众投劳
县级人民政府或由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要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明确退耕范围、面积、树种草种、初植密度、补助标准和金额,以及完成时间、质量要求、检查验收与资金兑付时间、管护责任等。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不违背《退耕还林条例》的前提下,根据农户意愿选择树种草种,退耕农户享有对退耕还林还草地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经退耕农户申请,县
级纳入当年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退耕农户对实施地块负有建设义务,对无故不按时实施的,不能纳入兑现范围。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地块负有补植补造、松土除草、施肥浇水、病虫鼠兔防治、越冬管护等管理管护责任,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省市检查验收标准。对各级检查验收中不合格的地块,农户负有及时补植补造确保面积不减少、保存率不降低的义务,对不履行补植补造等管理管护义务,达不到验收标准的,暂缓兑现,乡村督促落实补植补造等管理管护义务直至验收合格后,再行兑现;对乡村督促而坚决不履行补植补造等管理管护义务的,停发并收回已发补助,调整实施地块,进行异地造林。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户根据意愿选择还林还草的树种草种,对超出计划(还林种苗费300元/亩,还草种草费120元/亩)的种苗费和种草费农户自行筹措解决,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造林、种草、管理、管护等,由退耕农户自己投工投劳完成。对承包造林或者种草的,由退耕农户户主与承包人签订协议,商定建设费用与补助费用分配事宜。总之,项目乡镇要广泛动员项目涉及农户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技术保障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组织力量研究还林还草、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实用技术,大力选育林木良种和经济速生树种,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和造林模式,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当中,提高科技在工程中的贡献率。在技术
措施上,要严格按照“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重点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强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前期工作。同时,要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县项目办负责组织,充分利用各级林业技术推广部门,举行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建设培训班,培训县乡技术骨干人员。培训完成后,县行业主管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各自行业的项目实行分片区指导;县、乡、村三级干部职工采取分片包干负责、一包到底的办法和主管单位包计划、业务部门包技术、乡镇领导包组织、工作人员包施工的“四包”责任机制,切实做到责任领导和技术干部全过程参与并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项目的实施,一定要坚持质量
(四)资金管理
设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规范建账、支付和结算,所有建设资金均通过建设单位申请、工程实施单位和发改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拨付的报账制拨付使用办法,审计部门按规定监督审计资金使用情况。财政部门按时兑付国家补助政策,工程验收合格后,补助资金通过“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及时上折兑现到户。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每年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的兑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审计到项目,有效杜绝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八、预期效益分析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治理我县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更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县生态环境,提升绿化水平,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可使我县新增林草面积9.19万亩,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侯、减轻干热风与沙尘暴,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进程以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效益
(1)森林涵养水源效益
由于森林对暴雨的层层拦截和蓄存,使大量雨水滞留于林内,减轻了暴雨、洪水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森林作为一个巨大的“绿色工程”,在防洪抗灾方面的功能决不亚于水利工程。
(2)防止泥沙流失效益
森林茂密的枝叶可阻挡、减缓雨滴对地表的冲刷,保持水土,防止泥沙流失,减少了农田和土壤中有机质N、P、K等养分元素的流失。
2、调节气侯效益
(1)调节气候
研究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2—24℃,比裸露地低6—7℃,比柏油马路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在炎夏季节里,林地树荫的树冠能挡住50—90%的辐射热。经辐射温度计测定,夏季的树荫下与阳光直射的辐射的温度可相差30—40℃之多,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对气温的调节则更明显。
(2)调节湿度
种植树木对改变小环境的湿度有很大意义,一株中等大小的杨树,在夏季的白天,每小时可由叶面蒸腾25kg水到空气中,昼夜的蒸腾量达0.5t之多。如果在一个地方有1000株树,就有相当于每天在该
处洒水500t的效果。一般在森林中空气湿度要比空旷地高7—14%。森林不仅影响林内湿度,对周围的影响也很大。
(3)防风防沙
林木可降低风速,减少风沙,改善气候。树木的种植,有巨大的防风效果,其有效范围是树高的15—20倍。
3、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效益
(1)森林净化空气的功能
森林是“绿色氧吧”,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据研究,每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t,制造氧气0.73t。
(2)森林吸滞烟灰粉尘的功能
森林对大气中的烟灰和粉尘具有吸附和阻滞作用,它不仅是有毒物质的“吸毒器”、“储存器”,而且还是环境的“除尘器”。
(3)森林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
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同时,森林对大气中氟化物净化能力较强,在正常情况下,树木体内的氟含量为0.5—25mg/L,但在氟污染地区,树木叶片含氟量可为正常叶片含氟量的1387倍。
(4)森林吸收放射性物质的功能
树木不但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而且可以起到过滤吸收作用。针叶林净化空气放射性污染的能力比常绿阔叶林低,在有辐射污染场矿或带有放射性物质的科研基地周围,选择一种抗辐射性强的树种,在一定程度内可以预防和减少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和农、林、畜牧业的危害。
(5)森林的杀菌功能
有些树木的叶、花、果、皮等产生一种挥发性物质,称为“杀菌素”,能杀死伤寒、副伤寒原菌、痢疾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由于森林的杀菌作用,使有森林的地方与无森林的地方,其空气中的含菌量差距极大,森林外细菌含量为3-4万个/m2,而森林内仅为300-400个/m2,相差约100倍。
(二)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
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任务后,通过国家补助政策,可使退耕农户直接增加收入11032.49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累计增加收入216元。
2、木材储备、林果产品及饲草效益
按一个经营周期内林地贮备木材和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产品及灌草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估算,在一个经营周期内,木材贮备效益总值10570万元;灌木产薪材、饲草折价1050万元;产草效益折价5280万元。
3、畜牧业及多种经营效益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可有效带动草畜产业快速发展,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草畜及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坡耕地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从
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扩大优良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而且还能为今后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探索最佳方法和最优结构;同时,该项目的实施使退耕区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地力等级提高,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而且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对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差距发挥积极作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力从事还林、苗木培育、抚育管理等生产活动,为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社会参与、全民还林,大力宣传生态文化,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意识;还可有效减小贫困面,缩小贫富差距,引导广大退耕农民走种植、养殖和务工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另外,对于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增强区域经济活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推荐访问:关于退草还耕的建议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新一轮 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