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顺通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4篇

| 浏览量: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4篇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党课讲稿同志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深刻领会把握这一重大论断,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主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顽强意志和历史担当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的文章4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篇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价值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这就要求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任务,这些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是为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可见意识形态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过程中,辅导员要有强烈的立德树人使命意识,发挥辅导员价值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四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再次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科学,把党的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要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才能真正有效果。同时,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辅导员不仅需要科学识变,还需要科学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学问,高校“辅导员要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5],能够运用科学理论回应学生思想困惑,运用正确价值观念引领学生成长,以专业精神服务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都指出,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的使命任务。习总书记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这就需要辅导员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比如工作网络平台的开通,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辅导员的故事和形象。还要宣传好青年大学生的形象,如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报国的志向、志愿服务的风采、服务乡村振兴、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攻关一线等等,不仅清朗网络空间,让世界通过了解青年学生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欠缺的现实表现

  (一)政治素养不全面,“政治三力”有待提升

  辅导员尽管都是党员,有一定政治素养。但政治站位还不够高,由于学习不够,对于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理解不到位,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解不深刻。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供给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国之大者”把握还不到位,政治判断力不足。辅导员队伍年轻,阅历不多、历练不够,对有些问题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实质,政治领悟力欠缺,导致舆情研判把握不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对辅导员职业认识不充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职责中首要的职能,往往因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引领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历史使命、远大抱负,政治执行力就显得不够。

  (二)理论素养尚有不足,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亟待加强

  辅导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出身的不多,大多数辅导员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学校一般也会安排辅导员培训,培训中也有理论素养的内容,但理论学习往往是零散的。高职院校没有硕士点博士点,学校内部学历学位提升机会和相应的课程旁听资源也比本科院校少。此外,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管理事务多,工作量大,且难出成果。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同,高职辅导员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即把“管牢”学生作为首要任务。辅导员自身也存在把理论武装作为虚的工作、以具体事务代替理论学习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辅导员深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忽视了“管好”学生的必要路径,即进一步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并真正从意识形态上引领学生。由于理论素养不足,辅导员用马克思主义建构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能力基础薄弱、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弱,不能有效利用党的创新理论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辅导员缺乏对错误思潮和一些杂音的批判、抵制的理论说服力,有些辅导员还出现怕管、不敢亮剑的情况。

  (三)资源协同整合力存在短板,凝聚意识形态的教育合力发挥不充分

  辅导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学生的情感、恋爱、家庭,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等都需要关心关爱关照,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辅导员需要调动各种资源。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辅导员手头缺乏资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优势体现不出,对学生的服务就很难真正达到效果,也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比如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很多学校没有形成一定的联席制度,往往是各自摸索,辅导员也很难去调动校内资源。再者,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个重点,但辅导员通常没有企业挂职经历,后续学校也没有要求或提供平台弥补辅导员企业经历和资源缺乏的短板。辅导员往往不参与教学线上的产教融合,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辅导员队伍协同校外资源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学业导师配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很多本可以由教学线解决的问题要求辅导员介入。举例来说,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由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自我定位的差异,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常见的,学生会以“不愿意仓促选择工作”“家里不差钱”等理由拒绝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就业。究其根本,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普遍不正确,不成熟。但由于辅导员的资源协同整合力较弱,且学校未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更多资源,更多抓手,仅仅通过学工队伍建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培育难以起到真正导向性的作用。待学生就业问题到临近毕业真正暴露时,辅导员只能通过密集的谈话解决短期就业率问题,而缺乏长远的教育思考。可见,辅导员的资源协同整合力,无论是因为自身弱势,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都很可能导致其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参与不充分,无法直接、有效地解决学生各方面问题,直接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的难度和压力。

