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巧用农村人才“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能人带头,致富不愁。近年来,古县农村农业发展以玉米种植、核桃经济林和特色种养殖为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古县“三农”人才队伍,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的密切联动、深度融合,打造最美“中国核桃之乡”,书写“三农”发展新篇章。
锻造古县“三农”人才方阵
砥柱以承重任
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在“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的人才生态环境中不断壮大。从65名增长至494名,增长7.6倍。其中,种植养殖大户从10名增长至88名,增长7.8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9名增长至115名,增长11.8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715元增长至1044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乡村振兴人才“主力军”提供岗位上千个,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上百名,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面临现实“三不”发展短板
不避家丑不流形式
古县作为资源型山区县,在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和培育,发挥人才聚合效应上存在难题。一是底子不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494余人,约占全县人才总数的11%;技术型实用人才38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8%,占全县人才总数的0.9%,较为“稀缺”,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数量差距较大。二是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从行业种类来看,传统种植养殖和加工行业的人才,占农村实用人才的39.8%,农村科技人员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2.6%;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占比17%,5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64%;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4.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才占比达到96%;三是流失严重,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大中专毕业生缺乏回乡创业意愿,外出务工者居多,潜在人才流失,加剧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人才后继不足,作用发挥有限。
顺藤剖析“三制约”知其故
深思以求解决
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追根溯源更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思想制约。普遍认为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大,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前瞻性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二是发展环境制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指导,掌握农村市场经济、新农产品推广使用、农业调产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面,甚至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业发展存在抵触心理。三是管理机制制约。农村实用人才技术等级还未形成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表彰、奖励还未形成长效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致力构建“引育留用”人才链
破冰以解难题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如何打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桎梏,关键要在完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服务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引才机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在外技术性实用人才,深化拓展“百名人才服务基层”和“双服务”活动,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培养本土优秀实用人才,“建基地、强产业”培养本土领军人才,“重业务、抓整合”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同时,积极鼓励乡镇打造特色人才工作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壮大产业、推广技术、培育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优先享受外出培训、技术扶持、政策鼓励等待遇。同时,探索设立县级“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解决好外出人才回乡落户、子女就业、配偶安置、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问题,以最实的诚意、最优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创新创业,发挥作用。让有志于振兴乡村的人才脱颖而出,绽放人生精彩,奋力谱写新时代古县乡村振兴的新篇章。