  (四)网络思政创新力弱,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传播力不足

  辅导员网络教育意识还不强,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快,一些辅导员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也跟不上学生的节奏,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融合的能力就更显不足。具体体现在,辅导员日常工作利用的平台零散单一,且主要集中处理事务性工作,如利用QQ和微信进行信息发布,利用在线文档进行信息统计、汇总等,而在网络日常思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团建党建等方面系统性应用不多;在引导学生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方面,往往以负面清单管理为主,利用网络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回应、主动发声引导的作为不够;不擅长用网络话语体系。这就使得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作用发挥远远不够,达不到网上网下同心圆作用。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意识形态能力路径

  (一)加强政治素养,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力

  辅导员要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辅导员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能判大势、看本质、明是非,站稳政治立场,身体力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辅导员要通过提升学习力和识大事谋大局能力,提高政治领悟力。首先,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走在前头、当好表率,不断增强政治素养,自觉把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完整准确领会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考虑如何去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实现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如何运用产教融合校企资源达到“多元”协同育人目标。辅导员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政治执行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和对教育的指示批示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职业教育的批示,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职业教育发展等文件精神,在“强国有我”“技能报国”中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明确自身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的作用,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常态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动态研判,多调研、多引导,主动把握舆情动态,建立信息汇集、研判和处置响应机制。

  (二)加强理论素养,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的重要基础。针对辅导员理论功底较为薄弱的现状,可以通过师徒结对方式,给非马克思主义专业出身的辅导员配上一个理论导师,比如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结对,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活动,从而提升理论水平。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可以为辅导员专门设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题,辅导员要主动参加党建和思政类课题申报研究工作,以研究带动学习。辅导员要上一些党课、团课、形势政策课,在教学中磨砺提升理论水平。当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家论坛、学术会议等,积极主动学习。有条件的辅导员可以攻读马克思主义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辅修思政类的研究生课程等多种学历学位提升进修方式,提高理论水平。还可以通过辅导员工作坊、午间读书、周末理论沙龙、青马研习社等学经典读原文悟原理,让实际碰到的问题在理论层面跟进学习。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理论,激发学习理论的热情。设立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小组,定期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调研所在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红旅赛道,并更多地参与项目指导,与学生共思共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组织“喜迎二十大”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短视频制作比赛,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引领,满足大学生精神和文化需求。

  (三)加强服务素养,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

  辅导员是做大学生的工作,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理念”[7],服务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辅导员要提升服务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咨询、资助帮扶、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真正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才能使辅导员的工作有向心力,从而达到凝聚学生的作用。以就业升学为主体回应学生关切,提高凝聚力。针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辅导员应通过企业挂职、寒暑假企业调研等方式对接企业资源、实习机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可以引导学生把兴趣爱好发展成专长,建立一些学生工作室,发掘学生创业潜能。同时,辅导员应尽早启动就业创业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为高质量精准就业打好基础;针对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有提升学历的强烈愿望的学生,辅导员应熟悉专升本、专升硕、自学考试等学历提升途径及有关项目,结合相关专业特色帮助学生做好包含语言考试在内的各方面规划,避免工作浮于表面,反应滞后。另外,辅导员要以特殊群体的帮扶和学生学风建设为工作两翼,提升工作的凝聚面。对困难学生做好精准帮扶,除在申请助学金、特殊补助、勤工俭学等方面给予帮助外,还应做好工作台账,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并更多地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开展多种形式心理咨询,平时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教育,建立心理问题响应通道,后续应急对应机制;建立结对机制,为学业困难学生、转专业学生、复学学生提供帮助;建立技能训练的常态化机制,把技能训练比武作为党团活动和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网络素养,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力

  辅导员要首先不断学习提升网络素养,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网络素养能力提升培训班,打造网络思政工作室,强化网络传播意识,树立网络传播思维。其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信息、交友、交流的主要网络媒体,除了关注学生微信、QQ、微博外,还要关注知乎、虎扑、豆瓣等社群,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了解大学生关注点,讨论点,精准化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渠道。再者,辅导员要在工作实践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载体和内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让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有亲和力。比如,辅导员可以探索高职学生更乐于接受的网络党课、团课模式,避免同质化。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微课制作,通过教学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播客等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并由此建立起师生协同的运营团队,制作一批贴近学生、回应热点的短视频,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辅导员还要注意挖掘学生中的新媒体达人,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有一定的粉丝量,辅导员要有意识培养一批学生网络达人,科学建立学生的新媒体矩阵,有些内容,如技能达人、公益达人等形象宣传可通过嵌入学生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可以更有效地辐射更多群体,真正提升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四、结语

  新时代,是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多渠道提高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服务素养和网络素养,从而提升意识形态的定力、引领力、凝聚力和传播力,发挥辅导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角色作用,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赋能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篇2

  摘要:对xx省部分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调研显示,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可避免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理论认知有欠缺、认知与实践相脱节、认同情感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对此,通过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关键词: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本文以xx省高职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查当前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并分析,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提出提升认同度的方法和途径。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问卷设计

  课题组设置了《xx省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以下信息:一是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等问题;二是内容主体部分,把主流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结合实际生活、学习,调查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践行状况等。

  (二)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xx省内部分高职院校,涉及xx工商职业学院、xx职业技术学院、xx中澳科技职业学院、xx财贸职业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职院校学生。

  学生所学专业涉及广泛,包含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等,其中文科类1055人,理科类231人,艺术类145人;男女比例为1:2.3;一年级学生854人,二年级学生399人,三年级学生178人;共产党员(含预备党员)66人。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数量

  《xx省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卷调查》共发放1431份,回收有效问卷1431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的是高职学院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认知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但对于进一步的理论认知比较匮乏,而在一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则表现出自私、狭隘的一面。

  (一)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哲学观点等。现阶段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同一感[1]。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反映如下现状。认知层面: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问题,例如“你了解当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58.84%的学生回答“基本了解”,12.09%的学生回答“不了解”,只有29.07学生“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所欠缺,当引起重视。

  情感层面: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情况调查发现,有16%的学生“关注娱乐新闻多余国家政治”,5.59%的学生“除非有一些有益于自身就业前景的信息,否则不关注”,5.24%的学生“基本上不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等”。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浅薄、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层面认同度并不高。

  践行层面:在主流意识形态践行层面,高职院校学生也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对于“你赞同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吗”,22.29%的学生表示赞同,49.76%的学生表示基本赞同,只有27.95%表示不赞同。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知行层面没有达到完全一致,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践行尚有距离。

  (二)存在问题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总体呈健康、良好的态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值得警惕思考。

  认知浮于表面。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理论素养度不高,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兴趣不高,所以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

  知行难合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表现在认知层面,更应该内化为自觉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但在此次调查中出现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不统一、不一致的问题,学生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基本了解当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但是认识比较浅表也比较片面,不善于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层面,造成知行脱节。

  个人主义色彩较浓。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实现个人自由,实质上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在此次调查中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

  (三)原因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探究其背后的因素,归结起来,可以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几个方面去分析。

  1.社会因素。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等,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都产生了影响。

  首先,多元文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背景之下的文化在交流交融中不断发生碰撞。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加之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某些西方国家故意抹黑中国形象,大肆鼓吹逆全球化思潮,企图达到弱化、分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马克思说:“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2]。

  其次,网络媒体发展的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成为利用网络进行社交的主体,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聊天、刷微博、看短视频。他们不仅是网络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网络传播的主体,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传播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恶搞文化、饭圈文化、躺平文化极易成为大学生点击的热点,进而逐渐消解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2.学校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不足、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内涵不够。思政课课堂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显性方式,除了直接的理论教育,还有文化氛围等隐性教育,学生生活、学习都是在校园这个环境中,校园文化诸如校训、校风、校纪、学风、场馆设施、绿化等,都会对长期生在其中的学生产生影响,而这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更是成为互联网的频繁使用者,并且带有一定的自己主观判断力,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排斥的心理。另一方面,在涉及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重理论宣讲轻实践,重过程轻结果,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之后,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第三,师资队伍比较薄弱。良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提和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构成不科学,除了专职思政课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思政课教师,这也就造成思政课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除了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才能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仍然在探索中。

  3.个体因素。从个体角度来看,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是个人主观上学习、接纳、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在这中间,由于受到个体的差异,如性格、智力、年级、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家庭等因素影响,造成大学生即使都受到了意识形态教育,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差异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议及对策

  (一)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创新价值观认同新机制

  1.思政课程守好责任田。价值认同不只是思想认同,价值认同的形式是思想的,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3]。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除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参与、多体验,形成互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利用线上平台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互动,寓教于乐。

  2.课程思政发挥协同作用。除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也承担着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德育贯彻落实于各个专业日常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实现高校内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整体教育工作、整体教学资源及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效的多维度发展”[4]。

  3.发挥合力育人最大效应。思政教师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

  传播好主流意识形态,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宣传部、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共同发力,发挥不同岗位的职责和作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共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认同。

  (二)尊重个性化发展,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结合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社会、国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从而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可。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特点差异化比较大,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年级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策略也要因时制宜,这都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设计好有效果的教学环节。

  (三)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开辟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

  互联网作为新型高校的传播载体,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自觉学习并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掌握利用多媒体,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5]。互联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方式,要积极利用这一全新的平台,扩大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如在校园官网、校园微信平台、微博、抖音等及时宣传最新思想,通过网络聊天、网络心理咨询、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涵养高校主流价值观

  一方面在于校园硬件设施,可以利用校园宣传栏、展板、雕塑、LED大屏,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把国家最新政策、理念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信息进行展示,不断进行内容的强化。

  另一方面在于校园文化软件设施,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学生尚处在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对此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监管和治理。通过组织相关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宪法晨读、党史知识竞赛、大学生讲思政课、心理情景剧、红歌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篇3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校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一项铸魂工程和固本工程,是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阵地,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党对高校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担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等教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学的鲜明底色和最大特色就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高校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不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关乎大学生全面发展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

  安全重大风险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可以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风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元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签署《辛丑条约》120周年、9␎11事件20周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苏联解体30周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需要高校全年保持压力,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按照“见人、见事、见时间、见地点、见责任”的要求,认真梳理与排查重点时间、重点阵地、重点人头、重点组织或机构、重要事件等风险点,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预研预判和提前处置,切实做好早研判、早排查、早预防、早处置。

  (一)防范错误思潮向高校渗透的风险

  学校要坚决防止所谓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各种形式、各种名义向高校渗透或蔓延,特别要防止错误思潮通过校外、境外非政府组织或校内学生社团、组织、协会或学生干部对师生发生影响,特别加强学生社团、协会、组织的管理,坚决防止未经批准的学生组织在学校出现。

  (二)防范师生网上舆论发酵的风险

  学校主管部门要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动态收集分析和梳理,防止网上出现大面积的串联、煽动和蛊惑信息,防止个体情绪放大与媒体宣传标签化,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建立网络工作队伍,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发挥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化解舆情危机,正面引导舆论走向。

  (三)防范课堂纪律失范的风险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培训人才的主渠道,也是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重大风险点。要加强课堂纪律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和学校师生中牢固确立“课堂教学有纪律、公开言论有规矩”的观念,加强教材审查,注重课堂管理,掌握教学信息,重视师德师风,防止课堂纪律失范。

  (四)防范集会活动失控的风险

  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活动的审批,特别关注重要时间、重点人员、重要场所,关注学生或教师群体聚集动向,防止学生或教师群体聚集规模,防止师生共同聚集,防止多校串联聚集,防止校内出现集会、游行、示威、静坐等行为,有的师生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向师生传播散布错误思潮或煸动、盅惑师生非法聚集的风险认识还不够到位,可能导致风险防范化解存在“断点”。

  (五)防范论坛报告失调的风险

  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讲座是防控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阵地。落实自然科学类讲座论坛审批备案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讲座论坛报告会审批制,防止讲座论坛报告会失管;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室、报告厅、会议室等场馆管理,特别防止未经审批自行邀请校外单位、人员到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讲座、论坛、报告会;防止学校举办单位对报告人身份背景的真实性核实不详、报告内容的准确性核实不清即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防止相关人员在讲座论坛报告现场脱稿离纲发表错误言论;防止境外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政治组织出于政治目的在学校资助教师或学生社团、协会、组织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

  (六)防范热点问题引发错误观念的风险

  “中美贸易摩擦“”新疆棉花”事件等热点问题,易引起师生关注,要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师生将思想、行为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防止师生产生错误观点或发表不当言论。

  (七)防范馆藏图书和校内出版物把关不严的风险

  学校图书采编、上架、流通环节,校内出版物编审发布环节存在跑偏、走调的意识形态风险。要严格落实图书工作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图书采购审查机制和上架图书日常巡查机制,严格落实学校校内出版物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审批流程,防止跑偏、走调。

  (八)防范其他突发事件引发意识形态的风险

  要关注学校师生在重要时间节点或对校内外突发事件的关注情况,可能存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干部人事、师德师风、学风考风、文体活动、基本建设、资产后勤、招标采购、校园安全等学校管理服务中涉及师生利益或社会关注点的单一事件演变为关联事件、群体事件甚至向意识形态领域传导,导致非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化的风险,做到研判在先、预防在前、处置在早。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治理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基本价值作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容怀疑和动摇的,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巩固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但也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新特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首先的、根本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全部与始终,展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和铸魂工程。高校党委要始终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

  (二)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研究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悟原理、找方法,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感性,提升工作能力,引导全校干部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三)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要成立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党建双月例会、安全稳定工作双月例会等多种形式,坚持各党总支、机关各部门的定期研判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风险排查、研判、处置、上报工作。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监督纳入学院班子考核、机关部门年度考核、干部选任、民主生活会、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纪律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一票否决”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常委会重要议题,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四)夯实师德师风建设

  要深入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师德师风方面的文件精神,紧密集合典型案例材料进行“以案说德”等活动,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以高尚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引导学生自觉识别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不为乱花迷眼、不为浮云遮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五)强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一是加强课堂、教材和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导制度,对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教材的选用,要严格做好意识形态审查。二是加强校园媒体和出版物管理,完善媒体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建立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加大重大选题、敏感选题的把关力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程序。三是加强重点人员教育管理,要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校纪校规等综合手段,加强教育,做好转化,对违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人员,要依法、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四是加强阵地管理,实行学术活动和宣传设施物品、官方网站和网络媒体平台等意识形态工作载体与阵地的审批及管理。五是加强各类社团管理,强化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导向。六是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健全网络媒体平台审批备案机制和网络信息内容审查机制,及时排查本单位网站和以本单位名义设置的网络媒体存在的安全隐患。七是加强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禁止在学校发展信徒,传播宗教。

  (六)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同样也是对从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高校要全面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除不折不扣地抓好各个环节、抓实各项任务外,还要特别注意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这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要选优配强学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抓好主体队伍建设,把学校党政领导、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队伍。要抓好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广大党员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和先锋队,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变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专兼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学校各二级学院党组织,建立以青年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党员骨干为主的网络舆情员、评论员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制订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办法,落实网络评论员工作责任,明确网络评论员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考核和激励机制。要更新技术手段,引进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加大网络舆情工作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力量,围绕师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或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组织校内网络舆情员、评论员适时开展网络评论引导。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篇4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深刻和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关于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的战略性工作,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作为传播党的理论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坚持研究、践行、传播、宣传正确的意识形态,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新的重要战略部署,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上“雷声大、雨点小”,真抓实干不足,也有些干部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认识不充分;高校意识形态队伍理论水平不扎实,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不高或欠缺的现象还相当普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与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存在意识形态工作没有摆在突出位置,以及各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部分高等院校意识形态西化,强化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和具体的学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部分高校意识形态的偏离;意识形态工作采取主要方法仍然是思想政治课程、学术讲座及会议等传统教育方式,与青年学生所喜爱的网络多媒体不相适应,形式不灵活、时效性差。

  上述问题值得我们警惕,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案予以解决,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健全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完善意识形态话语形式、推进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发力,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强起来。

  一、以思想武装为首要任务,建强专项工作队伍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政治素养高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新形势下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使之始终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正确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理论依据。要用新思想武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坚决服从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用新思想武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定力”[2]。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到切实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要用新思想武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必须要明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高校要增强使命担当,自觉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要用新思想武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必须要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新思想武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就必须要明确新时代中国作为大国必须要有大国的担当和义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要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拓展国际视野、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扩大中国高等院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落实责任制为重要手段,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诸多问题,体制机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我们要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建设入手,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一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制度规定,明晰责任,坚持党委书记领导责任制,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党委书记带头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党委分管领导积极协助党委书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用制度明确党委和其他常委的具体分工,负责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由点及面,形成一个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分工系统。好的制度的坚持除了激发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还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奖惩,要明确责任主体失职的情形和履职的表现,明确奖惩形式和标准。二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部门联动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委和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但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借助网络和新兴媒体的传播,辐射范围更广,高校意识形态相关工作涉及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宣传、组织、保卫、信息化、教务、学生、科研等多个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意识形态工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已成必然。意识形态工作无小事,高校所有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职学工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份子,一旦发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及时、积极、迅速、妥善处理问题。

  三、以创新内容为主要方向,提高整体培养实效

  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日趋复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有新内容、新举措和新话语。以新内容而言,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高校各项工作中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中体现出新的时代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新趋势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因材施教,传播新知识,聚焦新发展,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舆论,引领新风尚。以新举措而言,巩固壮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的概念和理论;意识形态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播能力的建设,高校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把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全员参与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切实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治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依法依规加强校园网络空间治理,强化舆情监管,推动形成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4]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解释发展道路,解决发展问题,构建话语体系,我们要更好地用接地气的新时代话语来讲好、讲透中国故事,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力度,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精神,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结语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和重大使命。高校要勇立时代潮头,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打造新时代意识形态新高地,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新时代 汇编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汇编2020 高校意识形态调研内容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髙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心得体会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热门文章

公职人员这样弄虚作假,会受到政务处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蹚出“居民自治”新路子

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坚持党建领航、多元参与,解决居民热难点问题,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

省发改委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6月30日下午,省发改委隆重召开纪念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对省发改委2019—2020年度围绕

云冈区老平旺街道一电厂社区“七一”慰问建国前老党员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表达党组织对老党员的深切关怀,7月1日上午,老平旺街道书记赵瑞春在一

永济市老干部局为离休干部党员过“政治生日”

珍惜政治生命牢记党员身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7月1日,永济市委老干部局、老干部党委在关铝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网络专题培

反对形式主义②:调研不能一味讲究接待规格

“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

长治市举办党务工作业务培训班

8月7日,长治市委组织部举办全市党务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班上传达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关于党员发展、党

广灵县南村镇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吕梁学院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

7月27日,校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重

广东乐昌:激活党员教育“神经末梢”

为有效推进镇村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范化、整体化、常态化,近年来,广东省乐昌市多举措开展镇街党校标准化规

垣曲县蒲掌乡开展“迎七一·定期体检送健康情系党员暖人心”活动

为庆祝建党99周年,近日,蒲掌乡开展“迎七一·定期体检送健康,情系党员暖人心”活动,组织全乡1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